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qū)W習(xí)筆記
皮影戲又叫“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利用光和影子表演的戲劇,被認(rèn)為是最早的電影。

皮影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和唐代,但是真正成為獨(dú)立的戲曲藝術(shù)形式則是在宋代。在宋代,皮影戲已經(jīng)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方式,常常在節(jié)日和婚慶等場合上演。
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影戲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專業(yè)的藝術(shù)形式,并在元代和明清時期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和傳播。

相傳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rèn)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在法國,皮影戲的法文是 ombres chinoises 譯為中國的影子 。
皮影戲的劇場的六大組成部分
皮影偶、演師、伴奏、燈光、劇本、樂器。
皮影偶是皮影戲的主角,由布幕后面的演師控制。
布幕需要傾斜3°到6°才能讓皮影偶服帖在上面。
燈光主要掛在熒幕的后面,照射整個布幕。以前用油燈,后用電燈,到現(xiàn)代可用彩色燈。
皮影戲利用的是針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線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著直線傳播,當(dāng)光線照射到不透明物體時,就會被擋住,從而形成一片相對較暗的區(qū)域,這也就是影子。影子并不是獨(dú)立存在的實體,僅僅只是這個物體的投影,因此會根據(jù)物體的形狀形成不同的影子,皮影戲正是利用這一原理來完成各種造型和場景的表演。
可利用皮影偶和燈光的距離制造出不同效果,當(dāng)皮影偶接近燈時,布幕上的影子會變大變模糊。

后臺除了演師外還會有3到5位伴奏人員,偶爾也要說唱、和聲。演師有時也要自己配音。
早期皮影戲的劇本都是手寫的。
常見樂器 嗩吶、大鑼、小鑼、單皮鼓、唐鼓、二胡、柳琴、月琴、響板等。
嗩吶

大鑼

小鑼

單皮鼓

唐鼓

柳琴

月琴

響板

皮影戲中最常見的影偶有三種類型
人物/動物、道具、布景
早期皮影偶大小為一尺長(約30公分)
最早為五分相(側(cè)面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后有六分相、八分像、十分相

影偶由頭、手、身體、腳組成,關(guān)節(jié)越多越靈活
道具大部分都是一整片的,如桌子、椅子、床、船等



制皮步驟 動物皮-清洗-泡水-繃緊
多用羊皮、牛皮、鹿皮、驢皮、駱駝皮
印度常使用羊皮、鹿皮
中國常使用羊皮、牛皮、驢皮
土耳其常使用牛皮、駱駝皮
印尼常使用水牛皮
刻制步驟 草稿-描出形狀-用剪刀剪-泡水-刻細(xì)節(jié)
上色步驟 兩面著色,以前皮影偶最常使用紅色、黑色、綠色,加上濃淡變化
熨燙?加熱顏色,吸收顏色,燙平皮影偶,燙好的皮影偶會變成半透明
定綴 在頭、手、身體、腳鏈接的地方插上釘子固定關(guān)節(jié)
裝桿 一般皮影偶會裝上兩只桿子,一只用來固定身體,另外一只則自由活動
在中國皮影戲的角色主要來自于京劇臉譜
生、旦、凈、末、丑、雜

生 男生的角色
旦 女生的角色
凈(花臉)性格獨(dú)特的角色
末 中老年男生
丑 好笑人物
雜 生、旦、凈、末、丑以外的角色,如神仙、妖怪
皮影主要由三根桿組成,一根脖桿,另兩根是手桿,如果需要也可以再安兩根腿桿
攆桿技巧 五個手指攥著桿攆,原地攆圓(皮影表演最細(xì)膩的時候)

頭部也一樣細(xì)膩的攆圓

掰桿技巧 攥桿方法如圖

掰桿,手必須要掰開,兩只手的熟練程度要是一樣的

左手和右邊不允許分出強(qiáng)弱

掌握后可以走臺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