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三教廟山門戲臺探析
長治三教廟山門戲臺探析
《文物世界》 2006年04期 李玉明
現(xiàn)存晉東南寺廟等古建筑群的大門即入廟山門,迄宋至清的建筑形制基本分3個演變階段。宋至元代多為二層或三層歇山式樓閣與兩側掖門的組合,兩側鐘、鼓樓對稱。居中之樓既是入寺(廟)的大門,又是古建群的標志性建筑,如高平開化寺大悲閣、陵川崔府君廟山門樓、高平游仙寺山門樓、長治上黨門樓、陵川崇安寺山門樓等。同時期晉東南地區(qū)的佛寺大多不設戲臺,也無諸如天王殿、牌樓等單層建筑。到了明至清代中期,這種樓閣式山門逐步演變成為下設山門,上建戲臺的單檐二層歇山式或半歇山與懸山的組合,如平順九天圣母廟,陵川西溪二仙廟,潞城龍王廟,陵川南召文廟、南吉祥寺戲臺等。由建筑形制來看,此時的山門不再似宋元時期那樣樓閣高聳、中央凸起的立面,而與它的兩翼建筑在空間上更趨于高低錯落,山門上建酬神演藝的戲臺又給山門賦予了另一種實用功能。由清中葉至晚清直至民國初,這種格局又有所變化∶居中的戲臺與兩翼的耳樓 由功能上講多為戲臺后室)呈一字形并列建于寺廟前端,并將前面院落予以封閉,戲臺下的山門去除了下層立柱以磚砌臺基替代,在軸線上將戲臺的臺明分為左右兩塊,中央辟為供出入的通道,大門置于前端,亦即戲臺后壁體上隨墻辟門。山門戲臺雖為兩種功用的組合,但由其建筑構造上也可看作是一座單層單檐建筑,屋頂形式也由歇山大多轉化為懸山式懸山與硬山的結合體。戲臺前后檐下建造者窮其技藝加以雕刻,因此,一座戲臺在一定意義也即該處寺觀建筑技術、建筑藝術的精華所在。長治坡底三教廟山門戲臺屬于晚清建筑,存在著晉東南清晚期戲臺的許多共性,也可以說是這一時期山門戲臺建筑形制的代表之一。
三教廟位于長治市郊區(qū)的坡底村西,是一座釋道儒三教合一民間宗教信仰文化的實物載體。廟址坐北朝南,平面布局長方形,小巧規(guī)整,廟內共存明清建筑13座。廟之外圍以單體建筑的后檐墻兼作圍墻,山門與其上的戲臺及兩翼耳樓并列于廟之南端。建筑通面寬22.06米,坐落于高出地平約20厘米的石砌臺基上,臺基之上砌土襯石,周檐用砍磨條磚淌白絲縫砌筑成承重壁體。外視,其是廟宇南部的圍墻及山門;內視,則又成為酬神戲臺和入寺通道,山門兼戲臺頂作卷棚式硬山頂,兩側耳樓為硬山頂。巧妙和諧,經(jīng)濟實用。
一、山門
山門設于中軸線上,通道寬1.78米,高2米,內設版門。通道兩側為戲臺基座,用條磚砌成厚0.62米的長方形基槽,內填以三七夯土。通道上方于兩側壁體間貫穿方木,釘樓板后鋪方磚成為戲臺地面。大門上方還需續(xù)砌承重性墻體,因而門框上方定要起跨承重性構件,常見的多為磚石材料構筑的拱券門洞或隨墻厚平置三根或五根過木梁等做法,而該大門立面為矩形,如在門上僅平置一層由數(shù)根木梁組成承重層后,上方直接砌墻,門飾則顯得低矮呆板,影響作為廟院大門應有的莊嚴氣勢。而該山門建造者巧妙地處理了這一點,同時又賦予了其華麗精致的藝術效果。其做法是:
在門洞上方隨墻身內外壁面、墻身中央分設過木梁各1根,橫向跨空貫穿于壁體中,斷面分布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呈倒疊澀的三層臺。下層過木梁居版門上檻之上,梁上立設門頭板,頂部平置天花板與中部過木梁下隨梁花替結構,起著封閉空間的作用;中部過木梁下設隨梁花替一道,并懸挑牌匾及兩側垂柱;頂層過木梁由中部過木上設置的三踩斗拱撐托,斗拱的拱頭雕成卷草和云頭,耍頭后尾平置與外過木梁平行的內過木梁, 內外兩根跨空梁共同承載著上層墻身與梁架荷重。
倒疊澀三層過木梁的設置結合其間斗拱、透雕花替、牌匾、天花板的裝飾不僅解決了門洞上方跨空承重的結構,而且使之達到了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層層懸挑的藝術效果。
大門的門洞與門頭上方裝飾總寬度相當,而兩部分的高度近于等比,若單獨置于一壁,則顯小氣。而設計者在其兩側壁體即上層戲臺后檐壁上辟設六邊形磚雕隨墻窗,形成了一門二窗的空間組合,巧妙地破除了視覺上的呆滯和拘束之感,成為一個較好的建筑小品。
二、戲 臺
戲臺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通面闊8.26米,進深7.16米,六架卷棚筒瓦硬山頂。其基座平面量 凸"字形。通道兩側用條磚砌成厚0.62 米的長方形基槽,內填以三七夯土。通道上方于兩側壁體間貫穿方木,釘樓板后鋪方磚成為戲臺地面。
兩側設耳樓各一,為戲臺的附屬性建筑。周檐壁體皆以砌墻承重,不用木柱,墻厚0.56 米,前檐于檐墻上中央辟板門,門兩側上下層各設4窗。墻身內貫以樓梁承方木,并鋪設樓板形成身內二層,并設木樓梯各一作為登臺通道。
戲臺后檐及兩山墻均為承重墻體(墻內無柱)。后檐通體磚墻封閉,僅與兩次間壁體上辟設磚雕隨墻窗各一。前檐為有利于三面觀看演出,兩山前檐不設山墻為敞口式,戲臺與左右耳樓共用山墻。室內在后脊檁下設隔斷屏風一道,形成前、后臺形制,后臺于兩側山墻處辟門,成為演職人員進出耳樓的通道。因此耳樓的上層屬于戲臺的附屬建筑,是戲臺后室的延伸,成為演員化裝、休息的空間區(qū)域。
戲臺前檐設檐柱4根,明間檐柱砂巖質圓形,直徑0.26米,高2.30米,柱下設方形礎石,由砂石雕成,分下部鼎形幾足、中部束腰與上沿仰云3部分組成,總高0.46米。
室內間隔前后臺的隔斷由屏風板與三踩斗拱構成。屏風板排列平面上呈“”形,兩端與上墻結構,至轉折處共設直徑0.18米的立柱4根聯(lián)固,柱間貫釘橫木以便榫插板材,其上設置斗拱。立柱頂部支撐于六架梁身下,成為梁身附柱,極大地縮短了六架梁凈跨間距,減緩了梁身剪力,立柱的設置可謂一件雙用。次間屏風的兩個斜面上辟設通道,門額上題“水月”“、鏡花”(即“出將”入相”之制),其余屏風均實心板材制成,彩繪成12幅條屏,墨題有關戲劇詞詩。明間屏風頂部懸木雕" 二龍戲珠"牌一方,下腳踏設于木雕三踩單昂斗拱之上。
戲臺與耳樓上層地面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耳樓地面高出戲臺0.68米,故在戲臺后室通道處設置了臺階三步,以利通行。
三、戲臺梁架形制與特點
戲臺梁架為六架卷棚式。屋頂呈卷棚硬山與前檐卷棚懸山的組合體,次間枋、額、檁等縱向構件除前檐懸山出挑構架外,全部直接插入兩山墻內,由墻身承載,故僅在明間設木構梁架兩縫。
六架梁通達前后檐,梁身直徑 42 厘米,凈跨距6.78米。梁前端結構于前檐柱頭斗拱,出頭為耍頭與枋頭的組合,梁尾結構于后檐墻內,墻內無柱,由墻身直接荷重。梁身上部依前后金檁位置立金瓜柱承四架梁并金檁。四架梁上立頂瓜柱承月梁并脊檁。
檐步架1.12米,舉高0.54米,合四八舉;金步步架 1.58米,舉高1米,合六三舉;兩脊檁中平距 1.1 米,合4.2倍檐柱徑,大于《則例》規(guī)定了3倍的柱徑。頂椽弧起 脊檁上皮至椽底皮)0.21米。戲臺前后檐均設飛椽,其中前檐上平總出1.09米,后檐上平總出 0.84米。
各檁下均設隨檁枋,金、脊瓜柱頭各設金( 脊)枋、平板枋一道,起縱向聯(lián)構作用。
前檐兩山設計者從擴大山面觀戲空間的角度出發(fā),將前向一架做敞口式,其上縱架也由硬山形制轉變?yōu)檩^后室山面外壁出挑0.56米的懸山頂(步、舉架不變,角柱斗拱上與兩山墻端部設置了供立設瓜柱、支撐金檁的短梁上下各一根,用以替代山墻承重。這種硬山頂前接懸山的構架使戲臺前檐屋面呈現(xiàn)為四條(每山面兩條)垂脊的獨特形制。
柱頭結構與斗拱:前臺設檐柱4根。應拓展前檐臺口視線的需求,將本應位于梁縫中線上的明間兩根檐柱向兩側各外移0.20米,柱開間(3.56米)較梁縫中距(3.16米)增寬0.40米。六架梁端結構于斗拱上,即斗拱中線隨梁架,因而柱頭科又較柱中線內移0.20米。柱頭斗拱由前臺柱上通達三開間的大額枋承托。
大額枋為通材制成,額枋下柱頭間置小額枋每間各一道連貫柱身。平柱向內、角柱向外隨額枋設雀替各一。明間小額枋立面作半透雕呈通間花替式,次間小額枋外立面中央凸出雕作月梁式(此月梁為額上起裝飾效果的形制,與早期建筑的月梁有質的區(qū)別),這種處理方法使三間額枋立面效果富于了變化,屬實用性與裝飾性的有機結合。
兩山由山墻端部至角柱頭間,設置了與前檐額枋平行的上下額枋各一道,平面分布呈90°轉角,其間向與前檐大額枋及柱頭做榫卯搭扣,后尾砌于墻內。兩山額枋的拉結有利于防止前檐單排柱額特別是角柱的傾側,結構更趨嚴謹。
戲臺前檐斗拱布列于柱頭大額枋之上。分柱頭科與平身科兩種共七朵,均為三踩單昂重拱造。
柱頭科昂頭做如意形,耍頭為六架梁出頭制成單浮云與襯枋頭的組合體。昂后尾做卷云拱式托承于六架梁下,各橫拱拱頭立面均雕作卷云式卷草式樣,拱上置斗承隔拽枋一層。
平身科昂頭、耍頭均雕作龍形。橫拱及拽枋分布同柱頭科。耍頭后尾水平延伸越金檁中線,選挑垂簾柱,柱頭撐托于金步平板枋下。明間平身科在外檐由坐斗兩側、45°斜向又設置斜昂頭、斜耍頭各一道,給予斗拱進一步裝飾。
四、磚、木雕刻及其他
戲臺及其耳樓的磚雕主要表現(xiàn)在后檐墻頭的墀頭與兩山博縫頭上。而木雕則分布于戲臺之前后、內外,雕刻藝術品的遍布,突出了戲臺的觀賞性。
墀頭與博縫在結構上起封護檐墻、挑承屋檐的作用。下文以耳樓墀頭為例說明∶
墀頭由磚雕墀座與內弧形挑檐構成,寬 0.42 米,座高0.785米,挑檐高0.80米,總計 24層條磚砌成,由檐墻壁體外挑出 0.60米,上部設磚三塊承挑于瓦口下。就墀座本身而言,又可分為座、身及上沿三部分∶其座形如須彌式,圭角部分高兩磚,凸出壁體0.03米,兩側浮雕卷云幾足,中央下垂略呈三角狀并浮雕卷草紋飾,下枋為一磚厚呈水波紋式,束腰兩側高浮雕獸面各一,中央刻作鼓鏡式樣。上枋較外壁面凸出5厘米,浮雕卷云頭。座身由中央方磚(凹入壁面10厘米)浮雕奔馬行云”(其他部位雕作“麒麟臥松”“、犀牛望月”“、獅子繡球”等吉祥圖案)與兩側束草柱及上枋、仰云上沿等幾部分構成。雕刻精細,手法洗練,極具藝術裝飾性。
兩山博縫由層層疊澀的三層撥檐與方磚雕博縫及龍頭組成。
戲臺后檐木雕前文大門形制己述及,不贅。前檐木雕著重表現(xiàn)于柱頭額枋及斗拱之上。明間小額枋中央浮雕“雙鳳朝陽”,兩端與下部雀替一體雕作戲稱行龍火珠”。次間額枋形似月梁式,中部彩畫后于兩端浮雕麒麟各一行于云中。兩山、前檐大額枋出頭端部均飾木雕獸面。檐下斗拱除自身形制已具有裝飾性外,所有橫拱外立面、耍頭、昂頭均雕作藝術品,內容形式如龍頭、云頭、卷頭、如意及拱身卷草紋飾等,不僅如此,同一類構件形制也盡可能得到變化,如坐斗在柱頭科上為常見的矩形,在平身科上又變作圓形;柱頭科昂頭為如意式,在平身科上又變?yōu)辇堫^形;柱頭上小額枋明間雕成似通開間的花替,次間又加以變化呈月梁形。此種變化手法可謂獨具匠心,使戲臺顯現(xiàn)出濃郁的裝飾效果。
彩畫與壁畫:六架梁、四架梁等先行“分三?!焙?以煙熏色做地,進行素式彩畫。找頭形似一整二破旋子彩畫的變異,枋心內繪變龍、折枝黑葉花等。檁枋亦為煙熏色做地,兩端多飾云頭,中央繪轱轆草等,明間大額枋為綠地分三停地方彩繪,找頭由箍頭( 青色)、皮條線、變異旋花等組成,枋心內繪互義紋等幾何圖案并退暈,線道交義處以白色雪花為飾。斗拱彩畫及以青綠地相間 龍頭為黃色)隨雕刻做卷草紋、卷云紋飾。
壁畫保存于室內兩山墻近上壁面處。屏風前向水墨畫繪釋、道、儒三教人物計 4幅。
山尖部位水墨繪制隨屋架木構件投影的枋木月梁、瓜柱、檁枋等" 構件"之間隙繪大面積的水波紋并頂部花草等。
戲臺屋面為筒板布瓦覆頂,系卷棚硬山與卷棚懸山形式的組合, 各垂脊均為手工捏花灰陶質脊筒組拼。四角部垂善前端、螳螂勾頭之上作前傾狀站立候伽各一∶武士形象,著甲胄,天衣繞身,握拳于胸部,弓步前傾,怒目下視,恰似一尊凌空守護的 天神"。屋檐角部立設站神為晉東南地區(qū)古建所獨有,較其它諸如仙人、走獸等脊飾,頗具異趣。
五、結 語
作為宗教廟宇中的戲臺亦稱舞樓,屬于一座廟院中主要建筑之一。主要功用為酬神演戲。昔日曾是鄉(xiāng)間集會、觀看演出的公益性、娛樂性、觀賞性建筑,不僅要求其臺口視野盡可能地拓寬,同時由建筑形制到裝飾藝術等方面應處處收到一定的視覺美感。
三教廟戲臺 山門)前臺的移柱造、山面敞口廊、角柱頭與山墻間拉設的額枋、屏風柱一件兩用、屏風布列形式與前文述及的大門總體形象及屋面雙垂脊構造等,同屬建筑形制的合理突破,體現(xiàn)了該臺建造者的巧妙構思。
戲臺檐下富于變化、內容豐富的木磚雕作品,結合臺內外油飾彩繪等收到了較好的視覺美觀效果。而斗拱形制、磚雕墀頭、博縫龍頭、屋角傾立的武士、平柱及柱下礎石、后檐墻上磚雕隨墻窗等又顯示了其濃郁的地方風格。
綜觀上述,可以說三教廟山門、戲臺是一座集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古代建筑,可視為晉東南晚清戲臺的杰作之一。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