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
? ? ?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稱“具體化”(embodiment),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具身認知理論主要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tài)之間有著強烈的聯(lián)系。生理體驗“激活”心理感覺,反之亦然。簡言之,就是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會趨向于變得更開心。
? ? ? ?
由來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一直是西方心理學的主流。最初,以計算機模擬為基礎的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心理學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經(jīng)的網(wǎng)狀結構和并行加工原理為基礎的聯(lián)結主義模式進入認知心理學家的視野。同行為主義相比,這兩種模式都把心理學家注意的中心轉向內(nèi)部心理過程,著力探求調(diào)節(jié)行為的認知機制,因此被稱為“認知主義”(cognitivism)。然而有證據(jù)表明,受認知語言學、文化人類學、哲學、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等學科的影響,認知心理學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后認知主義”(postcognitivism)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一個幽靈盤旋在認知科學實驗室的上空,這個幽靈就是"具身認知”。具身認知成為一個焦點論題,代表了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取向。
? ? ? ?
理解
認知是具身的,其含義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實際上是被身體的物理屬性所決定的。這一命題最明顯的例證是深度知覺的研究。對于深度知覺來說,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導源于兩眼視差的雙眼網(wǎng)膜映像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同身體和頭部的轉動有很大的關系。頭部轉動和身體的運動使得雙眼網(wǎng)膜映像差異明顯,促進了深度知覺的形成。因此,頭部的轉動和身體的前后運動實際上構成了深度知覺信息加工的步驟。人的感知能力,如知覺的廣度、閾限,可感知的極限等都是身體的物理屬性決定的。
第二,認知的內(nèi)容也是身體提供的?!叭藗儗ι眢w的主觀感受和身體在活動中的體驗為語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礎內(nèi)容。認知就是身體作用于物理、文化世界時發(fā)生的東西”。Lakoff和Johnson關于概念形成的研究為這一命題提供了佐證。他們指出,人類抽象思維大多是隱喻(metaphor)的。所謂隱喻就是用一個事物來理解另一個事物,例如,把愛比作旅程。以旅程隱喻愛,意味著愛有一個開端,但是不一定有一個盡頭。旅程有歡樂有辛苦。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愛也同樣如此。人類的抽象思維大多利用了這種隱喻性的推理,即使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是如果窮根溯源,人們最初熟悉的事物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以及身體同世界的互動提供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原始概念。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遠近都是以身體為中心,冷、熱、溫、涼也是身體感受到的。以這些身體中心的原型概念為基礎,我們發(fā)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狀態(tài)。我們使用了熱情、冷淡、興高采烈、死氣沉沉、精神高漲、趾高氣昂等等。以身體為中心,我們把上面的、接近的視為積極的,把下面的、遠離我們的,視為消極的,所以有了提拔、貶低、親密、疏遠、中心、邊緣等術語。這些術語追根溯源都與身體的位置或活動有關。
第三。認知是具身的,而身體又是嵌入(embedded)環(huán)境的。認知、身體和環(huán)境組成一個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所以,認知并非始于傳入神經(jīng)的刺激作用,結束于中樞提供給外導神經(jīng)的信息指令。相反。認知過程或認知狀態(tài)似應擴展至認知者所處的環(huán)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外部世界是與知覺、記憶、推理等過程相關的信息儲存地。認知過程是個混血兒,既有內(nèi)部的動作,也有外部的操作”。在認知操作中,我們利用存在于大腦中的信息。這種認知操作理所當然地被視為認知過程的一個部分。但是在認知過程中,我們也利用著儲存在環(huán)境中的信息,如計算器、紙張、鉛筆甚至房間中的燈光和裝飾品。如果利用腦內(nèi)信息的操作屬于認知過程。那么利用環(huán)境結構信息的操作為什么不能被視為認知過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呢?“在解決乘法問題時,鉛筆與紙張如此緊密地融合于認知的動作中,以至于沒有原則性的理由把這些外部物體同認知系統(tǒng)的其他成分區(qū)別開來……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人類可以把環(huán)境結構納入認知加工。環(huán)境因而從認知上變得更加友好,因為它為人類的認知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步驟”。
認知心理學中的這種具身思想并不是某個思想家在一夜醒來之后突發(fā)的一個念頭。實際上,它有著深刻的哲學淵源,是歐美哲學家反思和批判主客二元論的產(chǎn)物。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試圖以“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概念超越二元世界的劃分。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在這里,沒有主體和客體的劃分,主客的界限是模糊的。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用我們的身體以合適的方式與世界中的其他物體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對世界的認識。法國身體現(xiàn)象學的代表人物梅洛,龐蒂在其代表作《知覺現(xiàn)象學》一書中提出了具身哲學的思想。主張知覺的主體是身體,而身體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臟嵌入身體之中,知覺、身體和世界是一個統(tǒng)一體。從心理學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具身思想可追溯至杜威和詹姆斯的機能主義。杜威指出,把經(jīng)驗和理性截然分開是錯誤的,一切理性思維都是以身體經(jīng)驗為基礎。詹姆斯的情緒理論更是直接提出了身體在心智和情緒形成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此外,皮亞杰和維果茨基也著重分析了認知和其他高級心理機能對外部活動的依賴性,這些理論觀點都強調(diào)了身體活動(感知運動)的內(nèi)化對思維和認知過程的作用,給具身認知的思想家以啟示,促進了具身認知研究思潮的形成。
具身認知出處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7%E8%BA%AB%E8%AE%A4%E7%9F%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