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后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上篇文章我們大致探討了戰(zhàn)國時期,越國衰敗的原因。
簡單來說,分封制國家的權(quán)力體系自下而上構(gòu)建,天子、諸侯、卿大夫,個個都是實力派。

大家都有兵、有錢、有地盤,想要維持長期穩(wěn)定,秩序的重要性必然遠高于明君。
這就是自西周至春秋以來,嫡長子繼承制盛行于世的根本原因。
一、解體
反觀越國,前身是南方一盤散沙的于越部落,春秋后期通過學(xué)習(xí)分封制,才逐漸轉(zhuǎn)型為國家。
不過由于地處偏遠,他們殘留了較多的舊時代習(xí)俗,嫡長子繼承制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
所以強人勾踐死后,諸王子、眾卿大夫很快開始自相殘殺。
這個時間節(jié)點,一方面中原諸國紛紛任用如吳起、商鞅之類的賢才組織變法,向郡縣制轉(zhuǎn)型。
另一方面,越國連原有的分封體系都難以維持,差距自然就拉了開來。
當(dāng)然了,你也不能說越人就因為這個原因,從此一蹶不振,徹底沉淪了下去。
我在上個視頻里也講過了,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楚治而越亂”的情況呢?
楚國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貫徹嫡長子繼承制,才恢復(fù)穩(wěn)定的,越國其實也有這個趨勢。
按照《竹書紀年》記載,經(jīng)歷了長期內(nèi)亂后,越王無顓繼位。
這是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國君,生平事跡在史書上一片空白,但是,他沒有被殺!所謂:
“無顓八年薨?!?/p>
他是自朱勾、翳后,第一位善終的越王!
接下來繼位的是無疆,然后越國好像突然找回了勾踐時期的霸主狀態(tài)。
《史記》曰:
“王無疆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
只有內(nèi)部穩(wěn)定了,才有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的基礎(chǔ),由此可見,局面確實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然而越國崛起時已是春秋末期,無疆在位時,很多國家的變法已經(jīng)取得成果。

例如吳起變法,雖然相較于秦人,這場改革是非常不徹底的。
但是楚國終究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郡縣制動員體系。之后楚越交戰(zhàn),《史記》記載:
“大敗越,殺王無疆?!?/p>
越國本來就處于從混亂走向穩(wěn)定的過度階段,國君被殺,前線慘敗,外力一推,內(nèi)部馬上就崩潰了。
各級貴族,如王、卿大夫等等,自立山頭,也就是:
“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
至此,越國就像微縮版的東周一樣基本解體,從諸侯的層面看,相當(dāng)于已經(jīng)亡了。
不過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在江東建立起有效統(tǒng)治。
很多越國的地方小勢力仍然存在,時不時在史料上留下一些零散的記錄。
這種結(jié)局,對于越國來說自然是大大的不幸,不過從整個華夏的角度看,反而是一件好事。
二、秩序
為什么這么說呢?想要搞清楚接下來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必須先引入一個新的話題。

孔子曾在《論語·八佾》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本來《八佾》篇講的都是與禮樂制度相關(guān)的話題,突然插上這么一句,網(wǎng)上翻譯五花八門。
我甚至見過把“不如”翻譯成“不像”的,夷狄都有君主了,不像諸夏,現(xiàn)在都沒了。
個人認為,如此理解是非常不恰當(dāng)?shù)?,相?dāng)于孔子通過夸贊蠻夷來批評中原諸侯。
事實上,這句話放在禮樂制度篇章中,不但不突兀,反而是非常通順的。
不過想要弄明白其背后所蘊含的真正意思,需要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
孔子的時代,分封制仍然是主流。此前視頻也已經(jīng)講過了,分封制是一種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自下而上搭建的體系。
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拿了土地,需要二次分封給卿大夫。

至于分封原則,即“嫡長子繼承”,每代人由長子繼承原爵位,小兒子們降一級,到地方上封邦建國。
所以什么叫“家國天下“?“家國天下”即起源于此。
先秦時代,家和國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家不是現(xiàn)在常見的小家庭,而是人數(shù)眾多的宗族。
國也不是后來郡縣制那種選拔人才,由皇帝任免的流官模式。
當(dāng)時天子和諸侯,諸侯與卿大夫,即是朝堂中的上下級關(guān)系,也往往是宗族里的親戚關(guān)系。
以周王室為核心,大宗不斷分出小宗,小宗服從于大宗,無論大宗、小宗,又都有很強的自主性。
所以你即可以把整個周朝,視為一個血脈相連的超級宗族。
也可以把周朝內(nèi)部的諸侯或者卿大夫,無限細分,看成一個個獨立性很強的小宗。

明白了這點,你就能理解孔子的話了,圣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
蠻夷就算偶爾出現(xiàn)一些明君強人,也不如諸夏一片混亂,沒有君主來得好。
因為番邦小國沒有禮樂制度,哪怕天降猛男,突然崛起。
也是不可持續(xù)的,猛人一死,宏圖霸業(yè)也就隨之煙消云散,亡了就是亡了。
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漢末的鮮卑、羌人,乃至于明朝的瓦剌,都是如此。
分封制則不會這樣,因為一個宗族就是一套行政班子,一套軍事動員體系。
哪怕上面的大宗被摧毀了,地方上的小宗也是能夠自我維持的。
所以西周亡了,諸侯還能夠傳承文明與霸業(yè),諸侯不行了,卿大夫隨時可以頂上。
好了,講了這么多,以上內(nèi)容和越國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三、東越與閩越
越國被打垮后,史書上雖然記載其“一盤散沙”,但地方上實際還是有秩序的。

作為分封制國家,《越絕書》記載其有:
“宋王、搖王、荊王、干王、烈王、襄王、東甌王、周宋君、余復(fù)君、上舍君等?!?/p>
這些人相當(dāng)于卿大夫這個級別,通常都有自己的封邑、軍隊和稅收。
值得注意的是東甌王這一支系,其統(tǒng)治區(qū)大約在浙江南部。《越絕書》提到:
“東甌,越王所立,元王四年,范蠡筑?!?/p>
時間換算下,幾乎在勾踐滅吳的同時,越國人已經(jīng)開始沿著浙閩丘陵南下了。
東甌就是東越,雖然因為地處偏遠,現(xiàn)存的文獻記載極少。
不過可以肯定,這就是越人分支建立的功業(yè),其在楚國的打擊下存活了下來,后來國運一直延續(xù)到漢武帝時期。

從浙江南部繼續(xù)遷移,就是福建了,當(dāng)?shù)芈⑵鹆艘粋€叫閩越的國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p>
雖然越人南遷福建的時間、人物、經(jīng)歷等信息已經(jīng)全部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不過《史記》、《漢書》里有一些零碎字句,例如:
“東越將多軍?!?/p>
還有閩越發(fā)動戰(zhàn)爭時:
“三王之眾相與攻之。越衍候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于漢陽?!?/p>
都從側(cè)面證明了,閩越和東越一樣,是一個實行先秦分封制的國家。
楚國擊潰越國后大約百年,秦國消滅了楚國,然后東越和閩越正式出現(xiàn)在了中原典籍之上。
在此期間,越人僅僅通過幾代人,就實現(xiàn)了浙南和福建的華夏化。
這里順帶說一句,吳國被勾踐吞并后,其實也出現(xiàn)過地方小宗傳承香火的現(xiàn)象。

例如吳芮是吳王夫差的后裔,也是江西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名人之一。
其先祖避難至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推動了當(dāng)?shù)氐娜A夏化。
所以當(dāng)天下諸侯反秦時,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吳芮、閩越還是于越,態(tài)度都很積極。
他們立國于邊緣地區(qū),本來完全可以偏安一隅。但是《史記》曰:
“吳芮率百越佐諸侯。”
共同消滅秦國后,可能是考慮到楚、越世仇,項羽沒有給他們?nèi)魏蚊?,于是?/p>
“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p>
由此可見,吳芮、閩越和于越,在意識形態(tài)上,是完全將自己當(dāng)做“諸夏”一員的。
否則有兵、有錢、有地盤,根本不用在乎劉邦或者項羽給的虛名。
只有真正貫徹了周禮精神的諸侯,才會將天子的分封視為自身合法性的來源。
講到這里,越國的歷史暫時要告一段落了,因為百越不止他們一家。
福建往西,還有廣東、廣西地區(qū),這里尚未來得及被分封制開發(fā),就迎來了秦國的郡縣體系。
下一篇涉及到的歷史人物,許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即建立了南越國的秦人趙佗。
那么在兩廣地區(qū),百越的歷史又會如何發(fā)展呢?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論語》
《越絕書》
《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