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神氣(分析與方法)
此篇不論元神識神之別。
神氣,依身而存,依身而生。
此神氣,本可內(nèi)養(yǎng)五臟,奉生身。而人不愛惜,識神也好元神也罷,都是身中精華之氣。

分析
依問題,做思考,得答案。
六識,說是神氣足后方通達。
如今,咱們比例子,以眼識為例!闡述道理。
物質(zhì)界
人,長有肉眼,可視物質(zhì)界萬事萬物有形一切。
一看,眼中神氣便假合于物。為什么這么說呢?不應(yīng)該就是事物反射光,視網(wǎng)膜視錐細胞接受,就能看到事物嗎?有些人,看到一個東西,好似能看到事物本身,似乎之間多了對這個物體的體會。這是神與物的合一。也就是南懷瑾說的,神氣落在了事物之上,這是非常耗神的。這是外部客觀物質(zhì)世界上的,精神損失。所以,南懷瑾說神氣收回來再看。(這個具體方法一會結(jié)尾說。先說正題)
意識界
人,有意識界,意識界隨心中所想,幻化成物。
只這一個幻化,好比物質(zhì)界,事物雖在,人若閉眼,神氣無所合,自然看不見外界事物。
今意識界幻化,只要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物像,那就是心中所“看”,這是神氣合于所思而“看”到。這也是看。所以,古言:“最怕熄燭而思,最耗人身中神氣。”
以上是人的兩種“看”,兩種神氣的消耗。

方法
知道事物的發(fā)展邏輯。逆推即可。
1/南懷瑾說的,神氣不落于物的“看”,這種方法。
人的眼睛瞳孔跟凸透鏡原理相似。凸透鏡在初中學(xué)過。有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好像是這個記不清楚了。
它的不管幾倍焦距,都是在一條線上進行的。我們?nèi)搜弁资芙逘罴≌{(diào)節(jié)(不知道,你就理解成能夠變放大鏡倍數(shù)就行。)所以在這條線上所有位置的事物都能看到。
一,我們尋找一較遠的事物(無論大小),但能看到,別是因為距離看不到了。
二,眼珠子和該事物連線,(眼珠子設(shè)為0,事物設(shè)為100)
三,從該事物往軸線的略小于100(比如大概90)的位置,然后逐漸往回收直至,這個視覺點在眼珠子進近前,然后再去看處于100的事物。
四,體會視覺點在100看該事物,和體會視覺點在眼珠子0處看事物。是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五,熟練快速做到上述,就越能體會到神氣的變化感覺。視覺的變化感。
2/要么就不看,這最簡單。
閉上眼睛不看,那這是不思不想,才管用。別是不看外界看意識界的幻象。不看,即不用。
3/內(nèi)意識界的不“看”(其實就是不思,當然意識界幻化成像,歸為看。如果是思慮,那就是思。)
怎么不看?總說空無而已。有些人走個半天,搞出個,空無像,以空無替雜念諸幻象。
所謂此念頭處不就一處,僅是自然。什么是自然?都說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存一個我只是本來存在的感覺。我本來存在,沒有外物煩惱。我本來存在,諸像自然空無。我本來存在念無起處。我說的這個點還是太籠統(tǒng)。說不明白。自我境界太低??梢匀チ妗秹?jīng)》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