蘇軾辦展,他那位好基友為什么沒來?

1、竹石風(fēng)流
翻著故宮“蘇軾書畫主題特展”的圖錄,突然想到一個事——
如果讓上海博物館辦這個展覽,它一定會搬出《古木怪石圖》+《墨竹圖》。??
這兩件作品是一個合卷,其中《古木怪石圖》是蘇軾的作品,《墨竹圖》是文同的作品。
啊,蘇軾+文同,這組合真是棒極了。??
其實,說起兩人的關(guān)系,還有個謎團。
在《祭文與可學(xué)士文》里,蘇軾自稱“從表弟”,可考察兩人的家世,他們并不是表兄弟。
要說兩人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那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和文同是兒女親家,蘇轍的長女嫁給了文同的小兒子。
但拋開親戚關(guān)系不論,這兩人肯定是好基友。??
2、有美一人

蘇軾生于1037年,文同生于1018年,兩人差十九歲,卻有著深厚的友誼,這一點可以從兩人的詩文里讀到。
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當(dāng)官,在那蓋了個超然臺。
熙寧九年,得到消息的文同給蘇軾寫了篇《超然臺賦》,其中有些句子,按現(xiàn)代人的眼光,簡直基情滿滿:
有美一人兮在東方,去日久兮不能忘。
有一位美人他在東方,雖然我們分別的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但我還是不能忘記他。
當(dāng)然,蘇軾寫到文同也很感人。
文同去世于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蘇軾得到訃告后,寫了篇《祭文與可學(xué)士文》(與可是文同的字):
余聞訃之三日,夜不眠而生喟,夢相從而驚覺,滿茵席之濡淚。
接到訃告后的三天,晚上總是睡不著,在那一個勁嘆氣,好容易睡著了,夢到文同,跟著跟著就驚醒了,發(fā)現(xiàn)整個席子都被淚水打濕了。
3、胸有成竹

為什么文同和蘇軾的關(guān)系會那么好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兩人能聊到一起,比如說兩人都愛畫畫。
文同擅長畫竹子,后世將其奉為“墨竹之祖”。
蘇軾曾總結(jié)過文同畫竹的套路,那就是“胸有成竹”。
這個成語出自《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蘇軾當(dāng)時是這么說的: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要畫竹,得先在心里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然后拿著筆凝視,仿佛能在紙上看到自己要畫的竹子。
到了這一步,就要馬上動筆,捕捉看到的形象,把它畫下來,就像兔子剛躥起來,鶻就要猛撲下去,稍有放松就錯過了。
蘇軾說這個“胸有成竹畫竹法”是文同教給自己的,他心里知道這個套路,但手上功夫達(dá)不到: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不過,蘇軾同時覺得雖然自己畫竹子不如文同,但畫石頭比文同好,這一點可在《題憩寂圖詩》里看到:
吾竹雖不及,石似過之。
知道了這些軼事,再看《墨竹圖》和《古木怪石圖》的合卷就真的很有意思。
借用蘇軾的一句詩,這就叫“竹石風(fēng)流各一時”。??
4、好其畫者

不過,說起來,蘇軾最欣賞文同的還不是畫。
這時,就有必要離開上海博物館,去一趟天津博物館,那里有一件《與可畫竹贊》的宋拓。
蘇軾在那兒是這么寫的:
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
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
其詩與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畫者乎?悲夫!
也就是說在蘇軾心里,排序是這樣的——德行>文章>詩詞>書畫,可世人只喜歡文同的畫,這讓蘇軾覺得很難過。??
嗨,這有什么好難過的,你要知道,在你的特展里,觀眾連他的墨竹都看不到……
文字 ?| ?胸?zé)o成竹咸魚癸
??
想學(xué)習(xí)書法或想了解關(guān)于書法的更多知識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大凝書房」
或直接加教務(wù)長為好友,咨詢相關(guān)事宜
?教務(wù)長3(大凝愛書法的全拼小寫: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