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狂又野蠻”的95式輕型坦克
同志們,說起二戰(zhàn)的日本坦克,大家的第一眼就是,裝甲薄,火力弱,一句話來說就是薄皮大餡的脆皮,當然,這只是對后來的美軍蘇軍坦克來說確實如此,但在當時的我國與東南亞來說,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我們對付日軍的鐵烏龜來說的確是個非常麻煩的事情,為了炸毀日軍坦克,我們當時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除了采取伏擊的方式,要么只能用血肉之軀來進行對抗。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日軍的95輕坦在二戰(zhàn)和后來的榮與惡。

95式輕型坦克,追根尋源當時日本陸軍部也是想要一款類似蘇聯和T-26 或BT坦克的一些特點,制造簡單,高速度,可以伴隨機械化騎兵部隊的快速出擊,很明顯,95輕坦克做到了,它是30年代初期的日軍輕型坦克,它具有低車身,高速車箱,采用柴油發(fā)動機,在懸掛設計上也很節(jié)簡,很有特色。這也使得它的成功性成為了日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最成功也是外表最大的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在二戰(zhàn)中廣泛使用,經常與97式坦克一起來配合行動,給當時的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太平洋戰(zhàn)爭以及東南亞最初也發(fā)揮了很大威力,并一直到戰(zhàn)爭結束。

比起高大笨重的八 九式坦克相比,95輕坦克更具有靈活的動作性,最初的設計方案,就是能把負重輪可更換的輪軌軌道上,就是可以公路鐵路兩用性,但當時日軍已經有了可以專門保護火車的巡邏車型,作為一款新型坦克,而且還是騎兵坦克,還是傳統(tǒng)履帶式更為成熟。

第一個坦克原型車與1933年夏季研發(fā)。為三菱重工研發(fā),但第一輛原型車的性能沒有滿足陸軍要求,裝甲太薄,重量太重,速度也沒有達標(40千米每小時)不允許使用戰(zhàn)車直接支援步兵,因此陸軍部要求繼續(xù)對其改造,但因為一些原因,改造方案又過了一年于1934年7月才被結束。


升級的細節(jié),就是加了一根中間的支撐輥,排氣管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坦克質量也下降了半噸,為7.4噸,速度45km每小時,并于進行了冬季測試,受到了成員的好評,并開始大規(guī)模進行生產,但測試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柴油機在嚴寒低溫的情況下依舊能夠點火啟動,這對于戰(zhàn)爭反應快慢的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

細節(jié)再一次被強化,與其它國家坦克比較不同的是,95輕的主動輪是和履帶的卡槽就像是鑲嵌在一起的能夠很好的減少履帶脫落的幾率,履帶中間的齒狀解構,別的國家?guī)缀醵荚趦蛇叀X撝剌啿捎脹_壓制造,車體上安裝了用于照明的車燈,同時也加裝了車長指揮塔,在發(fā)動機的尾部安裝了一個類似百葉窗的設計。

95輕采用后置發(fā)動機設計,整體的車體設計十分簡單,只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駕駛室和一個戰(zhàn)斗艙,車體采用鉚接解構,可以把車體的零部件很好的拼接在一起,最大的亮點就是車體側面的半圓形的大鼓包,可以儲存一些維修工具,炮塔造型為圓柱形,并帶有指揮塔,為了減少車體震動,在車體內部安裝了石棉網(石棉已經被世衛(wèi)組織確認為一級致癌物),這樣可以對成員起到緩沖作用,也能減少內部起火的風險。

火力方面,37毫米炮九四式戰(zhàn)車炮在300米的距離內可以擊穿35毫米的裝甲,這個距離內,對付一些輕型坦克威力并不弱,炮塔為手搖,但比較苦逼的是,這坦克有簡易垂穩(wěn)(沒錯就是人力垂穩(wěn)),在肩托的幫助下來來瞄準目標。兩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安裝在車體前面和炮塔后面。



車組成員只有三個人,前兩個分別是駕駛員和機槍手,炮塔為車長自己,炮塔上有水平觀察孔,車長同時兼職炮手與后面的機槍手,車體和炮塔側面有個圓型的通風口。發(fā)動機為一款6缸空氣冷卻柴油發(fā)動機,安裝在車體后部,同時帶有油箱。

坦克的懸掛設計很有意思,中間兩側的支撐輥可以控制這四對負重輪,平衡器與其鏈接,也帶有彈簧,這使得95輕能夠在跨越一些戰(zhàn)壕或者障礙物有很好的舒張能力,就如同如履平地一般。

由于沒有無線電設備,不能與隊友溝通,只能通過手勢或者信號旗來傳達信息,但95輕更容易操控。

實戰(zhàn):95輕在當時我國的戰(zhàn)場上橫行無忌,無法無天,留下了罪惡的身影,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我們只能慢慢的靠近,或者用身體來與其對抗。淞滬會戰(zhàn)就有大量的95式坦克掩護步兵沖擊防線轟炸城墻起到了很大作用。

95輕在諾門罕戰(zhàn)役中面對蘇聯的T26坦克來說,他倆都是半斤對八兩,裝甲薄,車長工作量大,車體裝甲也很容易被一些小口徑火炮擊穿,(但火力方面T26比95強)讓日軍最為猖狂的戰(zhàn)果就是日軍山下奉文指揮的一次日軍版的閃電戰(zhàn),以97式坦克和95式坦克組成的混合裝甲部隊一路向南挺近,一直打到了新加坡,由于英軍只有布倫這一類的輕型裝甲車,士氣低落,最后以英軍投降而結束。

這次戰(zhàn)爭也表明95式坦克故障率很低,95輕的可靠性與機動力都很不錯,(至少當時是這樣)95輕與當時其它國家的輕型坦克相比,雖說不是最先進的,但也是一款主流型號。

總體來說,95輕坦克大部分與蘇聯t26坦克類似,就事論事考慮到日本陸軍的一些離譜的要求,95式輕型坦克做成這樣已經是相當優(yōu)秀了,并不是特別差,但是該坦克只猖狂一時,到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后期,面對M3 M5坦克已經很難對付他們,面對謝爾曼坦克更是不堪一擊。

到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期,日軍對于95式輕型坦克的態(tài)度不如以前,同樣是輕型坦克M3 M5,95式坦克在對付它們的時候卻顯得比較無力(近距離也都是互穿,主要是誰先發(fā)制人,如果95提前開炮,M3也會被摧毀),而且都是37毫米炮,日軍后來給95式發(fā)放新炮彈也只能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41毫米的裝甲。95式的裝甲厚度只有12毫米,只能抵擋輕武器的攻擊,而德械師的PAK36毫米炮可以正常距離上打爛95輕坦克,因為裝甲太薄,甚至有被謝爾曼坦克一炮貫穿繼續(xù)戰(zhàn)斗的例子,美軍軍方因此下達命令,對付日軍坦克把穿甲彈換成了高爆彈,對付日軍又薄還是鉚接的裝甲有非常好的效果,會把鉚接的裝甲整塊炸開。美軍認為其作戰(zhàn)性能跟德國的二號坦克差不多,或者維克斯6噸,以及自己的M8灰狗裝甲車(當然和速度沒法比,只是綜合數據)

其實實際上,如果當時知道了日軍坦克的全部數據,我們并不需要付出特別大的代價來對抗它,畢竟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但當時我們大部分確實是不知道該如何的面對它。

日軍投降后,大部分的日軍坦克被我軍所接收,還有一部分從國民黨手里繳獲,參加了內戰(zhàn) ,掩護步兵,射擊防御工事均起到了不錯的戰(zhàn)果,還有部分的,95式輕型坦克參加了牡丹江一代的剿匪,后來和97式一同見證了祖國的開國大典,盡管它們曾經在中華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惡,但操控它們點萬惡的日本鬼子,不過當我們從它們手里奪過來的時候,它們就是保衛(wèi)祖國的鋼鐵,保衛(wèi)人民的堅固護盾,它們也曾經是我國裝甲力量的一份子。


性能數據:重量7.4噸,長度4.3米,寬2米,高度2.2米裝甲平均厚度6~12毫米(有一定傾斜角度)。37毫米九四式戰(zhàn)車炮,俯仰角,-15 20+°以上,(左右射界各10°)副武器,兩挺7.7毫米97式重機槍,成員3人,發(fā)動機,三菱NVD氣冷直列式6汽缸柴油發(fā)動機,最大馬力120,作戰(zhàn)范圍250公里,極速45㎞每小時。開頭文章提到已經有公里鐵路的車型,在這里我會給大家發(fā)表出來



希望大家稀罕這篇文章。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