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T答案《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復旦大學)》
1.1歷史地理學科簡介
1、【單選題】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學術界認為,“中國的歷史時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時間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我的答案:D
3、【單選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包括()。
A、歷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
B、歷史區(qū)域地理
C、歷史地圖(集)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4、【單選題】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構成的是()。
A、歷史人文(社會)地理
B、歷史自然地理
C、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5、【判斷題】本課程是關于“歷史地理”的,所謂的“歷史地理”是指:歷史時期的地理。()
我的答案:√
6、【判斷題】歷史上的人文地理現象,一般情況下是無法通過考察、觀測獲得的,只能依靠文獻記載來重構和重復。()
我的答案:√
1.2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
1、【單選題】秦始皇時期實行()。
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關于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歷史文獻延續(xù)時間長
B、歷史文獻覆蓋范圍廣
C、歷史文獻保存情況不好
D、歷史文獻記錄內容豐富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關于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發(fā)展歷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由中國傳統(tǒng)沿革地理發(fā)展而來
B、從西方傳入近代地理學初步形成體系
C、邊疆危機、經濟建設等現實需要推動了其發(fā)展和轉化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黃河的中上游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沿革地理之所以備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行政區(qū)劃的延續(xù)和撤銷是中央集權的治理基礎。()
我的答案:√
1.3為什么要學習中國歷史地理(上)
1、【單選題】竺可楨先生將中國古代的氣候變遷時期分為()。
A、甲骨文時期、物候時期、縣志時期
B、物候時期、縣志時期、方志時期
C、考古時期、物候時期、方志時期
D、考古時期、甲骨文時期、縣志時期
我的答案:C
2、【判斷題】中國最早的現代氣候觀測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匯觀象站。()
我的答案:√
3、【判斷題】自器測階段以來,歷史時期的極端氣溫都超過當代。()
我的答案:√
1.4為什么要學習中國歷史地理(下)
1、【單選題】現在的()在宋朝時期被稱為“南京”。
A、開封
B、揚州
C、商丘
D、西安
我的答案:C
2、【判斷題】關于中國文明的起源,黃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絕大多數沒有延續(xù)到今天。()
我的答案:√
2.1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判斷題】地理環(huán)境沒有規(guī)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或時間。()
我的答案:√
2、【判斷題】地理環(huán)境確定了物質和能量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我的答案:X
3、【判斷題】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地理環(huán)境的內在規(guī)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huán)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種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我的答案:√
2.2人地關系的基本理論和觀點
1、【單選題】下列關于人地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影響力很小
B、應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不超越極限
C、同樣的地理環(huán)境會產生同樣的文化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山多地少,人們選擇做師爺而非經商作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紹興
我的答案:D
3、【單選題】下列關于地中海特點的說法中,說法正確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眾多島嶼、半島、海灣
C、地中海周圍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燦爛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山多地少”、“地瘠民貧”是徽商、晉商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中國古時的渤海灣無法像地中海一樣孕育出燦爛的文明是因為當時中國航海技術不發(fā)達,阻礙了相互交流。()
我的答案:X
3.1“中國”的起源和演變
1、【單選題】“中國”二字,經過考古發(fā)現,最早出現在()的銘文上。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盤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何尊銘文記事中,()鑄何尊,寫銘文。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康王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從()開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自己所統(tǒng)治的疆域稱為“中國”。
A、商朝
B、春秋戰(zhàn)國
C、秦朝
D、漢朝
我的答案:C
4、【判斷題】“中國”二字起源于三千年前,意思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所住之城。()
我的答案:√
5、【判斷題】“中國”二字的含義發(fā)生重大變化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后期大的諸侯國都把自己的所在地或都城稱為“中國”。()
我的答案:√
3.2“中國”的不同含義
1、【單選題】關于歷代變革中“中國”含義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它指歷代中原王朝及其認可的范圍
B、古代以華夏諸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中國
C、在地理意義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國”
D、在地里意義上,“中原”沒有明確的界線
我的答案:B
2、【判斷題】秦朝以后,中國的概念是相對于天下而言的。()
我的答案:√
3、【判斷題】中國歷代中,一個政權如果不自稱中國,不被別人承認為中國,就等于喪失了政治的合法性。()
我的答案:√
3.3中國概念與統(tǒng)一觀念(上)
1、【單選題】南北朝時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稱中國,其中北方稱南方為(),南方稱北方為()。
A、南蠻,北胡
B、南蠻,索虜
C、島夷,索虜
D、島夷,北胡
我的答案:C
2、【判斷題】唐太宗修史時,認為南北朝都屬于中國,并修《北史》、《南史》。()
我的答案:√
3、【判斷題】元朝同時修《北宋史》《南宋史》和《遼史》,承認它們都是中國。()
我的答案:X
3.4中國概念與統(tǒng)一觀念(下)
1、【單選題】清代大臣()成功收復臺灣并促使康熙帝下決心留住臺灣,設立臺灣府。
A、周培公
B、施瑯
C、鄭成功
D、李光地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晚清時期,大臣()力排眾議,毅然出兵,平定收復新疆。
A、曾國藩
B、李鴻章
C、施瑯
D、左宗棠
我的答案:D
3、【判斷題】歷史上,“中國”的概念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其消極影響是導致歷代統(tǒng)治者不重視牧業(yè)地區(qū)及邊疆少數民族。()
我的答案:√
4.1疆域與領土的區(qū)別
1、【單選題】領土是以明確的是()為根據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則不一定。
A、使用權
B、管轄權
C、主權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疆域和領土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
A、歷史概念
B、文化概念
C、政治概念
D、地理概念
我的答案:C
3、【判斷題】歷史上,疆域和領土的含義不一樣,領土是由統(tǒng)治者劃定范圍的。()
我的答案:X
4、【判斷題】疆域一般只指表層的陸地和水面,不像領土那樣延伸到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
我的答案:√
5、【判斷題】中國歷史上,疆域的界線往往不是很明確。()
我的答案:√
4.2疆域的類型
1、【單選題】下列疆域類型中,屬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區(qū)的是()。
A、初郡
B、僑郡
C、都護府
D、羈縻府
我的答案:D
2、【單選題】土司用于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qū)的少民族部族頭目,從()開始設置。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下列國家和地區(qū)中,歷史上和中國的關系屬于藩屬國和宗主國的是()。
A、越南
B、朝鮮
C、被日本占領的琉球島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歷史上,軍事駐防區(qū)、屯墾區(qū)不屬于疆域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歷史上,對中國“稱臣納貢”的地方并不屬于中國的疆域。()
我的答案:√
4.3統(tǒng)一王朝——秦的疆域形成
1、【單選題】(),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
A、公元前211年
B、公元前212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我的答案:D
2、【單選題】先秦時期,統(tǒng)治者主要實行()。
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權制
我的答案:A
3、【判斷題】夏商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行政中心有嚴格的統(tǒng)治,但對邊遠地區(qū)統(tǒng)治松散,所以先秦時期不存在確定的疆域邊界。()
我的答案:√
4、【判斷題】秦朝時期,盡管疆域已經擴展到了南方地區(qū),雖那里地廣人稀,大多仍采用中央集權制統(tǒng)治。()
我的答案:X
4.4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疆域變遷
1、【單選題】漢朝建立之初中國疆域的邊界并沒有奠定,直到()中國疆域才基本穩(wěn)定下來。
A、公元前20年
B、公元前2年
C、公元2年
D、公元20年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漢朝時中國疆域和今天中國疆域相比,()已經成為漢朝時的中國疆域。
A、西藏高原
B、蒙古高原
C、東北地區(qū)
D、朝鮮半島
我的答案:D
3、【單選題】西漢時期,對于某一區(qū)域能否直接統(tǒng)治的標準一是能否進行農業(yè)生產,二是()。
A、有無居民
B、有無軍事價值
C、是否稱臣納貢
D、能否進行牧業(yè)生產
我的答案:B
4、【判斷題】漢武帝滅南越國后,在如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區(qū)建立了三個郡,并執(zhí)行中央集權制管理。()
我的答案:√
5、【判斷題】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這也是新疆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的證明。()
我的答案:√
4.5隋唐、五代十國的疆域演變
1、【單選題】唐朝建立之初,北方主要受到()的威脅。
A、匈奴
B、突厥
C、契丹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時期,唐朝擊敗東突厥,疆域范圍擴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亞。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時期,唐朝打敗西突厥,唐朝的西部進展到了阿姆河流域跟錫爾河流域。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A
4、【單選題】公元668年,()占領整個遼東和朝鮮半島,設置安東都護府、熊津都護府。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A
5、【判斷題】唐朝時期,吐蕃和南詔已經成為其疆域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X
4.6宋、遼、金、夏的大分裂和小統(tǒng)一
1、【單選題】北宋時期,()并沒有被統(tǒng)一成為其疆域。
A、大理
B、吐蕃
C、西夏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相繼滅掉了遼朝和北宋。
A、契丹人
B、女真人
C、吐蕃人
D、突厥人
我的答案:B
3、【判斷題】南北宋對中國歷史而言是個“大統(tǒng)一,小分裂”的時期。()
我的答案:√
4、【判斷題】南宋和金朝以淮河、秦嶺為界劃定疆域。()
我的答案:√
5、【判斷題】中華民國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我的答案:√
4.7元統(tǒng)一帝國的出現
1、【單選題】自公元()后期以來,西藏就是中國的領土。
A、11世紀
B、12世紀
C、13世紀
D、14世紀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元朝時期,新疆地區(qū)屬于()的疆域。
A、波斯
B、察合臺汗國
C、元朝
D、西夏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從()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區(qū)都沒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統(tǒng)治過。
A、黃巾起義
B、靖康之亂
C、安史之亂
D、五胡亂華
我的答案:C
4、【判斷題】元朝初年設置總制院,后更名為宣政院,只負責管理藏族地區(qū)軍政事務。()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元朝與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四大汗國同屬于“大蒙古國”政權。()
我的答案:X
4.8明清疆域的擴張與丟失
1、【單選題】明朝繼承了元朝對()的統(tǒng)治和主權。
A、緬甸
B、老撾
C、西藏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清朝,()下令在臺灣設立臺灣府,并歸福建省管轄。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豐
我的答案:A
3、【單選題】清朝繼承明朝對西藏的統(tǒng)治,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A、通婚
B、商貿
C、宗教
D、軍事
我的答案:C
4、【判斷題】朱元璋進攻元朝后,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蒙”。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元朝統(tǒng)治時期,朝廷逐步喪失了對鴨綠江圖們江以南地區(qū)的主權。()
我的答案:X
4.9從“秋海棠”到“雄雞”的演變
1、【單選題】1858年,沙俄通過()將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地區(qū)占領。
A、《璦琿條約》
B、《北京條約》
C、《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D、《改訂條約》
我的答案:A
2、【單選題】()以后,沙俄乘機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脫離中國,外蒙古宣布“獨立”,成立“大蒙古國”。
A、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C、甲午戰(zhàn)爭
D、辛亥革命
我的答案:D
3、【判斷題】1864年,沙俄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占領了中國巴爾喀什湖區(qū)域。()
我的答案:√
4、【判斷題】二戰(zhàn)末,同盟國為爭取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美、英語蘇聯(lián)簽訂《雅爾塔協(xié)定》,規(guī)定“外蒙古”現狀必須維持。()
我的答案:√
5.1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結果
1、【單選題】(),蘇聯(lián)被蒙古軍占有,成為金帳汗國一部分。
A、公元12世紀
B、公元11世紀
C、公元13世紀
D、公元14世紀
我的答案:C
2、【判斷題】19世紀,俄國侵占中國領土共計200多萬平方公里。()
我的答案:X
3、【判斷題】戰(zhàn)國中后期,由于趙惠文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zhàn)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
我的答案:X
4、【判斷題】西漢以來中國疆域變化微弱是漢族人民奮斗的結果,其他少數名族參與不多。()
我的答案:X
5.2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與鞏固(上)
1、【判斷題】歷史地理學中,真正統(tǒng)一的中國應當包括農業(yè)地區(qū)和牧業(yè)地區(qū)。()
我的答案:√
2、【判斷題】中國農業(yè)與牧業(yè)之間最合理的交流是藥馬互市。()
我的答案:X
3、【判斷題】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農業(yè)與牧業(yè)間的相互依賴使國家容易統(tǒng)一。()
我的答案:√
5.3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與鞏固(下)
1、【單選題】16世紀末葉,()從每周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后向全國傳播。
A、胡椒
B、紅薯
C、葡萄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下列食物中,不是由國外引入中國的是()。
A、辣椒
B、花椒
C、玉米
D、土豆
我的答案:B
3、【判斷題】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土地與資源利用擴大和深化,使人口迅速增加,促進了中國疆域的鞏固。()
我的答案:√
5.4中華帝國最終疆域形成在清朝的原因
1、【單選題】中國穩(wěn)定的統(tǒng)一的疆域形成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華民國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清政府對()采用盟旗制度的政治制度。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正因為清朝積極實施移民政策,導致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無法順利實施在中國()的“二十年百萬移民計劃”。
A、東北
B、云貴川
C、江南
D、天津
我的答案:A
4、【判斷題】清政府順應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大活佛由金瓶摯簽直接產生,不需要由中央朝廷批準。()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璦琿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喪失了對江東六十四屯的管轄權。()
我的答案:X
5.5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國土的淪喪
1、【單選題】清朝國土淪喪的原因是()。
A、清政府長期推行閉關鎖國,使得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
B、邊疆長期封禁,造成邊疆政治、經濟、文化的落后及邊防的空虛
C、受“四夷”觀念的消極影響,用四夷守邊疆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6.1秦統(tǒng)一前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出現
1、【單選題】由于生產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來管理國家。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夏朝的“五服制”中,距離都邑最近的區(qū)域被稱為()。
A、侯服
B、荒服
C、要服
D、甸服
我的答案:D
3、【單選題】郡縣制時期實行上計,其中上計的內容不包括()。
A、戶口
B、賦稅
C、兵力
D、刑獄
我的答案:C
4、【判斷題】中國歷史上并不是一開始就有行政區(qū)設置,而是直到商朝才設立行政區(qū)。()
我的答案:X
6.2郡縣制的確立與劃分
1、【單選題】秦滅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將()推廣到全國。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依據目前的研究,秦朝最終大概有()個左右的郡。
A、三十
B、五十
C、七十
D、一百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西漢時期行政區(qū)劃,郡下面少數民族地區(qū)被劃分為()。
A、縣
B、道
C、侯國
D、邑
我的答案:B
4、【判斷題】西漢初年,采用郡國并行制。()
我的答案:√
5、【判斷題】西漢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郡縣制得以鞏固。()
我的答案:√
6.3州郡縣三級制的確立
1、【單選題】西漢刺史制度對刺史的職權有明確的規(guī)定,即()。
A、“奉詔四條察州”
B、“奉詔五條察州”
C、“奉詔六條察州”
D、“奉詔七條察州”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下列關于東漢刺史制度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東漢時刺史沒有固定的駐地
B、郡守不需通過刺史向皇帝匯報
C、東漢末年,朝廷給了刺史更大權力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C
3、【判斷題】漢武帝時,把全國包括長安附近的區(qū)域,一起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也就是“十三刺史部”。()
我的答案:X
4、【判斷題】西漢時期的刺史制度中,刺史位高權重,可以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到西漢末年為止,州已經成為行政區(qū)。()
我的答案:X
6.4州的泛濫與解體
1、【單選題】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為鎮(zhèn)壓起義,刺史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A、親民事
B、領兵馬
C、成為最高行政長官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2、【單選題】東晉十六國時期相對西晉時期而言,州的數目(),轄地逐步()。
A、減少,增大
B、減少,減少
C、增多,減少
D、增多,增多
我的答案:C
3、【判斷題】東漢末年,州變?yōu)樾姓^(qū),形成州、郡兩級制。()
我的答案:X
4、【判斷題】南北朝后期,州的設置以過多過濫,正常功能完全喪失。()
我的答案:√
6.5道路制度的出現與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演變
1、【單選題】從()開始,罷天下郡,實行以州領縣的二級制。
A、隋文帝
B、隋煬帝
C、隋恭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A
2、【單選題】()模仿漢武帝制度,曾設司隸別駕、十四刺史。
A、隋文帝
B、隋煬帝
C、隋恭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唐太宗時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臨時派遣使者觀察,未成定制。
A、十四刺史
B、十三刺史
C、五十郡
D、十道
我的答案:D
4、【單選題】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廢方鎮(zhèn),形成()的三級制。
A、道-州-郡
B、道-州-縣
C、路-州-縣
D、路-州-郡
我的答案:C
5、【判斷題】唐朝安史之亂后遍設節(jié)度使、防御使等方鎮(zhèn),由此形成州(府)-道(鎮(zhèn))-縣三級制。()
我的答案:X
6、【判斷題】宋朝時期的節(jié)度使和唐朝一樣,擁有實際領兵和為政的權利。()
我的答案:X
7、【判斷題】宋朝的地方行政體制,在各級地方官員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制約關系,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局面的重演。()
我的答案:√
6.6行省時代與中央集權的加強(上)
1、【單選題】從()時期開始,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A、宋朝
B、遼朝
C、金朝
D、元朝
我的答案:D
2、【判斷題】元朝政府所設立的行中書省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權力的來源不同。()
我的答案:√
6.7行省時代與中央集權的加強(下)
1、【單選題】()廢省,改設布政使司,但是其性質仍等同于行省。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遼朝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明朝把一省之權分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
A、都指揮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承宣布政使司
D、行省使司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明朝時期,()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A、朱元璋
B、朱標
C、朱允炆
D、朱棣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明朝自宣德以后,陸續(xù)在全國各地設立“總督”“巡撫”。()
我的答案:√
5、【判斷題】清朝時期,每省分若干道,道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主管府里的日常行政事務。()
我的答案:X
6.8從民國到今天的演變
1、【單選題】民國初年廢府,重劃道區(qū),實行()三級制。
A、省-縣-道
B、省-道-縣
C、州-道-縣
D、州-縣-道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初,采用()的行政區(qū)劃。
A、行署-省-縣
B、省-行署-縣
C、省-市-縣
D、省-州-縣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之后調整行政區(qū)劃,出現市管縣。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開放
D、九十年代后
我的答案:C
4、【單選題】我國現在實行的行政區(qū)劃中,上海市屬于()。
A、中央直轄市
B、計劃單列市
C、副省級市
D、地級市
我的答案:A
5、【判斷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初,地區(qū)行署是虛化的,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不是一級政府。()
我的答案:√
6、【判斷題】明代中后期開始實施的“改土歸流”制后,宗教領袖成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最高管理者。()
我的答案:X
7.1首都的功能
1、【單選題】夏商周時期首都的特點不包括()。
A、權利與機構集中
B、功能簡單
C、遷移容易
D、遷都頻繁
我的答案:A
2、【單選題】中央集權階段,首都的功能和特點包括()。
A、權利與機構集中
B、維持穩(wěn)定
C、不輕易遷都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3、【判斷題】中國古時政權分裂階段,首都的功能主要是解決生存和完成統(tǒng)一。()
我的答案:√
7.2首都的選擇與維持(上)
1、【單選題】中國古時選擇與維持首都時,下列選項不屬于從制內角度考慮的因素和措施的是()。
A、位上游
B、四塞之地
C、設關隘
D、近邊疆
我的答案:D
2、【單選題】中國古時選擇與維持首都時,從御外角度考慮的因素和措施有()。
A、近邊疆
B、置之險地
C、修護長城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3、【單選題】中國古時選擇與維持首都時,從徙民角度考慮的因素和措施不包括()。
A、遷京畿
B、建界壕
C、強干弱支
D、建陵縣
我的答案:B
4、【判斷題】明長城修建得最好,平時保養(yǎng)最好的一段是居庸關一帶。()
我的答案:√
7.3首都的選擇與維持(下)
1、【單選題】中國的古都之所以一直東移的原因是為了解決()的困難。
A、外敵侵擾
B、糧食運輸
C、人口稀少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中國古時在首都的選擇與維持上考慮的因素不包括()。
A、軍事因素
B、經濟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我的答案:D
3、【判斷題】中國古時首都選擇與維持的關鍵是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綜合,以及這條件下形成的文化心態(tài)。()
我的答案:√
7.4首都移動的軌跡
1、【單選題】中國地理上的中心是在()附近。
A、西安
B、武漢
C、蘭州
D、重慶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中國古代都城的“天下之中”實際是以()為標準的。
A、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
B、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
C、心理距離
D、實際距離和空間距離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中國歷代首都移動軌跡的主流是()。
A、東西之間,由西而東
B、東西之間,由東而西
C、南北之間,由北而南
D、南北之間,由南而北
我的答案:A
4、【單選題】中國歷代首都移動軌跡的支流是()。
A、東西之間,由西而東
B、東西之間,由東而西
C、南北之間,由北而南
D、南北之間,由南而北
我的答案:C
7.5陪都的類型與功能
1、【單選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陪都。
A、洛邑
B、洛陽
C、南京
D、杭州
我的答案:A
2、【單選題】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別是現在的()和()。
A、開封和南京
B、開封和杭州
C、洛陽和南京
D、洛陽和杭州
我的答案:B
3、【單選題】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南京淪陷后,國民政府選擇()作為戰(zhàn)時陪都。
A、洛陽
B、上海
C、北京
D、重慶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元朝時期的陪都是上都,位于現在的北京。()
我的答案:X
5、【判斷題】歷史上,大多數的陪都是禮儀性、制度性的,并沒有實質意義。()
我的答案:√
7.6正確定都的重要意義
1、【單選題】新中國建國之初選擇北京作為首都與()有關。
A、日本
B、美國
C、蘇聯(lián)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C
2、【判斷題】中國歷史告訴我們,首都選擇好的位置、好的資源對一個國家的安定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的答案:√
8.1正確認識中國對外的聯(lián)系
1、【單選題】婦好墓玉器經鑒定,證明三千二百多年前()與河南地區(qū)存在貿易路線。
A、新疆
B、寧夏
C、西藏
D、蒙古
我的答案:A
2、【單選題】阿斯塔那古墓群所發(fā)現的遺骸證明兩千多年前()到達過新疆地區(qū)。
A、南亞人
B、中東人
C、歐洲白種人
D、非洲人
我的答案:C
3、【判斷題】中國最早講述中國和海外聯(lián)系的書籍是《穆天子傳》。()
我的答案:X
8.2被誤讀的絲綢之路(上)
1、【單選題】中國與外界聯(lián)系的最重要、最豐富的證明是()。
A、陶瓷之路
B、茶馬古道
C、絲綢之路
D、唐蕃古道
我的答案:C
2、【單選題】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面敘述阿拉伯人,敘述伊斯蘭教的書是由()寫作的。
A、張騫
B、唐玄奘
C、杜環(huán)
D、法顯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最早考察中國西部后提出“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地理學家是()。
A、英國人
B、中國人
C、法國人
D、德國人
我的答案:D
4、【判斷題】中亞、波斯、羅馬帝國對絲綢的強烈需求是維持絲綢之路的動力。()
我的答案:√
5、【判斷題】中國強調自給自足,因此對外無需求,缺乏了解外界的興趣和動力。()
我的答案:√
8.3被誤讀的絲綢之路(下)
1、【單選題】海上絲綢之路逐步替代了傳統(tǒng)的陸路絲綢之路的原因是()。
A、河西走廊戰(zhàn)亂不斷
B、海上絲綢之路成本低
C、海上絲綢之路載貨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對
我的答案:D
2、【判斷題】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對外貿易,主要是接受“朝貢”。()
我的答案:√
3、【判斷題】中國歷史上主動利用絲綢之路,積極與中亞、波斯、阿拉伯商人經商。()
我的答案:X
8.4被誤讀的鄭和下西洋
1、【單選題】誕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藍色釉的原料產自()。
A、中國
B、西亞
C、東亞
D、南亞
我的答案:B
2、【單選題】下列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
B、明朝大臣劉大夏曾下令焚毀相關檔案
C、對世界和中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D、鄭和曾七次下西洋
我的答案:C
3、【單選題】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尋找建文帝
B、聯(lián)絡海外,打擊蒙古參與勢力
C、宣揚明朝國威,加強政治的合法性
D、尋找貿易經商的機會
我的答案:C
4、【單選題】由于懷疑反朝殘余勢力在海上搞破壞活動,以及日本海盜、倭寇的騷擾,()下令實行海禁。
A、朱元璋
B、朱標
C、朱允炆
D、朱棣
我的答案:A
5、【判斷題】康熙皇帝為了切斷鄭成功從大陸獲得物資等供給實施了沿海遷界的政策。()
我的答案:√
8.5傳而不播,開而不放
1、【單選題】柬埔寨吳哥窟的發(fā)現和()有關。
A、《大唐西域記》
B、《真臘風土記》
C、《經行記》
D、《通典》
我的答案:B
2、【判斷題】中國歷史上對外文化的影響可以歸納為“傳而不播,開而不放”。()
我的答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