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min串講近代史所有考點!【史綱速成02/空卡】

太平天國的政權和制度
1.太平天國的政權建設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機關。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為天王。天王之下設王、侯兩等爵位(后來在諸王之下陸續(xù)增設義、安、福、燕、豫、侯六等);設軍師、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jiān)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等職官,軍師、丞相、檢點、指揮、將軍五等職官,由中央任命,稱“朝內官”。爵位和職官不分文武,軍政兼管,既處理政務,又帶兵打仗。太平天國的政權機關,分中央、省、郡、縣四級。定都天京以后,楊秀清的東王府實際上成為中央政權的國務管理機關。東王府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成為分管各部的主管官員。省、郡、縣為地方政權,官員均由中央任命,稱“守土官”??h以下為地方基層政權,官員一般由各地公舉,或由上級官員委派,稱“鄉(xiāng)官”。
2.太平天國政權的性質
關于太平天國政權性質問題,史學界一直有爭論。主要觀點如下:
封建政權說:50年代提出了太平天國政權是“新封建政權”之說。認為中外古今本無所謂農民政權。農民起義的領袖們無人不想當皇帝,這是歷史的必然,不存在什么蛻化變質的問題。他們所建立的政權只能是封建政權,而自身亦趨同于封建專制帝王。
農民革命政權說:認為天京政權在經濟方面力圖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廢除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徹底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意義。在政治方面,最高領導權始終掌握在農民領導手中。盡管這個政權在定都天京之后有向封建政權轉化的明顯趨勢,但直到1864年太平天國政權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以前,并沒有來得及完成向封建政權轉化的過程,它始終作為一個同腐朽的清朝封建政權相對立的農民革命政權而存在。
兩重政權說:認為太平天國的國體,打上了明顯的農民反封建革命性的烙印,而政體基本上仍屬于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國實施了一系列打擊地主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仍然沒有超出封建政治和經濟關系的范圍,是從反封建開始到與封建制度妥協(xié)而告終。因此它是一個既具有農民自發(fā)的反封建革命的性質,又具有嚴重封建性的政權。
3.圣庫制度
太平天國生活必需品的分配制度,是太平軍的創(chuàng)舉。圣庫即國庫、公庫。圣庫制度肇始于1850年金田團營前后。會眾根據“同食同穿”的精神,將田產屋宇變賣易為現金,所有財產一律歸圣庫,太平軍全體成員的衣食由圣庫平均分配。作戰(zhàn)中繳獲的金銀珍寶等須上交公庫,個人不得私藏,違者處以重罰。圣庫制度是適應戰(zhàn)爭需要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它保障了將士及其家屬的生活,對太平天國初期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但太平天國后期,因天國高級將領已先蓄私財,圣庫制度名存實亡。
4.《天朝田畝制度》
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它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核心,并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的綱領性文件。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把土地分為九等,無論男女,16歲以上皆可分得土地一份。建立軍政合一的地方基層組織,目的是在于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所提出的平均土地方案,發(fā)展了中國古代農民戰(zhàn)爭的平均思想,是農民階級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當時廣大貧苦農民強烈要求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理想社會的渴望(革命性)。但是,《天朝田畝制度》所規(guī)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會經濟生活方案,是在小生產者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這是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這種方案不可能推動生產力發(fā)展,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落后性和空想性)。
5.鄉(xiāng)官制度
鄉(xiāng)官制度是太平天國政權重要的基層組織制度。即按照太平軍的編制,把廣大居民組織起來,每五家設一伍長,五伍長設一兩司馬,四兩司馬設一卒長,五卒長設一旅帥,五旅帥設一帥師,五帥師設一軍師,一軍共12500家。軍帥以下的各級官吏,一般由當地人推舉,或由上級官員委派,稱“鄉(xiāng)官”。鄉(xiāng)官的職責平時管理民政,督其民在鄉(xiāng)事農,戰(zhàn)時則率民出戰(zhàn),體現了寓兵于農、軍政合一的思想。
6.《資政新篇》
《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統(tǒng)籌全局的方案。政治:主張用人得當,反對“結黨聯盟”;經濟:主張效法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近代交通運輸事業(yè),發(fā)展金融事業(yè),主張獎勵民間開礦,制造火輪車、輪船及其他“器皿技藝”;思想文化風俗習慣:主張設學館、醫(yī)院,舉辦福利事業(yè),廢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外交: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通商,進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國的內政?!顿Y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比起農民原有的平均主義理想,是一大進步。在向西方學習問題上,洪仁玕的認識超過了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但洪仁玕的思想主張不是農民戰(zhàn)爭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加上戰(zhàn)爭環(huán)境,在當時沒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
7.《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比較
共同點:兩者都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在反對清王朝統(tǒng)治,政權鞏固方面是相通的。由于各種原因都沒有得以實現。
不同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重點是建立絕對平均主義的理想王國,是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無法行得通的?!顿Y政新篇》的重點則在于建立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方向的。
《天朝田畝制度》要建立的社會,實質上還是一個小農經濟的封閉社會,而《資政新篇》則沖破了小生產的狹隘眼界,主張保護私有財產,建立以資本主義工業(yè)為中心的經濟體系,用資本主義代替平均主義。這實際上是當時挽救國家民族免于衰亡的唯一正確道路。
在政治上,《天朝田畝制度》確立和鞏固的實質是君主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資政新篇》雖主張加強中央集權,但注意并強調學習西方,用某些民主制度改造天國的君主制。
所以,《資政新篇》比《天朝田畝制度》“新”,它體現了時代精神,反映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將到來的征候。
8.太平天國運動的時代特點及形成原因
(1)時代特點: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所以與以往歷次農民戰(zhàn)爭相比較,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
①太平天國擔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zhèn)壓而失??;②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求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③中國農民戰(zhàn)爭的影響;④作為“亞洲革命風暴”的組成部分,太平天國還同其他國家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
(2)形成原因:①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yōu)橥鈬Y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注意:這個時候各資本主義國家并未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因而不能說承擔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②鴉片戰(zhàn)爭后,一股“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新思潮萌發(fā);③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組織了強大武裝,是農民戰(zhàn)爭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