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音樂必須學“樂理”?

學樂器的人基本上都很愛練歌,但沒多少人喜歡研讀樂理,其實樂理真的沒那么難,沒那么無聊…會抗拒樂理,大致原因有:
真的把樂理當作”音樂理論”,完全不去思考如何與實務結(jié)合
沒有建立基本系統(tǒng)骨架,雜亂無章研究當然枯燥
奇怪的觀念,會彈就好,學樂理干嘛…

在討論之前先來談談「理論」與「實務」的”愛恨情仇”,在音樂領(lǐng)域里,絕對是先有實務才有理論,12平均律、拍值、譜記…等絕對是后來為了系統(tǒng)化而產(chǎn)生的,所以學習音樂理論之前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定律]。
既然沒有什么是絕對的,那學來干啥??

理論是一種將實務條列化、規(guī)則化、系統(tǒng)化的概念,好處是學習快速方便、有效率,壞處是過于教條易忽略各種情境變化,例如「爵士風格套鼓」的打法,很多教科書明確指出Swing的節(jié)奏,但不打Swing就不是爵士樂嗎?其他樂器難道不能有爵士要素嗎?不能融合不同打法另創(chuàng)一種爵士曲味道嗎?
在音樂上,從來就沒什么絕對。

在各行各業(yè),將實務「單純化」只是為了方便傳授知識,快速學習,建立SOP,然后研究,發(fā)展出更多實務可能性。所以才有人說,研究理論的目的是為了突破理論。
我喜歡將理論解釋為「規(guī)則」,更貼切「實務精神」,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能了解游戲規(guī)則,那認識它、學習它、研究它會更有效率。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減肥要運動,但是運動有好多種?該怎么運動?卯起來蠻干是否事倍功半?...都是問題?
跑步是有氧運動,要執(zhí)行30分鐘以上才開始消耗熱量,但同時也會減去肌肉,瘦起來沒線條不好看,又因為肌肉能同時燃燒脂肪,所以跑步最好搭配重量訓練…
這些”游戲規(guī)則”是在開始減肥前就能學習的,很多錯誤觀念就可避免。

那什么是音樂的基本規(guī)則?其實純化到最后就是兩件事:
音要準(彈什么音)
拍子要對(拍值要在正確的時間點出現(xiàn))
白話說就是「不走音、不跑拍」。
整個音樂理論系統(tǒng)雖然龐大,發(fā)展復雜,但回到原點就是「音」跟「節(jié)奏」。(音程和弦也是依據(jù)音的概念發(fā)展。)

回到前述的三點來討論。
01
如果你始終把理論當"理論"學,當然學起來沒意義。

不管你正在學什么樂理,請把兩句黃金前提復誦一次:為什么?怎么用?
比如順階和弦為什么是那七個和弦?因為它是依據(jù)調(diào)性音階編排,為了吻合該調(diào)風格,使用這七組和弦最適當、安全。這就是我說的不要死背,要知道"為什么"。
那"怎么用"呢?比如你可以用這七組和弦抓歌的級數(shù)進行,原則上曲子不要太複雜,抓個7成不是問題。對音感不好必須慢慢聽、慢慢試的人來說不是一大福音嗎。

所以當你學習到任何觀念,都去思考這兩個問題,就不會覺得沒意義了…例如:平行調(diào)?用在哪?在歌曲里會表達什么情緒...?掛留和弦?用在哪?在和弦里是什么感覺...?調(diào)式音階?用在哪?在旋律可以如何應用...?
想想,若老師在上這些無聊課題時,你都能知道怎么融入在你偉大的創(chuàng)作...那每上一次課,就增加一把武器可以作戰(zhàn),豈不很棒!!

02
學樂理前先建構(gòu)知識骨架

理論發(fā)展常常一不小心就擴散太多,易于紙上談兵,雜亂無章,一些樂理書講的東西太繁瑣,東一塊西一塊,當然看不懂…所以要先回到基本面,把簡單主概念弄懂,學習更復雜的東西時才知道是哪一塊在衍伸。
現(xiàn)在是網(wǎng)絡學習時代,傳統(tǒng)的照單全收師徒制漸漸式微,很多延伸的血肉學問可以在網(wǎng)路學習,但前提是你要先有骨架知識才能好吸收。
03
真的不學樂理會怎樣?

其實是不會怎樣,很多音樂家,創(chuàng)作藍調(diào)/爵士的黑人也不會樂理,他們僅靠口耳傳遞,感官捕捉學習…
但你試想一個問題,我們在學習中文時并沒有語法的概念,外國人學習中文卻有,英文反之(老外也不知道什么是語法),那是我們從小耳儒目染,用生活、日常對話不斷來回練習學成,除非你有辦法把音樂融入你所有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在Jam、都在玩、都在練習、使用…不然透過樂理的學習還是相對有效率的(尤其初期)。

第二種情況是,你是天才!你內(nèi)含的基因生下來就是音感好、節(jié)奏感好,我真的看過這種人,他們可以完全跳過樂理這階段直接進入音樂狀態(tài)。(很多黑人好像一生下來就會音樂一樣...唉,羨慕阿~)
那到底學樂理真正的意義跟好處是…?
1. 溝通

懂得越多音樂詞匯、語法、視譜能力,你與其他音樂家就有共通語言…例如:「耶~你那個第三級和弦?guī)臀壹觽€五度音看看會不會太怪」在這繁忙的時代,做音樂的效率很重要!
2. 編曲、創(chuàng)作

樂理真正能發(fā)揮效用,就是在要完成一首創(chuàng)作時。你要知道用什么調(diào)、什么和弦、什么節(jié)奏…添加什么音讓它感覺更圈圈、叉叉…
比如你要營造一首歌未完、有變化的詭異氣氛,可以不在終止式回到主和弦,例如C改成Cm7,雖然這和弦并不在「順階和弦」裡面,但1、5音級相同,所以可視為一種「替代關(guān)系」,大3度改成小3度哀愁感自然加強,但不影響整首歌的和弦晉級。至于7級音理論上應該是大七7,但改成小7,原因除了小7較有悲傷感外,主要是Cm7這和弦”走音感強烈”。當然,若你認為大調(diào)味道必須貫穿全曲,又想增加刺激感,大3可以維持,7度改成小7就好,很多藍調(diào)爵士不就這樣玩嗎!
一個小小的尾奏,蘊含了如此有趣的理論...你懂得越多,就可以玩得越大,玩得越大...你的音樂能量就可持續(xù)爆發(fā)!

很多初學者在音樂上碰到創(chuàng)作的問題,其實都可以透過樂理解決…調(diào)式音階怎么編Solo?Funk節(jié)奏怎么掃?掛留和弦放在哪?關(guān)系轉(zhuǎn)調(diào)怎么表現(xiàn)?...只要你好好認識樂理,很多疑惑就能一一解決。
PS:感性創(chuàng)作是一種好方法,這里主要講樂理,故不提及
學習樂理的目的,在于知道規(guī)則,然后打破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