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中國文化》讀書筆記,關(guān)于“吃”,中國人豈止是講究

人類想生存發(fā)展,要做的第一步肯定是解決溫飽——因為“暖飽思淫欲”。
當然,此【淫】非彼【淫】。
中國人對“吃”的重視,豈止是講究,你說這是吃是一種“宗教”都行。
隨便舉幾個例子,說豆腐腦是甜還是咸?粽子是甜還是咸?每逢“佳節(jié)”,兩派的對立好像遜尼派和什葉派一般“水火不兩立”。

對于我,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原因異常簡單,在南京這地兒,確切地說是我吃過的豆腐腦,就是白無味,喜歡蘸糖或撒鹽,折疊桌上自己弄;粽子也是同理,白棕子就像米飯團——我餓的時候如果將就,白水+白粽,亦是可以的。
衍生一些說,宗教需要“神”,“吃的貨”則需要祖師爺,如“豆腐之神”就有戰(zhàn)國樂毅、淮南王劉安、紅臉關(guān)二爺?shù)日f法,反正大家就是圖個樂,造“謠”的人開心,爭吵的人也開心,吃瓜的人更開心——人民大眾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奇怪的充實。
其實中國人對“吃”的執(zhí)念,有先天的地理優(yōu)勢,中華大地地理環(huán)境復(fù)雜,各種食材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培育的水土和氣候,除了豐富多樣的本地物種——或者是【食材】,外來物種(食材)“入華”后也能被急速馴養(yǎng)、甚至與本地食材“雜交”,成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果腹之物。
一個熱知識就是,但凡名字中有【番】、【西】、【胡】字樣的,幾乎都是外來之物——如番茄、西芹、胡蘿卜等。
千百年來,豐富的飲食培養(yǎng)了特有的中國文化,正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于是,當我去看這本再版精裝的《飲食與中國文化》,并沒有以一種“雜文小記”的心態(tài)去看,而是試圖將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與整個中華文明主流思想的變遷結(jié)合到一起。

飲食文化,包括【食材選用】、【制作方法】(含炊具的選擇)、【食用禮儀】。
先秦時代有點部落文化的意思,從夏商到春秋戰(zhàn)國,上與下的關(guān)系越發(fā)不穩(wěn)定,當時的【食用禮儀】有時是一種“測試”,有時是一種“宣威”。
其實先秦時代的很多文物,如鼎,就是一種【炊具】,君王通過分發(fā)食物的方式(儀式),來強調(diào)、鞏固君王與臣屬的關(guān)系。如果有權(quán)力的士族存分庭抗禮的想法,故意破壞禮儀試探大家的反應(yīng),也是可以的。
但始皇帝完成了大一統(tǒng)后,【鼎】這種強調(diào)禮儀(秩序)的器物就越來越少了。
簡言之,這就是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體現(xiàn)在【共餐文化】上。
這里會想到宋,北宋自然是士大夫階層的天堂時代,商品經(jīng)濟空前繁榮,物質(zhì)水平也空前提高,而現(xiàn)在家家必備的炒菜用【鐵鍋】,其實是宋朝才開始風(fēng)行于民間的——注意,這里不要把民間與士大夫階級混為一談,從古至今,食利者階層享受的東西都是平民難以想象的。
而宋之前,平民的炊具主要是陶器——如【陶罐】,有錢人家會用銅器——如銅鍋。
我們可以想象,過去的老百姓平時吃的都是啥,無非是各種亂燉,“五谷雜糧”放進去,再加一些菜一起煮,這還是和平時期的活法,如果是戰(zhàn)亂,連路邊的樹皮都能給你扒拉沒了。
不夸張地講,目前我們所知的宋以前的中國飲食文化,其實是宋以前有權(quán)(錢)人所處的“飲食文化”。
有興趣的朋友找一找現(xiàn)存的古代飲食典籍,哪個不是達官顯貴的閑來“玩物”?如南北朝的《食珍錄》,作者虞悰出身會稽余姚的門閥士族;宋代的《山家清供》,作者林洪也是紹興年間進士,地位比上肯定不足,但比下實在是綽綽有余了。

隨朝代變遷,底層人民的生活雖然會因為“食材的豐富性”而有所改善,但“饑一頓飽一頓”的情況還是難免的——富庶的江南肯定要好過北方。
不過,我們可不要忽略勞動人民的【智慧】,如“毛血旺”、“夫妻肺片”、“鴨血粉絲湯”、“鹵煮”等,原本都是富貴人家看不上的“下水”作為食材改良、迭代出的【中華美食】——究其原因,自然是老百姓沒錢買肉。
能明白這些,我們看一些老一輩的文學(xué)作品里提及春節(jié)吃一次帶肉的餃子已經(jīng)是莫大的幸事,就能從中讀出一絲悲傷和慶幸——悲傷的是那個年代的人過得很不如意,慶幸的是至少現(xiàn)在的我們在溫飽方面不至于太有顧慮。

既然說到物盡其用,又不免想到茶葉。
其實古代人的”吃茶“真的是”吃“,”茶博士“(這里只是代指茶師)會將上等茶葉壓成的茶餅?zāi)氤杉毸?,再用上等好水煮沸沖之,茶水倒入茶碗前,需要先過濾碎茶葉,最后,才會將碎茶葉和茶水一飲而盡——當然,也有人是只喝茶,不”吃“茶的。
于是,這才有古代一套較為繁瑣的飲茶儀式,而傳出中國來到日本,就有了茶道——雖然看起來講究且儀式感滿滿,本質(zhì)上是因為最初的”玩法“讓人不得不”來回倒騰“。
本文開頭說”吃對于中國人豈止是講究,簡直是宗教“,是因為當儒家的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為正統(tǒng)思想后,它的本質(zhì)就是尊卑等級秩序,既然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要能體現(xiàn)等級,吃的東西,當然也要【講究】——瞧,宗教味慢慢就出來了。

其實我看這本厚厚的《飲食與中國文化》,不免會跳出書本中暗藏底蘊的各種中國飲食文化,轉(zhuǎn)而想到時代大背景。且不說世界性的蕭條,就說南京,疫情、大火等各種亂事接踵而至,每次不得不出門,會注意到沿街有更多的店鋪關(guān)門、撿垃圾和流浪的人更多,小區(qū)里的人對社會的抱怨也在增多。
身處這樣的時代——有些人可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如果一個人還在高談闊論“中國美食文化”顯得有些“不厚道”,也許,有人能從字里行間讀出些許苦中作樂,獲得一些心理安慰,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這其實也部分解釋了為何會有大量美食內(nèi)容充斥短視頻軟件,做內(nèi)容的人是想謀生,看內(nèi)容的人是想消遣無法釋懷的落寞,大家有供給有需求,也算是隔空相互鼓勵了。

關(guān)于新民說系列中的《飲食與中國文化》,我的個人觀感是”上佳好書“,作者王仁湘前輩本是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但他的行文一點都不”老學(xué)究“,考古學(xué)家的嚴謹與有趣的文風(fēng)結(jié)合得極為巧妙,好像是一鍋香氣遠逸的老母雞湯,看起來充滿誘惑,嘗起來齒頰留香——果然老師傅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由于本書是舊版新出,增加了不少彩頁,圖文并茂后讓人一看就明白飲食方面”五顏六色的的精彩“,擁有了這些”冷門知識“再去看古代的雕塑、壁畫、文章,典故,你會由衷地慨嘆中華文明之豐富之包容之偉大。
不管是老饕,還是對吃不講究的普通讀者,相信讀完此書,你增加的不僅是各種與中華飲食有關(guān)的”沒用的知識“,還有關(guān)于中華民族精氣神的”深度思考“!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精彩:? ???
【1】尚書堂——關(guān)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