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那些館里的古樂器都咋樣了?

2023-09-15 14:39 作者:周雨思-音樂審美養(yǎng)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最近,一部自媒體博主自制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網(wǎng)絡(luò)上爆火出圈,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的熱烈討論。

短劇講述了大英博物館中幻化成人的“玉壺精”(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在出逃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國記者張永安,倆人共同踏上歸家之路的故事。

于是,我們也將目光聚焦在了大英博物館中那些制造精美、歷史悠久的古樂器上,來了解一下它們的身世與故事。


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古樂器


首先,我們先來走進大英博物館里收藏的中國古樂器。

在33號中國館中,有一件高55厘米,重33.5公斤的青銅鐘——镈鐘。镈鐘,即鑄刻有花紋圖案的鐘。這件镈鐘制作于公元前5世紀東周時期,來自中國山西省侯馬市。

如圖,大家可以看到,這件镈鐘制作非常精美,鐘身鑄有包括饕餮面孔、巨大鱗片龍以及龍吞燕等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

▲镈鐘身上的龍吞燕圖案

镈鐘最早出現(xiàn)在商朝末年,東周時非常盛行,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用作宮廷奏樂。

按史籍記載,镈鐘應該是在宮廷雅樂中用來指揮樂隊、控制整體節(jié)奏的樂器。貴族們在宴饗或祭祀時,常將它和編鐘、編磬相配相和,用槌擊打發(fā)出聲響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國的青銅制造技術(shù)和藝術(shù)程度都在世界遙遙領(lǐng)先,西方直到一千年后才制造出類似大小的鐘。

這件镈鐘不是考古出土,也沒有銘文,不知轉(zhuǎn)手多少次最終被販賣至海外,是考古學家根據(jù)它的紋飾圖案與風格找到了它的來歷,最終確定出處為山西侯馬。它的前收藏者是一名比利時收藏家,1965年,大英博物館從索斯比拍賣行購得此藏品。

33號館里還有一件打擊樂器,是同樣用青銅鑄造的淳于鐘。

淳于鐘不是普通的打擊樂器,而是軍樂器,最早起源于東周戰(zhàn)國時期的巴蜀地區(qū),是古代巴人在戰(zhàn)斗時用來振奮軍心的樂器。淳于鐘也是平口,形狀像鐘,但卻是上粗下細,頂部有鈕,可供懸掛。

大英博物館這件淳于鐘高47厘米,制作于公元1世紀。頂部的鈕為白虎造型,是古代巴人崇拜的精神象征。

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內(nèi),還有一件珍貴的來自中國清朝時期的吹管樂器——清德化白釉瓷簫。

▲清德化白釉瓷簫,福建省德化縣,清代

這件瓷簫來自盛產(chǎn)白瓷的福建德化。這里生產(chǎn)的白瓷胎體細密潔白,釉色泛青或成乳白色。因為胎釉中含鐵量相對較低,因此釉色光潤明亮,白如凝脂。

瓷簫的口部特別刻有漢字“清”,意為純凈。

德化瓷簫造型秀麗精巧,釉質(zhì)瑩潤潔白,與此同時,還能吹奏出優(yōu)美的旋律。制造瓷簫工藝較復雜,不僅要求形同竹簫而且要求音質(zhì)純正。因此在明清時,德化瓷簫都屬于是非常名貴的樂器。

日本長崎也曾出土了德化瓷簫,證明這類名貴樂器也曾隨著文化交流走向世界。


▲明末清初德化窯白釉瓷簫,日本長崎堺市出土

另一件出現(xiàn)在大英博物館值得關(guān)注的中國民族樂器,是這件來自18-19世紀中國西藏的銅鎏金法螺。



▲銅鎏金法螺,西藏,18至19世紀


海螺被用于樂器吹奏由來已久,在古代,被稱為“貝、蠡”,是一種振氣鳴類樂器。而海螺用于佛教法器的歷史約有兩千多年,用于宣傳教義,為人們祈禱和平安謐。

藏傳佛教中的法螺又分為裝飾和非裝飾兩種。裝飾后的法螺用于法事活動,用于召集僧侶進行法會,外層會包裹上金銀或雕刻出各種吉祥圖案、鑲嵌上珊瑚、綠松石之類的珠寶;非裝飾的法螺一般供奉于正殿。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只法螺體型較大,由白海螺殼制作而成,吹口及護板處都以鎏金裝飾并鑲嵌寶石,護板上還裝飾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龍,龍身鑲嵌有珊瑚及多種寶石,非常絢麗華貴。


古樂器里暗藏的文化流動


除了中國民族樂器之外,大英博物館還藏著很多誕生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古樂器,他們都蘊藏著當?shù)仵r明的文化特色。

或許,我們聽到這些古樂器的名字或看到樣子會覺得有點陌生,但千百年后,它們經(jīng)過衍化和跨地區(qū)的傳播交流,逐漸成為了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樂器。

比如,架出土于古埃及地區(qū)的鳳首箜篌


這架箜篌出土于一座古墓,據(jù)鑒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形狀整體呈立式,琴身涂有精美絢爛的色彩,中間部分緊繃著五根金屬琴弦。而它最特別之處在于,琴身前半部分,有一尊生動的女人頭像,這被認為是古埃及王后的面頰,因此也被考古界稱為鳳首箜篌。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箜篌是中國的民族樂器,畢竟中國古典詩句、繪畫中早就有了箜篌的身影。據(jù)史料研究,箜篌是漢代時從埃及經(jīng)過西域傳入到中國的,并很快成為了我國古代宮廷中非常重要的樂器之一。

大英博物館另一件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樂器,是這把銀制里拉琴。

這件高一米、長一米的弦樂樂器,出土于伊拉克南部的烏爾皇家墓地,其琴聲曾經(jīng)縈繞在45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重要的慶典和儀式場合中,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從烏爾軍旗的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演奏里拉琴的場景。

當然,要說與吉他“血緣”更近的樂器,還得是一種來自阿拉伯的特色樂器——魯特琴。

在大英博物館,就收藏著一把由伊拉克巴士拉的著名制琴師法齊·穆希德(Fawzi Monshid)在1981年制作的魯特琴。

▲阿拉伯魯特琴,伊拉克巴士拉,1981年

雪松木制成的音板上,由烏木、玫瑰木和骨頭構(gòu)成了很多精妙的細小裝飾,琴腹則由北印度玫瑰木條制成。

數(shù)百年來,魯特琴一直是中東音樂的代名詞,而當魯特琴在歐洲流行起來后,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變體——吉他就是這個家族的一個重要分支。

最后,再介紹一件大英博物館內(nèi)非常小眾但又特別有趣的樂器——下面這頭憨態(tài)可掬的小豬,你能想到它也是一件樂器嗎?

▲赤陶豬形嘎嘎器,塞浦路斯,公元前300至前100年


這件樂器來自公元前300-600年的古塞浦路斯,同時還有個非常可愛的名字:古塞浦路斯嘎嘎器。由赤陶制成,通過搖動會發(fā)出嘎嘎聲響,其實就是古代版的撥浪鼓。

嘎嘎器常常作為打擊樂用來為音樂或舞蹈擊打節(jié)拍,同時也用來驅(qū)散惡靈。這類樂器大多發(fā)現(xiàn)自兒童的墳墓,考古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當時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帶有玩具性質(zhì)的樂器。

————

?好啦,今天的大英博物館之古樂器介紹就到這里啦。相信大家能夠通過了解每一件歷史上的樂器,感受到人類對音樂亙古不變的熱愛與依賴,并從樂器的衍化中,感受到文化的流動與傳承。

未來,音樂的融合與發(fā)展必然還會存在,愿我們都能敞開胸懷,擁抱不同文化帶來的豐富多彩和無限可能。


《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那些館里的古樂器都咋樣了?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泸州市| 屯门区| 昭通市| 房产| 普定县| 宿迁市| 锦州市| 驻马店市| 永兴县| 吉木乃县| 郎溪县| 阳西县| 大洼县| 盘山县| 五常市| 泰兴市| 秦皇岛市| 连云港市| 张家界市| 阜康市| 报价| 图片| 彰化县| 榆社县| 正蓝旗| 县级市| 儋州市| 小金县| 临高县| 丰原市| 磐安县| 东乡县| 双城市| 广汉市| 涿鹿县| 甘洛县| 阿合奇县| 晋宁县| 沾益县| 丹凤县|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