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技術應用|開發(fā)靶向自噬的脂類降解化合物

近年來,PROTAC 等靶向蛋白降解技術通過特異性降解致病蛋白的機制,為藥物開發(fā)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新策略。但事實上許多非蛋白生物分子在疾病中同樣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例如脂滴 (Lipid droplets, LDs) 的異常積累就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神經變性等疾病的發(fā)生。然而,脂類與蛋白不同,它不能被泛素化,無法被 PROTACs 這樣的泛素化依賴技術直接降解,這也為開發(fā) LD 等非蛋白分子的降解技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2021年7月8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與丁澦課題組在 Cell Research 雜志上發(fā)表文章?Degradation of lipid droplets by chimeric autophagy-tethering compounds,在其曾經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技術—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 (AuTophagy-TEthering Compounds, ATTECs) 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將靶向降解技術從蛋白到非蛋白領域擴展的重大突破。

化合物設計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將 LD 探針 (SIII和SIV) 與自噬相關蛋白 LC3 的結合小分子 (GW和DP) 連接,設計出了化合物 LD·ATTECs,它可以一端與 LDs 或甘油三酯(TAG)結合,另一端與 LC3-II 結合,形成三元復合物,從而使脂類被自噬體識別并降解(圖1)。

MST 技術應用
為了驗證 LD·ATTECs 化合物與 LC3 的特異性結合,研究者通過微量熱泳動(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技術分別檢測了四種 LD·ATTECs(C1-C4)與 LC3 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精確地觀測到亞微摩爾級到微摩爾級的?Kd?值。作為對照,LD 探針 (SIII 和SIV) 未檢測到與 LC3 結合(圖2)。
不同于其他互作技術只依賴于分子量變化檢測,MST 技術可以通過結合引起的分子量、電荷及水化層的改變來表征樣品間的親和力,靈敏度高,尤其適合于小分子化合物檢測。

研究結果
研究者用化合物 C1 和 C2 處理小鼠 MEF 細胞和 SH-SY5Y 細胞系,觀察到 LD 顯著降低,從而驗證了 LD·ATTECs 可以在體外與脂滴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從而顯著降解脂滴。而用 Atg5 敲除的細胞系(自噬受到抑制)作為對照重復該實驗沒有觀察到 LD 的降低,證明在前述實驗組中,化合物對 LD 的降解作用依賴于自噬。
團隊還觀察到經過 LD·ATTECs 處理的 MEF 自噬體或溶酶體數(shù)量無顯著變化,從而證明 LD·ATTEC 僅特異性地將 LD 靶向自噬小體,而不影響細胞整體的自噬水平。
最后,研究者將 C3 和 C4 化合物注射到肥胖 (db/db) 小鼠模型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小鼠模型的體內,觀察到小鼠體重下降和脂肪水平顯著降低的結果,從而驗證了 LD·ATTECs 的體內降脂效果。
突破性意義
這項研究通過 ATTECs 技術完成了脂類的特異性降解,證明了自噬這一種強大的細胞降解機制,不僅能夠降解蛋白質,還能在結合探針的基礎上靶向降解非蛋白物質,包括脂類、細胞器和核酸等,為生物醫(yī)學研究和藥物發(fā)現(xiàn)打開了一個突破性的窗口。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文章。

??樣品消耗量少
??無需表面固定化
??操作簡單且無需維護
??可以檢測多種類型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是靶向降解研究中的親和力檢測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