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金箔為人,華勝相遺
到正月初七這天,叫作人日,在這天人們用七種菜做成菜羹。把五彩的綢緞剪成人形,或者把金箔剪成人形,將這個貼在屏風(fēng)上,或者戴在髻角上。婦女之間則會制作花形的首飾相互贈送。大家一起登上高處,吟唱詩歌。 按語:魏朝人董勛的《答問禮俗記》里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在正月初一會把雞貼在門上,而在正月初七就會把五色綢或者金箔剪成人形貼在床帳上。如今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執(zhí)行死刑,也是在遵循這個古禮。 在更早之前,人們其實是會在初一殺雞的,但是現(xiàn)在不殺了。在荊楚這一塊,人們會在自家的西門前呼喚自己的雞馬牛等家畜,讓它們到自己跟前來,然后用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家里喂它們吃,不知道是從哪流傳下來的。 用五色綢或者金箔剪成人形,是希望自己在進(jìn)入新的一年后,能夠煥然一新,辭舊迎新。 戴花首飾是從晉代傳下來的,可以參考西晉賈充的《李夫人典戒》,里面說人們制作華勝首飾,是在模仿祥瑞的圖案——金勝的樣式,這種金勝是來源于傳說中西王母頭上戴的“勝”。 以前初一到初七是不吃雞的,所以在大年初一只吃新鮮蔬菜。初二到初六不會刻畫狗豬羊牛馬的形象,只在初一和初七這兩天,把祭祀用的福食分給雞和人吃。這一種習(xí)俗也不知道是有什么意思。 初七登高,在晉代郭緣生的《述征記》中說,在山東壽張縣安仁山上,魏東平王讓人把山頂鑿平了,作為初七人日登高和集會的地方。上面還有他的銘文刻在石壁上,保存至今。在《老子》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了春臺游觀。楚辭的招魂篇中也提到,一望無涯千萬里,春日遲遲傷人心。這么看來,春天登高望遠(yuǎn),自古就被認(rèn)為是最合適的。但是不知道初七這天登高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晉朝桓溫的參軍,張望也寫詩也寫過初七登高的詩,近代以來,南北方都有這種習(xí)俗。 北方人還會在初七吃煎餅,煎餅要在庭院中做出來,叫作熏火,也不知道是從哪來的。 譯者注:據(jù)說女媧在七日之內(nèi)造出雞狗豬羊牛馬人,后人以此習(xí)俗紀(jì)念。還有一說法是有八日,第八日造谷,初八是谷日。 “勝”是一種古代的發(fā)飾,有玉勝,金勝,華勝,人勝之類的。形狀就是下面這個,一根棍子,兩邊像大白兔奶糖。其中華勝是指上面有花朵的圖案,前面剪人形金箔戴在頭上,其實就是一種人勝。
七菜羹,一是為了避諱殺家畜,因此吃蔬菜,二是通過吃新鮮的蔬菜,表達(dá)辭舊迎新的意思。另外,七菜中一般包含芹菜(勤勞),韭菜(長久),芫荽(芫,通緣,福緣),大蒜(精打細(xì)算),青蔥(聰明),有美好的寓意。 初七登高,也是后來踏青,春游的由來吧。 晉代張望的詩: 正月七日登高作詩 晉 張望 玄云斂夕煞,青陽舒朝愥。 熙哉陵岡娛,眺盻肆回目。 北方初七吃煎餅的原因不知,但是煎餅本身,是來源于女媧補(bǔ)天的傳說,北方有用煎餅代指女媧補(bǔ)天的五彩石的習(xí)俗。記在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于屋頂,謂之補(bǔ)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bǔ)天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