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光的地球: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照片中 世界在傾斜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怪異的、發(fā)光的地球照片中,世界變成了一邊倒——這是一場星光與城市人造光的“戰(zhàn)斗”,宇航員托馬斯?佩斯凱如是說
翻譯擬定標題:城市光源與星光爭輝——宇航員帶你領略空間站上才能得一見的奇幻美景
審核擬定標題:
正文中文翻譯內容如下:
圖解:宇航員從空間站中觀測到的絕美的地球夜景?圖源:托馬斯?佩斯凱/ESA/NASA
國際空間站(ISS)新鮮出爐的地球相片近乎夢幻:在偏斜的地球背景之上,橙紅色的粒子劃破天際——那是城市的萬家燈火匯集在一起的景象。法國宇航員托馬斯?佩斯凱于2021年7月30日在空間站一側探出的圓頂屋觀測室拍攝了這張絕美的照片,他于三個月前開始了他生涯的第二次執(zhí)行空間站輪值任務。這位歐洲宇航局寫道:“當我從圓頂屋張望地球時,我被眼前這人工光源和自然光線交互的奇妙景象深深吸引。有時城市的光源會與星光一教高下,而我很幸運能為它們評判?!?/p>
你也許曾見過從太空拍攝的地球上星羅棋布的城市光源的照片,但佩斯凱的照片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只有在大氣層外才能得一見的自然光照現象——氣輝,這條橫跨地球上空的橙色光帶是一種自然的發(fā)光現象。生活科學網(Live Science)曾報道過,當大氣層中的分子被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激發(fā)時就會產生這種微弱的光亮。
這些分子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且在過程中漸漸失去能量并發(fā)出微弱的光芒。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胡安?卡洛斯?穆尼奧斯在推特上寫道:“就像極光一樣,不同的分子會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在距離地表大約55英里(90公里)的高空上,鈉原子的互相碰撞就會產生這種橙色的微光?!?/p>
不過距離地表250英里(約400公里)高的國際空間站就不是攝影發(fā)燒友所鐘愛的最佳場所了。佩斯凱解釋道:“一是因為這里實在太暗了,要捕捉一切光源的話相機的快門就要長時間開啟,而在這段時間內攝影者還要盡量保證相機的穩(wěn)定。然而在一個以時速17400英里(28000公里)的速度環(huán)繞地球的地方這顯然相當困難。所以這里拍攝的照片有移動的痕跡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我們也就是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解決太空攝影的各種復雜情況嘛!”
國際空間站(ISS)是一個模塊化的空間站,一個在低繞地軌道上運行的可居住的人造衛(wèi)星。它是一個多國合作項目,由5個研究機構主導: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日本宇宙航空機構(JAXA)、歐洲航天局(ESA)以及加拿大太空局(CSA)。
該空間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由政府機構之間的條約和協(xié)議決定的。它也是一個研究微重力和宇宙環(huán)境的實驗室,其研究領域涵蓋了天體生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及其他許多學科??臻g站的另一個重要使命是為未來可能的月球和火星任務之類的長期太空飛行任務測試飛行器及其系統(tǒng)。
國際空間站項目由“自由號”空間站(Space Station Freedom)演變而來,美國在1984年曾提議建造永久的環(huán)繞地球的載人空間站,前蘇聯也曾于1976年提出過“和平2號”空間站(Mir-2)的項目,其目的與美國的自由號不謀而合。國際空間站是繼前蘇聯的“禮炮”、“阿爾馬茲”、“和平號”及美國的“天空實驗室”之后史上第九個有人員駐扎的空間站。
目前它是太空中最大的人造物,也是低地軌道上最大的衛(wèi)星,一般肉眼可見。利用“星辰號”服務艙或到訪艙的引擎來進行再增壓操作,從而維持其在距地表約400千米(250英里)的高空運行。國際空間站環(huán)繞地球大約需要93分鐘,這意味它每天環(huán)繞地球15.5圈。
國際空間站分為兩部分:由俄羅斯運營的俄羅斯在軌部分(ROS)及由美國和其他國家共同運營的美國在軌部分(USOS)。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已批準其在軌部分繼續(xù)運營至2024年,早先他們也曾提議利用該組件建造屬于俄羅斯自己的全新太空船“軌道導航組合暨實驗設施”(OPSEK)。
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于1998年發(fā)射升空,在2000年11月2日它迎來了首批長期“居民”,這批航天員乘坐的宇宙飛船“聯盟TM-31”于2000年10月31日從拜科努爾航天發(fā)射場升空。自此,空間站在近21年中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員,他創(chuàng)造了人類在低地軌道上駐扎的最長時間,打破了先前“和平2”號空間站9年零357天的記錄。
國際空間站于10年前增添了“列奧納多”號永久性多功能艙,并于今年對接了最新的“科學”號增壓艙??臻g站的開發(fā)與組裝還在繼續(xù),2016年空間站曾加載了一個實驗性的可充氣式太空艙,俄羅斯還計劃從今年起,陸續(xù)發(fā)射一些重要組件。2018年12月,空間站的使用權限被延長至2030年,至少到2025年,其資金支持都有保障。
也曾有人呼吁把國際空間站私有化,以圖支持之后的月球和火星勘探任務。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署署長吉姆?布里登斯廷曾說:“如果想去月球或火星,我們就要將低地軌道商業(yè)化,以支持我們下一步的行動?!?/p>
國際空間站由多種多樣的模塊組成:加壓居住艙、結構桁架、光伏太陽能陣列、熱輻射器、對接端口、實驗艙及機械手臂等等。其主要組件都由俄羅斯“質子”及“聯合”系列運載火箭,或美國的航天飛機負責運載。
多年來,空間站的基本服務由各式各樣的來訪航天器維持,例如俄羅斯的“聯盟”號和“進步”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龍飛船”2號、美國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號宇宙飛船;以及之前的歐洲航空局的自動運載飛船(ATV)、日本的“白鶴”號運載飛船和Space X的“龍飛船”1號等等。“龍飛船”的優(yōu)點在于它可以帶回加壓貨物,以便科學家們進行返回式科學實驗。
截至2021年8月,累計244位宇航員及游客已到訪過國際空間站,其中不乏多次登上空間站的人,這之中有153名美國人,50名俄羅斯人,9名日本人,8名加拿大人,5名意大利人以及1名巴西人。
BY: Brandon Specktor
FY:小北口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