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部電影就是要吐槽它( ? ?ω?? )

承前言,我一個人偷偷摸摸地看完了《我和我的祖國》,十分感動并寫完了短評,用光了短評允許的字符。當天晚餐我就開始了向我的老父親瘋狂安利,可能是我劇透得太多,或者他的夜生活太豐富x,總之他到目前還沒有看過這片;反而是我的老母親,我昨晚跟她說我買了會員可以看電影,她馬上就架起了小桌板在被窩里看了起來。因此我也有幸二刷x,本想抓著媽媽一起吐槽的,但是看完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實在太晚了,我這么愛護媽媽的人,總不能讓她熬夜是吧,所以我醞釀了一晚上,決定再寫一個評論。

說是評論,我杠精本精卻很難保證不會是“全篇吐槽”【手動笑哭】。
前方內(nèi)容可能引起不適,注意避讓!
整體上說,首當其沖我想吐槽的就是這個電影的形式。
我這個不看電影宣傳的人,僅憑葛優(yōu)那張大臉點進的這部電影,雖然已經(jīng)做好了它像《建國大業(yè)》之類電影一樣的準備:大佬云集,各自露臉,三十秒鐘,但是沒看簡介【看簡介是好習慣,不看太不應該了】,直到《前夜》結(jié)束跳轉(zhuǎn)《相遇》,我才懵中帶皮地想到:單元?。繒r間順序?這是電影??哦,原來這個寫字是串場?。。ā@是要看到第三個故事才能注意到的事情了)
我十分能理解“我和我的祖國”這個主題用這種形式展示,畢竟一個人的一個故事只有深度而廣度上無法與祖國相提并論,只有很多人在不同時空的很多故事才能由點連線,側(cè)面體現(xiàn)出“每個人與祖國密不可分”這樣的主題。但我也是十分不吃這一套的【扶額】,這完全是個人偏好的問題——這個形式可以說是非常不合我的胃口、只能在我心里瘋狂-1了。
其次:七位導演分別取材拍攝。
啊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的一大噱頭了。不知道為什么,安利這個電影的時候,說起“七個故事”我馬上會接上“七個導演”這樣的介紹,絕對是因為我覺得這很重要,所以說了三遍。
然后問題來了,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七個導演放在一起,是故意要觀眾朋友們閑著沒事兒干地時候說說“那誰誰不行、真不行”這樣的話嘛?【手動笑哭】這種操作,差不多可以叫做帶節(jié)奏了。
要說“節(jié)奏”,我不得不再吐槽一下。不是上面那個意思啊,是小說、音樂、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節(jié)奏。
我覺得這片兒的節(jié)奏只能算作中庸。本來就是這種形式,每一個故事都要起承轉(zhuǎn)合,湊在一起還得起承轉(zhuǎn)合那也太難了【我懷疑你在故意為難我胖虎】?!肚耙埂肪o張莊重,是我的祖國的開始;《相遇》悲情浪漫,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最容易動人;《奪冠》歡快起來,選了個最可愛的故事;《回歸》幾乎融合了前面三個故事的風格,神馬都有;《北京你好》特別歡樂,謝謝葛大爺和寧導,我笑得好大聲,一時收不住所以哭得也好大聲;《白晝流星》文藝到底,展現(xiàn)絕美的畫面(忘記劇情);《護航》帥氣逼人,男女通吃、老少咸宜,大團圓結(jié)局。大概都是單個節(jié)奏一快一慢的銜接,保證觀眾朋友們的情緒也張弛有度。
我覺得《護航》沒什么好,具體評論后面再說,這里單指它作為最后一個故事,帥氣又痛快地結(jié)了尾,令人十分舒爽。相比之下,《前夜》因為時代、題材的原因,無奈地缺少了“代入感”,作為一個開頭,注定不能給人一個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在故事發(fā)展的過程中,彈幕里、觀眾的心里滿是不解。爸爸說,他覺得不應該人手不夠,應該是有一群人、都在觀望,很想幫忙卻幫不上忙,只能看著工程師搞這搞那。媽媽看到黃渤狂奔那茬兒疑問:“一定要搞得這么難受嗎?”——可能,真的,就是這么難受。因為我們誰都不知道那時候是個什么情況,我們的歷史書從來沒有接地氣地、具體地描述過,我們只能在國歌響起的時候,由我們共同的愛國主義情懷,些微地聯(lián)系到那段時光。
我和我爸復述故事的時候,也是按著順序說下來,掰了掰手指算了算時間,49、64、83、97、08、16、19。嗯……這時間跨度,我們夸他“疏密有致”吧【手動滑稽】。這是在照顧或者傾向于年輕觀眾啊。我看彈幕,大部分在《回歸》《北京你好》的時候刷起了生日年齡之類的彈幕(不合禮儀,好孩子不要學),大家真的很年輕,特別是在B站買會員的我們這群人=-=。我們有代入感的歷史階段不多,你看我也記不得女排輝不輝煌,只有我和我爸說起女排三連冠的時候,他會笑說:我們那時候如何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故事的時間點的選取,照顧了我們,讓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有至少一半的時間,覺得熟悉?!媸切量嗄銈兝?!

《前夜》The Eve
寫了一千五的總體評論了,我再來一個一個說。

在這個帥氣的、充滿設計感的標題出現(xiàn)之前,是有趣的蘇聯(lián)記者的“報道”,一個轉(zhuǎn)場去掉濾鏡、看到正在吼人的領導,引出了戒嚴。那一段的鏡頭語言仿佛就在告訴我,“這個人是關鍵人物!很重要!記住他!”,結(jié)果,P。我剛開始看,我怎么知道胡軍只是出場露個臉??!我到很后面還都在期待這個角色誒!……簡直了。鏡頭詐騙=-=
然后,差不多就是:人也認不清,角色也模糊,劇情也全靠腦補地進行了好幾分鐘?,F(xiàn)在回頭想我當然知道,這是背景介紹啊,是“起”,為了后面的矛盾沖突做準備呢,但問題是,我第一遍看的時候不知道啊,我只知道這幾段戲,我是完全憑著剛開始看一場電影的、還算集中的注意力,強行不走神地看完的。
終于終于看到了黃渤出場的時候,我還跳戲了。沒錯,就因為他的人物形象,我仍然是到了很后面,依然沒有將他與“牛逼的工程師”聯(lián)系到一起。而且因為我開著彈幕看的,沙雕網(wǎng)友還一個勁兒地討論他這把怪腔怪調(diào)說的是哪里話,我本來沒注意他的口音的,被帶著,聽到笑場?!臼謩有蕖?/p>
最重要的是,我這個年輕人啊,根本不能理解那個年代。這個說法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了。我在吐槽的時候總是用“代溝”來簡單地描述這一點,讓我的媽媽十分不滿,可惜我才疏學淺,想不到什么詞語可以言簡意賅地說明這種“不理解”。就是那種,看到凌晨兩點助手小哥爬在屋脊上大喇叭廣播,我們第一個念頭是“擾民”的情況;直覺發(fā)問“為什么不直接找塊鋼”的情況。
我看彈幕已經(jīng)很好地懟回去了,前一個是“抖機靈”,后一個是“何不食肉糜現(xiàn)代版”。說得好,干得漂亮。不過我還是要感謝這兩條不太過腦子的彈幕,讓我意識到,我沒能在第一時間看懂這個故事的原因,不是我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是我一代人,想看懂光看一遍不行,多看幾遍、還得多看科普、努力地腦補當時的情境,才能理解劇情十分合理,一點兒也不用“???”。雖然我第一遍看的時候是真的滿腦子“???”?!竞埂?/p>
顯然當時的人們并不會知道“擾民”這種事,當時的人就是淳樸啊,什么都不懂,但也特別懂。第一遍看的時候已經(jīng)預感到淚點來襲,第二遍看的時候冷靜到了娃兒的長命鎖,因為之前的演出很俗氣,不比這里真實深刻。強調(diào)“最后一塊樣本”是補全劇情的需要,但不得不說這樣稍微轉(zhuǎn)移了我的注意力,不那么感動了??扇绱藷o私的奉獻何以為報,無以為報,只有深深地鞠躬,而對方也回禮,我看了三遍,還是沒憋住熱淚盈眶。
到這段淚點劇情之后,我才認識到黃渤這個角色的定位是什么。真是一個奇妙的誤會。我看彈幕有人夸黃影帝演啥像啥的……有一說一,根本不像。后來的爬桿焊接等那段劇情,有點兒太拖沓了。如果能給兩個“真實俯看”的鏡頭的話,緊張的感覺肯定能更上一層樓,也能減少很多時間。
然后做舊的鏡頭很驚喜,就和開場用蘇聯(lián)記者的黑白攝影機引入一樣,這一段很是奇妙。
最后,我不覺得“林治遠”的生平一行一行漸入的時候需要有什么戲(說起來這走路姿勢都太流氣)。此處大概率是導演的鍋,不應該俏皮——這一點兒也不可愛,這很尷尬。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一次),本尊的照片不出來也罷,一打出來,我只能說,演員選的太不對勁了。

《相遇》PASSING BY
最悲情。

這部分的劇情沒什么好說的,應該是最簡單的一個故事了吧,甚至都不用介紹太多背景,因為這個背景故事我們太熟悉了,新中國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付出了多少現(xiàn)在已人盡皆知,所以,如何演繹好這個故事,才是關鍵。
我要瘋狂贊美張譯和任素汐。
這一部分的長鏡頭一直是為人津津樂道的。我可以看三遍!第一遍看整體,和著彈幕看個熱鬧,第二遍看男主,第三遍看女主o(* ̄︶ ̄*)o啊,這段演技真的炸裂,就抱西瓜那里,我看到了他們有共同的回憶,方敏在敘述著那件事兒,而高遠的微表情在說“我記得”。
后來車停了,他們下車,被人群阻隔。人聲鼎沸,方敏高舉著報紙比劃,沒有預設的臺詞讓這個橋段變得含蓄而內(nèi)容豐富,彈幕和我都可以為之配上各種各樣的話語,但千言萬語都不及這無言的詢問。然后高遠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方敏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個笑殺我。我想起了我前段時間看到的,姚晨說她演《潛伏》的結(jié)局,本來想著要哭的,實拍卻是笑了。因為翠平不知道余則成再也回不來了,還想著等會兒回家一起吃飯呢。方敏也覺得我男朋友是個英雄,哪里知道高遠命不久矣。
這太神了。人世間的無常使我猛男落淚……還沒完,彈幕還提醒了我,這個劇情的安排是:“女孩跟著人群繼續(xù)走向下一個時代,男孩永遠留在原地”——這彈幕是不想我活了。我哭死了。
還好后來加了一段不尷不尬的“后來”。彈幕說聯(lián)系到了下一個故事,這彩蛋真是合理?!??”尬吹。銜接太生硬了,任素汐哭得再好也不能讓我感動,甚至在想如果是我應該怎么拍這一段【我不搖碧蓮】。
原本的情感趨向是大環(huán)境興奮,女主由悲、怨轉(zhuǎn)喜,男主悲喜交集。大家的喜悅和他們之間注定的悲劇是強烈對比,女主和男主的情緒是強烈對比,雖然男主最后在笑,但我想大部分觀眾都是在哭的。而銜接的部分,突然黑屏跳轉(zhuǎn)女排奪冠的新聞,是啟后了,那承前呢?比起年份的體現(xiàn),女主發(fā)型衣著的變化才更能直觀地告訴觀眾:人還是那個人,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這個故事還沒完!但女主出現(xiàn)得太晚了,而且她一出場,就是趕得慌地由做著家務的平靜狀態(tài)因為電視節(jié)目轉(zhuǎn)為了悲痛。此時騷操作來了,導演讓我們看了一眼窗外,還是那個歡天喜地、上街游行的大環(huán)境,可問題是,此時他們的悲喜并不相通,甚至有一種錯位感,讓彈幕都發(fā)出了“這里是不是有點兒諷刺意味”的言論。諷不諷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部分能讓觀眾有這種感覺了,說明拍亂了,這情感的趨勢并不順暢。我哭不出來,一是這段演繹得倉促、模式化,完全不如前面壕用長鏡頭、層層遞進的有感覺,二是剛看到男主遺照轉(zhuǎn)頭游行的那群人給爺整蒙了,回頭女主是哭了,我被逗笑了。
此后《青春之歌》那本書的特寫,“首尾呼應”——作為一個短片是這樣的,但接著下一個“小孩削筆寫字”的場景實在是……這不是強行把觀眾朋友們從淡淡的憂傷中拔出來看你過場嘛。【這就是為什么我十分不喜單元形式=-=明明完全接不上,還要強行接上】
確實,《相遇》的結(jié)局和《奪冠》的開頭是很難無違和地銜接的,因為這對觀眾來說不僅是大悲大喜轉(zhuǎn)換,還是十分沉重到突然輕松的落差。從BGM上最能體現(xiàn)這種反差了,氣氛突然歡樂了起來,上一個故事的余韻可以說是被打斷了。
所以“我行我上”版的銜接:請女主的情緒由悲轉(zhuǎn)喜再一次,大概的感覺是,黑屏跳轉(zhuǎn)女主做家務、看到電視,懂了、慢慢坐下,給到坐在窗邊要哭不哭的特寫,切窗外的游行,切回來,女主望著窗外露出了和男主一樣的悲喜交集的表情,BGM起,《青春之歌》的特寫鏡頭,游行的聲音漸弱,而后BGM漸弱,接過場。
重點就在于,這一次的悲傷沒有那么悲傷,喜悅也沒有那么喜悅,一切歸于平靜,過場的BGM也要更松快一點兒,慢慢地把情緒舒緩下來,然后再說新時代的新故事。
我覺得海星。

《奪冠》THE CHAMPION
可愛的故事(*/?\*)

我先來:“徐崢不行、真不行。”233開玩笑的。我只能說,我覺得,在對比之下。
“本劇反派”出現(xiàn)在這個部分中,還是好幾次,獲得該提名的有“小美媽媽”“屋頂狗子”“全部街坊”最終得獎者是官方蓋戳的“破爛天線”。這是一種什么感覺呢,大概就是美國經(jīng)常有的冒險題材的恐怖片、驚悚片,沒有主角團作死劇情就發(fā)展不下去了的,低級感。呀,這可能是編劇的鍋,為冬冬設置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合理不合理的都來了,就是不能讓他如愿。
那么我就單純地來吐槽鏡頭吧(#^.^#)
第一個場景我就想說兩句。小朋友們在練習,導演連給了六個球桌、腿、手臂的漂亮鏡頭,第七八九十個聚焦小男主,十一給到了小女主,后面切、移了兩個鏡頭,說明了他倆的位置關系,小男生一直回頭,然后被球擊中,嗷嗷叫起來。
說起來沒問題:通過快速、間隔相近的鏡頭切換,模糊晃動的前景,展現(xiàn)出乒乓球運動的節(jié)奏感,小朋友們訓練的火熱氣氛【哇我閱讀理解滿分】恕我直言,大量運動的、復雜的鏡頭之后,對主角的特寫不夠,前景多余,主體不明確,交代位置關系的鏡頭移動打亂了切鏡的節(jié)奏,而且還是因為前景過多、虛化使用過度以及給到女主的時長太短,交代不明確——總之,我評不及格。

30秒左右的街景。使用了并濫用了廣角。這些特寫的拍攝角度和先后順序,哪怕能有一點兒的位置邏輯,應該也會讓我好受起來,畢竟我是個要求不高(不搖碧蓮)的人。
冬冬在小美媽媽的詢問下急智想到借口的“回憶”。……就一定要用這種轉(zhuǎn)場特效嘛【手動笑哭】腦內(nèi)回聲行不行?還省時間呢,不拖節(jié)奏。
冬冬與鄰居哥倆先后踩掉屋頂瓦片的兩段。第一次是俯角,看了眼那天井有多深【附加樓下鄰居……熟悉而令人不爽的對話】;第二次是仰角,いや,準確地說是正正的仰視,還伴有快速的切鏡頭,營造一種危機、緊張的氛圍……給觀眾一種,“注意這里!這個屋頂會出事兒”的錯覺(⊙﹏⊙)既和本篇的童話故事一般的基調(diào)不符合,又是鏡頭詐騙——沒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就不要給這么多鏡頭,謝謝。如果單純是為了突出“大人上不來”這一點……那更不應該把孩子置于這樣危險的境地了對吧?
中間還有一個狗子反派的作惡結(jié)果——街坊鄰居們,都像石樂志一樣歪頭+傾斜上身,仿佛在拍某飲料廣告【○動打錢】???,好沙雕?!安焕⑹切鞃?。”我猜彈幕這里是想夸他節(jié)目笑果滿分。但是我從鏡頭語言的角度來看,依然給個這里不應該穿插狗子和人群的鏡頭,應該是屏幕與人群【手動笑哭】,至少是狗子、屏幕、人群,這樣的邏輯。如最開始狗子開舔→屏幕扭曲→人群歪頭,最后狗子得償所愿→天線倒→花屏→群情激憤。而且,這里給了人群四個角度,每一次切狗再切回來都有差別,可能是為了避免單調(diào),實際效果是有些又臭又長。
就“如何好笑而不過于沙雕”這一點,我認為,可以利用人群的“嗯?”的聲音,整段穿插的順序變?yōu)楣贰聊慌で班??”→狗→天線搖晃“嗯?”→狗→人群(正后方,歪頭,就這一次?。班??”→狗叼走肉→天線倒→屏幕全花→群情激憤。
前面說到,這一節(jié)有“反派”,其中彈幕提名了全部街坊,“這么多人綁架一個 小孩子滿足自己的私欲”“從來沒有人關心過孩子的感受”,我邊看邊寫的,現(xiàn)在還有這么幾條言辭比較溫和的。雖然導演給他們加戲,努力想讓他們豐富起來,但可惜,他們?nèi)匀恢挥斜馄降娜宋镄蜗?,值得稱贊的,也只有“集體榮譽感”了。
這里也有彈幕感慨:時代變了,人的心態(tài)真的變了。對的,除了認知水平上的代溝,不同年代之間,主流思想也是有變化的。據(jù)說我們現(xiàn)在是個人主義當?shù)溃耆珱]有當時的集體主義情懷。沒錯,物質(zhì)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就是生活在當代,形成了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思考模式。我只能努力去理解過去,不能接受的部分那是真的接受不能??!我不要變成我討厭的那種大人啊??!
我一開始就給這個部分一個形容:“可愛的”,因為,排除那些強行增加劇情矛盾沖突的設定,它本身是一個又輕松、又有趣的,關于小時候的愛情的故事。而且它還占了個便宜,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有大部分觀眾的回憶?!拔覀兡莻€時候啊,電視的普及率還很低……不對,電視的普及率很高——一家有電視,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眀y我爸。
可以說,這一部分:立意很好,但手法不行,拍得牽強。觀眾朋友們能夠被更明顯的邏輯不足轉(zhuǎn)移注意力,就不能很好地感受到故事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核心了……
最后的最后,那段大家瘋狂“???”的尷尬劇情【這里彈幕好多哦【手動笑哭】,我就不吐槽了,我描述一下我的“我行我上”版本(方括號內(nèi)是鏡頭內(nèi)容描述):用直接跳轉(zhuǎn)而不是漸變的手法切到現(xiàn)在的演播大廳,主持人:聽說這個球拍背后【從屏幕轉(zhuǎn)到主持人】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切到】吳冬冬:是。我記得很清楚,是亞特蘭大奧運會女排三連冠的那一天,我們一起乒乓球訓練的一個孩子,嗯,要出國了,【冬冬與主持人,遠景觀眾】但是那一天吧,我要在天臺上牽天線!【切到冬冬半身】你們懂的(臺下笑)。所以,我給她準備的禮物沒有送出去,她送給我的禮物,就是這個球拍……到最后也沒能好好告別?!厩械健恐鞒秩耍汉髞砟蜎]有再和這位小美見過面了嗎?【切到】冬冬:沒有了,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救啊恐鞒秩耍篵alabalabala(原來的臺詞挺好=-=)【小美特寫、冬冬特寫、全景】欲言又止(十分尷尬)的時候,【切到】主持人:插播一條快訊?!緹赡弧坎サ健皧Z得冠軍”(篇末點題√)【觀眾席老爺爺】(新聞的聲音作背景)balabala【小美和冬冬看熒幕,相視一笑】【小美當年的視角,從歡呼的人群仰角到冬冬,鏡頭抬到持平】over
我覺得海星??!

《回歸》GOING HOME
彈幕說:我終于出生了!——可愛!

對于這一篇,我也有蠻多想說的。
首先,這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故事。
讓我來復述一下。一個流亡香港的廣東人華哥,在香港扎根以修表為業(yè),技藝精湛;他的妻子蓮姐是一名警察,為香港回歸的談判與會場執(zhí)勤;談判桌上安文彬?qū)毠?jié)堅持,確定了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不辱使命。而后儀式地點定在了會展中心而非露天,安先生與交接儀式的執(zhí)行總監(jiān)約定調(diào)校電子手表的時間,誤差不能小于0.75秒,大表行也做不到,只有找到華哥,使他得知這是儀式負責人的表。另一邊,儀式上要保證“國歌結(jié)束、國旗到頂”,為了形成肌肉記憶,升旗組廢寢忘食地反復練習。轉(zhuǎn)眼就到最終的儀式,雖然儀式上英方的演講和演奏出現(xiàn)慢了又快了的誤差,但中方還是精準地開始了升旗。在國歌中,煙花升起,華哥看著電視看著煙花,離鄉(xiāng)多年的他和他腳下的土地,此時一同回家。好像什么都變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變,只有蓮姐指揮著隊伍換掉了帽徽。香港回歸。
嗯……這么一看就知道了,這可以是個人物十分豐滿、劇情有所呼應、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好故事。可惜,成片不是這樣的。
我多希望能把那些拍場館、拍視察的時間調(diào)給那張報紙,把那些現(xiàn)場、調(diào)整、彩排、“找對象”、喊口號的話全部刪掉騰時間給華哥在公車上看著街景想的心事,把那些雨中降旗、叨叨逼、辣雞正步精簡了分給華哥修好了表、升旗手們訓練至臻。
總而言之,我覺得導演把時間用到了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地方,就是沒有重點;好像又強調(diào)精準又強調(diào)細節(jié)又夸了一波人民子弟兵又黑了一波日不落帝國,就是不強調(diào)華哥。
爸爸說:這片可能是想表達:回歸是一個平穩(wěn)的過度,一點兒也沒有影響到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我覺得很有道理【我的復述當中也是體現(xiàn)了爸爸說的這一點】轉(zhuǎn)念一想:嘖,電影原片可沒有體現(xiàn)這種有深度的話題!
我說:可能是想表達,工匠精神。但是我馬上吐槽自己:就齒輪炫技、蒙眼、頂筆筒、準時準點,可以體現(xiàn)工匠精神?我媽懟我:誰說是表達這個了?我笑:那就說明,我們在猜,猜他想表達什么主題。
——更可悲了。
我認為這一部分把一個好故事說得稀碎【一般通過雷佳音】,整體如此,細節(jié)上其實也不是很走心,比如開幕蓮姐和客人奶奶的對話就皮中帶尬,安先生帥不過十秒北京城摳圖預警【據(jù)說是調(diào)色的鍋】……你可以用人家下樓梯的特寫鏡頭配心聲??!不跳戲!還省時間??!
一些臺詞也是,第一遍聽懵懵的(還以為是我聽不懂粵語導致的),摘下來仔細看就更奇怪了:
“爸爸說有借有還,今晚算是還給他,你戴去,他會很開心?!?/p>
“今晚是重要的日子,一秒都不可以錯?!?/p>
“當年你救我,我說過我是一個老實人,放心,一秒不差?!?/p>
看這臺詞,是雙關?好像是對應了香港回歸,那么,有什么當下的意義呢?這是人能說出來的對話嗎?人家設定還是老夫老妻,天天就這么說話呢?嗯,說不定這就是人老夫老妻的默契,單身狗不懂?!臼謩觗oge】

《北京你好》Hello Beijing
葛優(yōu)+寧浩,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劇情絲絲入扣:開場葛大爺“哐了啐雷哐”地給兒子看鞋,就是愛顯,扯了礦泉水拖車,就是不成事,被安排和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仿佛已經(jīng)可以預見,讓這人上更大的場面,只會出更大的丑。
巧了,他抽到了奧運開幕入場券?!具@中間葛大爺?shù)牟实昂兔频膽蚨嗑筒惶崃?33】
而后的一段鏡頭,“嘚瑟”。理發(fā)(這是伏筆對吧),給寫生小姐姐看看;擦車聯(lián)系王攝像;工作中給乘客看,證明這老哥嘚瑟的不是一次兩次干這事兒了;買夾子(?是這么叫的嘛?票夾?怪怪的),最重要的細節(jié)正是在這;擦車。既輕快地讓大爺全城都嘚瑟完了,又不動聲色地推進了劇情,妙啊。
寵物店找前妻的這一段,是個有趣的小品,逗樂了所有觀眾朋友233給人物形象再加一筆:“就不是錢不錢的事兒”超沒品的!略略略。臉皮賊厚23333
然后世界級尷尬現(xiàn)場來了。兒子的生日宴,小伙伴們玩得開開心心,只有叔叔是“倒立”的。圓桌鴉雀無聲得聽到背景音,是小丑表演,還給特寫,生日現(xiàn)場攝像小哥的鏡頭里,叔叔和小丑也在一條線上。包袱就在那里了,除了劇中人,觀眾朋友們都明白要發(fā)生什么了。此時,導演規(guī)規(guī)矩矩地拍了小伙伴們的反應、全景,場面一時十分尷尬,葛大爺“喲”了一聲之后,背景的小丑配合地大笑了起來,突然,鏡頭切給老板(從多媒體屏幕到服務員到老板,明確位置關系),“叮”一聲,包袱抖開,BGM上線氣氛活絡起來。
緊接著一段,炫技般的表達主人公的“急迫”。倆大眼珠子接車輪,強調(diào)速度線,拉近,前景超車,漂移過彎x用了兩個鏡頭,讓觀眾直視車大燈和撲面而來的車屁股,換擋、油門。密集的剪輯到此,突然在近景固定了半個屏幕的TAXI牌子【北京市第三區(qū)交通委提醒您:……】,當然,另外半個屏幕還是在瘋狂超車,配合著最激昂的BGM,最后給葛大爺鏡頭,表演一個“我很急”。隨著BGM變成鼓點,晃動的鏡頭閃過目的地和停下的車,拉近的鏡頭和關車門的聲音都是卡點的。之后鏡頭切換,從側(cè)面、斜后到正后,我們跟著葛大爺沖進了賓館大堂,盡可能快地,進入了下一段劇情。
【故意“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房間)搞人心態(tài)】
四川小孩出場的時候,BGM開始了京戲模式(不正經(jīng)了起來233),這一段甩來甩去的鏡頭其實是夸張了“爭搶”,實際上是兩個人全程逼逼,并沒有肢體沖突【手動笑哭】。
朝陽群眾見義勇為這一段我就不說鏡頭什么的了。彈幕在此處高潮了一下,大家都發(fā)起了“長評”,爭論這小孩如何如何。我只想說:感謝寧浩送的節(jié)奏風暴。而且這個人呢,還故意用很歡快的京戲feel的BGM,轉(zhuǎn)場一個镲響,我笑得好大聲。
到了醫(yī)院,注意這個輪椅。首先,它和葛大爺那一聲破音的“你看我這個樣兒”,讓觀眾朋友們錯誤地認識了葛大爺負傷的嚴重程度,是個包袱;其次,葛大爺接下來要和小孩對話,推著輪椅轉(zhuǎn)一圈的動作,豐富了畫面,還給對話留了時間。隨便的一問一答,就不用對著眼兒,說到關鍵的“爸爸”,小孩伸頭吼一句,大爺梗著脖子吼回來,然后鏡頭就特寫了小孩,讓他說出最重要的信息:“汶川”。此時鏡頭在移動到葛大爺,畫風已經(jīng)不一樣了。
接下來護士來找輪椅的小笑點,在盡量不使節(jié)奏變得沉悶,觀眾朋友們也需要這一點時間來整理一下,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的。然后電影告訴你,這個故事還有更必然的因果,小孩那件被他扯著拉練刷了一場景存在感的外套也正體確認:上面有個優(yōu)秀農(nóng)民工的徽章。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娃兒是真可憐了。【所以彈幕的言論變成了:他可憐也不能xxx】
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天天亮了,BGM來的太是時候了。
這個時候,大家雖然看到了大爺?shù)木謿?,也被對話的笑料逗樂了,但是呢,心里還是有點兒不舒服的,就像劇情里的大爺,電話也打不通,愁眉苦臉地看著到處跟奧運有關的事情。天色向晚……
——但是!劇情上的點睛之筆來了【同樣是采訪環(huán)節(jié),怎么就差這么多!】,大屏幕上,小孩說話,樸實剛健。最重要的是,大家在彈幕里反復爭論的點,都被他提到了:“感謝”、“不能強買強賣”。對于此番操作,我愿稱之為,節(jié)奏大師。【手動滑稽】小孩的話語穿插了大爺?shù)母袆?、真心、釋懷的笑(觀眾朋友們也爽了)和妻子兒子的理解,劇情到此無比圓滿。
不僅如此,彈幕還提醒我,大爺換了雙黑鞋的劇情不僅是笑果,更是一種角色的形象的塑造:“他不顯擺了,只要最親的妻兒知道就滿足了”。短短二十分鐘,居然還能描繪出角色的某種成長……我的媽呀,寧導牛掰!QAQ

《白晝流星》THE GUIDING STAR
……極致反差。
這個世界真的充滿惡意x這個世界真的充滿沙雕√

看到這篇,我深刻地認識到,同樣的一個故事可以有多少不同的演繹。
所謂導演大概就是,要把自己腦內(nèi)的想法通過畫面表達出來的一份工作,雖說如此單純,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技巧(不然也不會有“我有畫面感了!我就是拍不出來?。 钡那闆r發(fā)生了),我感覺大部分來自前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我們已經(jīng)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我能遵循著那些條條框框很輕易地(而且很快地)剪出一個流水線產(chǎn)品,能滿足每天的指標也不會被退回來。但是呢,我的目標就僅此而已了嗎?我是還有著一些年少輕狂的理想,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那就是,在熟練掌握技巧之后,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力地使用了吧。
我其實很想把寧浩和陳凱歌做個對比,一個擅長講故事一個擅長營造氣氛什么的,但是仔細想想,人家拍攝思路都不一樣,完全沒有可比性啊【手動嘆氣】。
我要在吐槽之前先贊美大師拍出來的內(nèi)蒙風光QwQ他太會了!就連標題也要這么裝個逼。
說起來導演們應該都是很盡心或者很用力地在拍這部電影,或者說,這種形式的電影吧,壓縮了時間、固定了思路、限制了發(fā)揮,有想法的導演們呢,不愿淪于平庸,就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那方面,用力過猛。寧導是,陳導也是。舉一個例子:那段車隊迎接返回艙的鏡頭,車隊中的車輛的數(shù)量、大小、先后順序、鏡頭角度和順序,嗯,都能明顯看出導演安排的痕跡。整段鏡頭是美翻了,但是也很虛假,就像這整個部分一樣,唯美極了,但也完全不切實。比《奪冠》那個故事還童話。
我摘一些小細節(jié)(玩尬的):“撿瓶子不污染”“伯伯與李叔對話”“小羊站起來”“知青牧民餓死鬼吃法”“一起看航天新聞”“平地摔+主角扛椅子”“航天員對話握手”“李叔站起來李叔”。這片“是電影不是紀錄片”?“文藝”?“藝術化”?怕不是魔幻x
想想就有氣啊,這么一個容易動人的點,居然被拍成這副狗樣。
一部片的內(nèi)涵,不應該用這種“加戲”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我不喜歡把什么都事無巨細懟我臉上的RPG游戲(而喜歡考古RPGx),比如這里:

↓

↓經(jīng)過哥倆洗澡、剪發(fā)、進屋

↓【這一段小哥演得好啊,笑容逐漸消失233】

第一遍看完知道了劇情之后,第二遍就仿佛看到導演在瘋狂暗示:哥哥無意中看到了錢、剪指甲的時候偷了錢。
不過這種連貫性并不是這部分的常態(tài),整體看是不夠連貫的【以至于不得不用旁白連接】。結(jié)尾的時候哥倆迎著朝陽奔馬,用弟弟的旁白連在一起的上一個鏡頭是李叔倒了,讓我下意識想到他們把李叔丟下自己跑了【手動笑哭】事實上旁白里有暗示,李叔已經(jīng)去了醫(yī)院、時間也過了很久了,他倆這是留在了家鄉(xiāng)、日常奔馬——但是,不仔細看真的很容易讓人誤會、一臉懵逼啊!
既然提到旁白,下面說說它。
這部分用了大量旁白(對比其他部分)。旁白這東西啊,好用,很多不想(或者暗示太多、時長不足、導致不能)用畫面表述的事情,可以用旁白來清晰地表達。因此,旁白太多也會讓人覺得low。
其實我覺得旁白很難用的。首先很難跟鏡頭配合,旁白在講述的時候,畫面處于輔助位,既不能(搶刀x)表述太多的內(nèi)容分散注意力,也不能完全不配合——半空不空的鏡頭是要我死啊。其次,旁白比臺詞更難寫,要知道視聽語言是有時間性的,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才能讓觀眾看到、聽到后面的東西,一不小心就有下面這種,“不知道怎么才能讓觀眾朋友們不想岔啊”的情況發(fā)生。
李叔就這樣原諒了我們。他對我們說,天亮的時候有幾個尊貴的客人……
——就很有趣。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個人,我還以為李叔要教育他們兩句呢,沒想到已經(jīng)是下一段劇情了233
說到這里,我夾帶一個私貨x我認為的本片高光時刻x

這倆小哥難道不帥嗎?這個鏡頭難道不好嗎?QwQ這部分提高了整部片的逼格是真的。這種畫面,即使非專業(yè)人士、沒有帶著分析的眼光去看,也能最直觀地接受美的洗禮。
但要說這片兒“沒得黑”也是不對的。這片很值得黑233高光之后的劇情只能用令人蛋疼來形容。正如我說《奪冠》,邏輯上的硬傷讓我不想感受故事的內(nèi)涵【手動笑哭】我還是個喜歡我行我上的,這段“魔幻現(xiàn)實”的神展開,我腦補了兩三個處理方式,包括①前面刪減、壓縮、騰時間,給紀錄片(現(xiàn)實的迎接返回艙,抖抖的那種)、新聞(宇航員的那段迷之感言握手都是記者鏡頭前干的)、人群(人群中有小哥倆),最重要的是給李叔多一點233讓哥倆把李叔扶起來?。。、趯ⅰ熬徛眻猿值降?,一邊追返回艙一邊感慨萬千,然后在山丘上看到了返回艙降落全過程什么的,人群歡呼的時候他倆從山坡上沖下來【蜜汁畫面感有木有】③可能的后日談,弟弟旁白“李叔就是我們的guiding star”的時候,配的不是奔馬的鏡頭,配他倆給伯伯放羊(也可以拍得很美?。。?/p>
……不敢說“我覺得這樣更好”,只求一個“我看得合情合理”。

《護航》ONE FOR ALL
帥就夠了,要什么自行車。

【截圖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畫面設計得有點兒沙雕【并沒有在吐槽導演嗯】飛機作為唯一一個動線明確的物體,引導著觀眾注意力往右,左邊漸入的標題在飛機飛過后出現(xiàn)、在飛機飛出畫面后完全顯現(xiàn),幾乎同步,大家對畫面的注意力由右跳回左,看的是標題,標題下面那個弱小可憐又無助x重要的是一動不動的女主角的剪影,很難獲得注意力呢【手動笑哭】
最開始我說了,我覺得《護航》沒什么好,只不過作為最后一個故事,帥氣又痛快地結(jié)了尾,圓滿完成了任務,無功無過。具體來說,就是這片兒劇情也沒有、畫面也沒有,就只能瘋狂贊美飛行員們的帥氣了┓(?′?`?)┏
劇情上,使用插敘,把女主角從小不凡“想上天”、長大牛掰又帥氣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畫面上……你猜要是讓陳凱歌來拍那兩個童年、 少年時期的回憶畫面,能拍得多好看?!臼謩游緽GM用的是,讓人甩頭、抖腿的風格233就是要突出一個“帥”!可能軍迷會更gc一些,大概懂一點飛機的人能感受到雙倍的快樂吧。
我要是,吐槽得太細致了,會不會被罵啊=-=
開場由“備份飛行員”字幕接“為什么讓我當備飛”臺詞,很OK,沒毛病。但是很快,略顯拖沓的女主大頭特寫和停機庫全景、特寫、同事等等,足足用了40秒才讓女主說出“我接受安排”這句話。
我也不知道領導那句“假小子、裝姑娘”是真說過的還是編劇寫的,這里怎么沒人來一波“女權”彈幕?誰說小子就不能哭了?【我一路看下來已經(jīng)哭了好幾次了】用哭泣與眼淚區(qū)分男女,正是目前社會上最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啊大家!
后面幾句臺詞和畫面的配合有些尷尬,我是說,編導意義上的尷尬。就,臺詞是臺詞、畫面是畫面唄,要說這種錯位有什么內(nèi)涵,一個開場而已,你要我們?nèi)シ治鍪裁磧?nèi)涵啊……直觀看起來,就是拖嘛……
標題畫面之后,突接呂瀟然的童年。故事是很可愛,小姑娘也是很可愛,但是這里需要刷一波“邏輯”“現(xiàn)實”,我跳戲了,滿腦子“???”,這什么沙雕劇情。危險動作請勿模仿什么的已經(jīng)不想再重復了,就說這表達:八秒讓鏡頭從腳丫子挪到頭,小姑娘看著樓下露出一個笑容。接著,小姑娘抬頭、望向遠方、特寫的時長幾乎相等,突不出重點;配合著漸漸響起的BGM,小姑娘起身、望天、“面露希冀”、收腳蹬墻、縱身一躍,又是基本上等長的剪輯,嘖嘖嘖。最后,小姑娘跳了兩次┓(?′?`?)┏第一個跳是腳踩墻的,鏡頭有一點點從正面向側(cè)面的移動,整體是拍著半側(cè)面的;第二個跳是立定跳的,正面鏡頭、一動不動,emmm,我沒弄懂這個邏輯誒,我又跳戲了【手動笑哭】而且吧,亮白的“信仰之躍”下一個鏡頭是純黑的柜子里,可以,這很反差。
閱兵儀式當天, 一波踩點,可以說是烘托出最后那一個列陣。
飛機上天,接回憶中的神五返回,妹妹洗頭、打架、是小瘋婆子o(* ̄︶ ̄*)o。我能看出這里想加一個彩蛋、塑造一波人物形象、拍一點好看的畫面……可惜,到這里我已經(jīng)看出“插敘”的套路了,并且覺得回憶的插入十分生硬,甚至打斷了我對閱兵式當天發(fā)生了什么事的理解。
我就突然想起我初中的時候,接了一個,舞臺劇的劇本工作。委托我的那個萌妹,向我描述了她曲折的單戀故事,希望能變成一個有笑點、有意義、可以上藝術節(jié)的劇本。我因為同桌的關系加入了這個劇組x,任職編劇、導演和(因為人手不足而上臺的)群舞。一邊寫一邊排一邊改,和她拉扯良久,把她的愛情打散了、揉碎了,平鋪進了那個“學業(yè)與生活如何平衡”的故事里。她是有點兒不滿意的啦,但是我會用“都是按你的故事編的了,你還不想演?”回懟她。【現(xiàn)在想想我有點兒厲害的,注孤生】所以,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的,和劇情本身聯(lián)系不大“跳煙囪”、“打架”、“爸爸的自行車后座”什么的,就像是初中同學描述的她的小細節(jié),是很有趣,但沒卵用。而且我還不知道細節(jié)具體如何,就算按她的描述編了劇本,也是加進了我的想象和腦補,排練起來,只會失真。
復述與再演繹導致的失真——我猜這便是,這部分里會有那么多不合常理的劇情的原因。
洞八可能真的出了顯控故障,但像演的那樣,磨磨唧唧讓人不爽?我覺得不太可能 。
對主線劇情——閱兵當天——有所推動的,其實只有“男朋友”這一點,女主知道隊友們和自己一樣期待參加閱兵式,所以作出了不入隊而是幫助隊友排除故障的決定。
而之后,“給我整個八”的回憶。哎,還是“切入突?!边@一點不可避免。應該是突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在困境中因為回憶起了什么而堅強起來”這種橋段很容易理解,但這里的手法可以說是很粗糙了。還有就是,和劇情本身毫無關系,單純?yōu)榱嘶貞浂貞洠鄄豢杀堋?/p>
可妙就妙在,這些不太有邏輯的回憶鏡頭,讓人一臉懵逼之后,回來就是帥一臉的戰(zhàn)斗機與飛行員,可以很容易的讓人放棄思考233鏡頭也很懂的突出了帥,妙啊,妙啊,不會有人去注意“帥”之外的事情了。
然后就開始播片了:天安門閱兵、朱日和閱兵、結(jié)束。
這我能說什么,爽啊!結(jié)尾就應該是這樣的沒錯啊!干得漂亮!謝謝導演!(?>?<?)

好\(^o^)/~評(tu)論(cao)差不多就完了,我聽著這部電影的片尾曲x《我和我的祖國》,寫完這個結(jié)語。
我肯定是不夠?qū)I(yè)的,寫到一半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這么杠下去會不會討人厭,但是寫得太爽了(/▽╲)根本停不下來。而且我不僅想單方面地“說出來”,更想有互動地“討論起來”,只是我木得朋友,爸爸媽媽并沒有這個興趣,平時死皮賴臉地拉著他們說話,真是太幼稚了。
我這樣的人,就應該去往杠精云集網(wǎng)絡上,在杠與被杠中磨練自己(? ??_??)?【當然,更有可能是淹沒在茫茫沙雕網(wǎng)友中,沒人搭理啦】
希望以后能遇到更多像這部電影一樣,喜聞樂見、讓人感動、富有槽點的片子,讓我有今日這份心情與動力,開始寫、并寫完一個長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