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地球生物能暴露在太空中生存?NO,來看看這種耐輻射球菌
這種細菌在空間站外整整存活了一年
把一組(實驗組)的耐輻射D菌放進太空一年后與地球上的耐輻射D菌(對照組)的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耐輻射D菌存活率要低一些,并且活下來的耐輻射D菌也與對照組不同,推測是太空環(huán)境使其基因改變。
在太空中度過一整年,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問問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就知道了,他于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ISS)呆了一年。
他在太空的長期停留,改變了他的DNA、染色體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他的骨量流失、骨密度降低?;氐降厍蛉齻€月后,他的腳仍然在疼痛。
但在國際空間站的保護之外,裸露在太空中生存,那又更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太空里,紫外線輻射、真空環(huán)境、巨大的溫差和失重,都是嚴重的威脅、傷害。
所以,當人類首次在一罐肉罐頭中發(fā)現(xiàn)一種細菌——耐輻射球菌,這種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加壓艙外,一個特別設計的平臺上存活了一年后,仍然保持活性,實在是太令人驚訝了,這有著重大的意義!
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些生命力超強的微生物,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早在2015年,一個國際團隊設立了Tanpopo項目,在日本實驗艙Kibo外,做太空暴露實驗,以測試高耐受力菌種。
而結果是:耐輻射球菌完美的通過了測試!
將細菌細胞脫水后的標本,送到國際空間站,并放置在一個無遮蔽的平臺上,持續(xù)暴露在太空環(huán)境中;細胞位于玻璃窗后面,玻璃窗能阻擋波長低于190納米的紫外線。
來自奧地利、日本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在他們的新論文中寫道:“這項研究的成果,可能會提高人們對行星保護問題的關注意識。例如,火星大氣層,能夠吸收波長低于190-200納米的紫外線輻射。所以,為了模擬火星這種環(huán)境狀況,我們在國際空間站外的實驗平臺上,把細胞置于一層二氧化硅玻璃窗后面?!?/p>
“其實,這并不是耐輻射球菌,在以上這樣的條件下保存的最長時間——早在八月份,我們就發(fā)表說:一組細菌樣本,被留在那里整整三年。”
但研究團隊并沒有試圖創(chuàng)造新的時長紀錄,而是更想弄明白:耐輻射球菌,為什么能在那樣的極端條件下保持良好的活性。
掃描電鏡照片:耐輻射球菌對照組(左),LEO暴露實驗組(右)。
(圖片來源:奧特等人,微生物學期刊《 Microbiome 》,2020年)
因此,在經歷了一年的輻射、極寒和極沸的溫度、以及失重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們讓這些經歷太空旅行的細菌,回到地球。兩組脫水的細菌樣本——一組“對照組”在地球環(huán)境經歷一年,另一組“實驗組”在地球低軌上暴露一年——再水化,然后觀察對比兩組之間的差別。
雖然,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細菌的存活率要低得多,但存活下來的細菌似乎表現(xiàn)良好。而且,它們經過太空暴露后,變得與地球上的同類有點不一樣了。
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實驗組細菌表面覆蓋著很多小突起或小泡,并觸發(fā)了某些細胞修復機制,一些蛋白質和信使核糖核酸,變得更多更加豐富。
他們沒有把握確知,為什么細菌表面會形成這些小泡(見上圖),不過,他們對此有一些推測、想法。
他們提到:“結束地球低軌道暴露,實驗組細菌回到地球環(huán)境恢復后,表面的眾多小泡,能產生快速的應激反應。通過減少應激產物,提高細胞存活率。另外,外膜囊泡可能含有蛋白質,這對于營養(yǎng)物質獲取、DNA轉移、毒素運輸和群體感應效應分子運輸,非常重要,能在太空暴露后,激發(fā)抵抗機制?!?/p>
這類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細菌是否能在宇宙中的其他星球生存,是否能在星際旅行中生存。這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我們以及我們攜帶的細菌微生物等,正在試圖駛向比月球更遠的太陽系,或者,未來某天,駛向宇宙更深處。
維也納大學的生物化學家特提亞納.米洛耶維奇說:“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能在地球以外存活的生物,它們的生存機制和生命進程。讓我們學到:怎樣適應外太空的惡劣環(huán)境,并存活。比如,實驗結果表明,耐輻射球菌,由于其高效的分子反應系統(tǒng),有可能在低軌太空環(huán)境中存活更長的時間,這意味著,具備這種能力的生物有機體,就可以實現(xiàn)更長、更遠的星際旅行?!?/p>
BY:?JACINTA BOWLER
FY: 椒椒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