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貨幣起源的兩條路徑

我們都知道,貨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商品貨幣,一種是信用貨幣。
商品貨幣發(fā)源于商品交換中,是為了方便交換過程而產生的,這個過程已經由馬克思詳細地說明了,這里再簡單地解釋一遍:
首先,或是由于生產中出現了剩余,或是想要調劑生活,人們之間出現了偶然的物物交換。這種交換想要成立,只需要雙方都同意就可以;
然后,隨著時間推移,偶然的交換會變成習慣:我生產一個物品,不是因為我想使用它,而是因為我想用它去換取別的東西。但是這里就出現了矛盾,一個長發(fā)的修鞋匠很難找到鞋破了的理發(fā)師。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一種商品就從商品世界中獨立出來,它能與一切其他商品直接交換,因而能成為交換過程的中介,讓買和賣割裂開來。長頭發(fā)的修鞋匠只需要為隨便一個鞋壞了的人修鞋,并向他索取這種特殊商品,然后用這種特殊商品去向理發(fā)師購買理發(fā)服務即可。這種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在這種過程中產生的貨幣,是商品貨幣,因為它本身說到底還是一種商品,跟任何其他商品一樣,都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化身,只不過因為其特殊的自然性質,才會被從商品世界中排除出來,與其他商品相對立。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如果某一量的商品貨幣與某一量的商品交換,前者所包含的價值量就和后者相等,甚至可以說,商品貨幣未必是商品,未必是價值。在金本位的時代,人們在商品交換中會樂于接受鈔票,這種鈔票本身沒有價值,人們之所以接受它,只是因為國家為它提供了擔保,保證其所有者能用它兌換一定量的黃金。
信用貨幣同樣起源于商品交換中,但這種交換是以賒銷賒購的形式進行的。想象有兩個部落,甲部落生產的周期是1年,而乙部落生產的周期是1個月。一開始,在給予甲部落產品時,乙部落會同時要求甲部落向自己交付一定量的產品;但在這種交換成為習慣,兩個部落間建立起信任關系之后,也許乙部落會先一個月一個月地給予甲部落產品,在這期間不接受甲部落的任何東西,直到一整年結束之后才得到甲部落作為交換的東西。
現在來到資本主義社會中,道理還是一樣的:下游企業(yè)向上游企業(yè)購買原料時,并不直接支付貨幣,而是給上游企業(yè)寫一張票據,憑借這張票據,上游企業(yè)可以在未來的某一日期向下游企業(yè)索要錢款。
但是這里又出現了問題,上游企業(yè)憑什么相信這張票據有用呢?即使這兩家企業(yè)已經合作很久,但誰知道下游企業(yè)會不會因為銷路不暢,無法及時付款呢?于是這里銀行就出現了,它對上游企業(yè)說,你不用擔心,這張票據由我來發(fā)行,我來擔保它的有效性,即使下游企業(yè)在我的戶頭里沒有足夠的存款,我也會足額支付給你。
可是,問題還沒有解決,因為:一,銀行的信用雖然比企業(yè)好,但也是有限的;二,大量不同銀行票據流通在市場上,不方便結算、交易。所以,中央銀行出現了,它說:各個商業(yè)銀行,不準亂發(fā)票據了,我來發(fā)行一種全國通用的銀行票據,它的承兌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
以上是貨幣起源的兩條路徑,但它們不是孤立的。個人認為,信用貨幣歸根到底還是商品貨幣,它不是獨立于商品貨幣,而是依賴于商品貨幣的。只需考慮下面這個情景:
從上面我們知道,信用貨幣的前身是商業(yè)票據。好的,現在A企業(yè)向B企業(yè)賒購了一批產品,并給B企業(yè)寫了一張票據:憑此票據,在某某日,可要求A企業(yè)支付xx元。那么問題來了,這個xx元是如何確定的?很顯然,這個xx元最終還是依賴于商品貨幣,依賴于這批產品背后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