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相聲丨你好系列相聲《你好,臺灣》劇本稿
《你好,臺灣》
編?。哼缛藦?/p>
來源:公眾號【中文臺詞網(wǎng)】
甲: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
乙:這位怎么唱著就上來了?
甲: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
乙:哎我說……
甲:坐在門前的矮墻上一遍遍幻想。
乙:行了行了……
甲: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
乙:我說先生……
甲: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
乙:還攔不住了。
甲:踩著薄暮走向余暉暖暖的澎湖灣。
乙:越唱越得意。
甲: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消磨許多時光,直到夜色吞沒我倆在回家的路上。
乙:這是在哪兒???
甲: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乙:什么?
甲:陽光。
乙:哦?
甲:沙灘
乙:啊。
甲: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
乙:嘿!真不容易……
甲:晚風輕拂……
乙:別唱了!好不容易唱完了又來一遍?!
甲:我比較喜歡這首歌曲。知道這是什么嗎?
乙:你這歌詞里就有啊——《外婆的澎湖灣》。
甲:對。這是哪兒的歌曲?
乙:臺灣校園歌曲。
甲:對臺灣了解嗎?
乙:那是咱們祖國不可分割的寶島?。?/p>
甲:對,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臺灣海峽,就出現(xiàn)臺灣島。
乙:哦,之前是連一塊的。
甲:據(jù)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jīng)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乙:那么早啊。
甲:當時稱之為“夷洲”,此后的隋唐宋元,各個朝代,大陸和臺灣之間都有交流。
乙:嗯嗯。
甲:尤其到了明代,他的老祖先鄭和,下西洋訪各國時就曾在臺灣停留過。鄭和大家都知道,偉大的航海家,被奉為“三寶太監(jiān)”他祖先……
乙:你祖先!你祖先才是……那個了!
甲:你的祖先跟鄭和一起下西洋,同事的關系。
乙:你倒說清楚了??!
甲:但是很不幸,明末清初之時,臺灣被荷蘭、西班牙侵占。好在鄭成功后來又收復了臺灣,鄭氏祖孫三代治理臺灣,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yè),發(fā)展貿(mào)易,開辦學堂,改進了本地高山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進而推動了臺灣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
乙:這在臺灣歷史上被稱作“明鄭時代”。
甲: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康熙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收復臺灣,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大業(yè)。
乙:這也是康熙帝在位的重要政績之一啊。
甲:清政府還在1885年設立了臺灣省??墒窃?895年時,爆發(fā)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當時的清政府已經(jīng)是大廈將傾了,結果就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而這一占就是50年!
乙:沒有強大的國力作保障,只能是任人宰割啊!
甲:臺灣島上的抗日烽火從未熄滅,臺灣同胞要做“堂堂正正中國人”之心從未改變!就這樣一直盼到了1945年!
乙:日本投降了!
甲: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臺灣維持偏安局面,使臺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于分裂狀態(tài)……
乙:不管幾分幾合,那些數(shù)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是從來沒有好下場的!
甲:通過和你的交談,你對臺灣還是比較熟悉的?
乙:也分跟誰比,跟在座的諸位朋友相比,我差點,要是跟某人(面向觀眾指甲)比起來,那是綽綽有余啊。
甲:你的意思你比我強?
乙:我可沒明說啊。
甲:你這暗示也夠可以的啦!
乙:我是實事求是。
甲:好,同著各位咱倆就比一比。
乙:比什么?
甲:就比比誰更了解臺灣。
乙:那不行,我怕……
甲:這就怕了。(不屑)
乙:我怕你輸了難過呀!
甲:他還挺善解人意。別廢話了,開始吧。
乙:開始就開始啊。
甲:你先猜個地名,說——雞窩不叫雞窩,這是哪兒?
乙:這是養(yǎng)雞場。
甲:養(yǎng)雞場是地名嗎?
乙:那我猜不著了。
——待更——
如需更多原創(chuàng)相聲小品情景劇劇本,請關注公眾號【中文臺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