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外語學習/怎么高效的學習一門語言?
怎么高效的學習一門語言?
從根本上來說,?以學校課本為邊界來學習語言的話,沒有真正學好語言的可能性,因為目標就錯了——太窄,太簡單。
首先是單詞量。普通課本里的一點單詞,你想表達啥應該都張不開嘴,想讀啥適合你年齡的真實文本基本都卡成狗。所以,從背單詞的角度來說,無論什么方法,一開始的目標就要以相當于英語大學四級為底線,否則天天在小幾千個詞里面打轉,學完也沒什么用。
其次是語料輸入量和多樣性。僅僅是課本的話,讀的都是文章沒有長篇,里面的單詞為了不超綱被閹割了很多,那么即使每天讀一小時,效果仍然很有限。你讓一個美國小孩(甚至是爸媽說中文的ABC)每天上一節(jié)中文課,回家學一千個中國字以內(nèi)(我們語言比英語簡短)排列組合成的文章,ta高中也不會中文好的。這幾年流行的“浸潤式”語言教學,或者說整個“留學讓語言變好”的概念,都來源于“輸入量大->吸收量大"的基本推理。所以,想提高語言,先開始接觸“課外書”(這也是為什么,很不幸,培訓班確實有用)。

講一個學習的基本概念:可理解性輸入。簡單來說,就是“i+1”,“i”是已經(jīng)懂的,“+1”就是要學習的。除了我上面說的可能是學習邊界過窄,沒有搞清楚自己薄弱在哪里導致無法持續(xù)"+1"也會影響學習效率。比如,每天給你聽一小時阿拉伯語廣播,但你連最基本的“我”“你好”都從沒學過,那么聽一年后,你估計還是什么也不懂,因為大腦負荷超載,直接把這個聲音當作噪音屏蔽掉了。同理,做一下詞匯量測試,語法測試,看看自己到底是哪里最影響你進一步理解新知識也很重要。

理想狀態(tài)下,學語言進步就像做蛋糕,一層蛋糕一層奶油又一層蛋糕又一層奶油最后還來點水果。問題是,由于啟蒙老師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學生初學時沒有自己查缺補漏的意識或能力,很多人從第二層開始就這一個洞那一個坑,暈暈乎乎。最后表現(xiàn)出來的是整個蛋糕塌了/不好吃,切一角蛋糕就能發(fā)現(xiàn),是每層都有問題,必須從出問題的基礎去補,才能回到"i+1"的有效軌道里。
設定正確的目標和范圍,“練習->反饋->糾正”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方法,甚至某種程度來說,方法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