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龍之戰(zhàn)》背后的歷史:“中西戰(zhàn)爭第一大捷”——鎮(zhèn)南關大捷

導言:萃軍老帥重披甲,南疆長城空遺恨
?
鎮(zhèn)南關大捷,又稱“諒山大捷”,是中法戰(zhàn)爭關鍵的一役,也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戰(zhàn)果顯赫的戰(zhàn)役之一,在中國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83年,法軍向清軍發(fā)起進攻,挑起中法戰(zhàn)爭。清軍缺乏準備、配合不力,在各個戰(zhàn)場上接連失利。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法軍直撲中越邊境的諒山、鎮(zhèn)南關,不戰(zhàn)而得諒山,并一度闖入鎮(zhèn)南關。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推薦下,清廷起用賦閑在家的老將馮子材,抗擊法軍。
馮子材(1818—1903),廣東省南??h人,字南干,號萃亭(一作翠亭),是清代一位傳奇人物。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帝,堪稱四朝元老;他活了八十五歲,近三分之二光景在軍營中度過;他從四十五歲開始在廣西、云南、貴州三省任提督,最后卒于提督任上,任統(tǒng)兵大員數十載而未獲升遷;他任廣西提督近二十二年,是清代六十多位廣西提督中任期最長者;他因長期鎮(zhèn)壓農民起事而為人不齒,卻在中法戰(zhàn)爭中創(chuàng)造了鎮(zhèn)南關(今友誼關)—諒山大捷而被追認為民族英雄。

因為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馮子材,見有立功報國的機會便摩拳擦掌,把團練總部設在自己家中,并將招募到的兵員改編成“萃軍”,取其大號“萃亭”之義。
隨著邊關頻頻告警,馮子材奉命率十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八營。這支共九千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行抵國門鎮(zhèn)南關前,他與廣西巡撫兼關外軍務督辦潘鼎新會面,共商抗法計策。這時,法軍正乘余威向清軍發(fā)動猛烈進攻,鎮(zhèn)南關在馮子材抵達后第九天陷落,形勢十分危急。清廷諭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
國門失陷,主帥潘鼎新接受李鴻章的指示,從諒山退到鎮(zhèn)南關以北140華里的龍州。主帥落荒而逃,前線群龍無首。護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為前敵主帥。馮子材則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便在為國捐軀時收尸。他帶領各路將官勘察地形,決定誘敵深入,在關內與法軍決一死戰(zhàn)。

他整頓潰軍,團結各軍將士,在法軍炸毀鎮(zhèn)南關退駐關外后,移師鎮(zhèn)南關前隘,擊退法軍多次進犯。3月底,法軍猛撲關前隘,年近古稀的馮子材持矛大呼,率其子躍出長墻,全軍感奮,一起涌出,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zhàn)。當地各少數民族人民和越南義軍也前來參戰(zhàn)。法軍在中越軍民的合力圍殲下,被擊斃1000多人,全軍狼狽南逃。馮子材、王德榜、蘇元春、王孝祺等將領,立即率部跟蹤追擊,一路上人不解甲,馬不離鞍,連克文淵、諒山、長慶等地,擊傷法軍司令尼格里,俘獲大批降軍及彈藥武器,迫使法軍退到河內。鎮(zhèn)南關大捷扭轉了中法戰(zhàn)場的危局。法軍戰(zhàn)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后,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

法國自1883年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各方面圍繞和戰(zhàn)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zhèn)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zhàn)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zhàn)以后,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或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zhèn)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
于是1885年4月7日慈禧太后詔令停戰(zhàn),命令在越南前線的各軍就地停戰(zhàn)。清政府唯恐前線將士不肯服從命令,繼續(xù)向法軍發(fā)動進攻,破壞已成和局,又連發(fā)“圣旨”,命令前線各軍乘勝即收,按期撤軍回國。中法戰(zhàn)爭結束。
此令傳到前線,清軍愛國將士們“拔劍斫地,恨恨連聲”,甚至“痛哭太息之不已”?!局袊穼W會主編:《中法戰(zhàn)爭》第二冊,北京: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第602頁】4月15日,馮子材、王德榜代表前線將士致電張之洞,內稱:“去歲上諭,議和者誅!請上折誅議和之人,士氣可奮,法可除,越可復,后患可免?!辈⒃噶④娏顮?,請求授權,用一年時間肅清越南境內的法國侵略者。主戰(zhàn)的彭玉麟、張之洞、左宗棠亦上奏反對撤兵。
全國紛紛通電反對和譴責清政府與法國侵略者議和。人們把清政府給馮子材的退兵命令,比作南宋秦檜命令岳飛從朱仙鎮(zhèn)退兵的金牌詔,悲憤賦詩:“十二金牌事,于今復見之。黃龍將痛飲,花目忽生期。戰(zhàn)骨壘壘在,秋風颯颯吹。莫論交趾役,故壘有余悲。”表現了人民對賣國賊的無比憤慨。

但是,法國處心積慮也要維護這位談判“權威”。與李鴻章長期打交道的謝滿祿(M.de Semalle)說:“雖然李鴻章有他的許多弱點,但在中國人中,談判上,他會對我們最有利的,他是最能給我們服務的,我們應當盡我們一切的努力,重新樹起他的威望。我們的意見正是這樣。還是不毀壞這個權威比較好些。”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清政府雖然對法國提出的和約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但大多不過是一些皮毛而已。它在與實際利益有關的問題上爭得不多,卻斤斤計較自己所謂“威望體面”。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2)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法國商人可以在此居住,法國政府可以設立領事館;
3)法國貨物進入云南、廣西邊界時,應減低稅率;
4)日后中國修筑鐵路,“應向法國業(yè)者之人商辦”;
5)法軍退出臺灣、澎湖。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zhàn)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后勝利,只是由于清統(tǒng)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法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目的,全在這個條約中得到滿足,它不僅奪取了整個越南,而且中國的“后門”已被打開,法國得以搶先插足我國的西南。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xù)議商務專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摘自百度百科:法屬印度支那,是18-19世紀間法國在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的一塊殖民地,范圍大致相當于今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面積之和,兼有從大清帝國手中強迫租借的廣州灣(今中國湛江市),面積為747,391平方公里。】為基地,長驅直入云南、廣西和廣州灣,并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由劉佩琦、曹云金、羅昱焜領銜主演的戰(zhàn)爭史詩電影《龍之戰(zhàn)》,講述的就是鎮(zhèn)南關大捷戰(zhàn)役中萃帥馮子材率領廣西狼兵頑強抗擊法軍,最終取得勝利的英雄故事。該片于201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大家可以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再次感受當時清軍將士們在強敵環(huán)伺、艱困兇險的情況下,仍然一心報國、頑強抗敵、無畏犧牲的勇氣與精神。

鎮(zhèn)南關大捷,這場戰(zhàn)役勝利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勝利的獲得不易,而且在于它是從一連串的失敗中獲得的,從而打破了1840年以來對于西方列強軍隊每戰(zhàn)必敗的定律,大大地鼓舞了清軍的士氣。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可以說是“中西戰(zhàn)爭第一大捷”,它留下了馮子材及千千萬萬奮勇抗敵的愛國將士的精神和英名,中華民族將永遠珍視和繼承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