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燧發(fā)槍打仗遇上下雨天怎么辦?大頭兵和貴族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之前我在某篇文章中說過,當年英國馬戛爾尼訪清時候問及清兵為啥還在用火繩槍而不用燧發(fā)槍,陪同的王將軍表示燧發(fā)槍的發(fā)火率不如火繩,所以不用。
那么火繩槍在點燃效率上確實比燧發(fā)要好那么一些,但燧發(fā)槍在惡劣環(huán)境下,比如潮濕天氣,大風天氣下的點火率就要比火繩優(yōu)秀了,畢竟它是靠燧石擊打火砧產生的火花來點燃藥引,而不是靠悶燒的火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要好一些。但如果是大雨天,燧發(fā)照樣沒轍。
比如說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事件中,暴雨導致英軍的燧發(fā)槍無法使用而被憤怒的三元里鄉(xiāng)勇包圍。
那么問題來了,打仗總不能是掐著天氣打,所以燧發(fā)槍當時有沒有防水手段呢?
答案是有,不過效果并不能算很好,而且吃瓜大頭兵的手段和貴族的手段也不一樣。
我們先簡單理解下燧發(fā)槍的原理
它的擊發(fā)就靠擊錘簧帶動擊錘,錘頭的燧石打在火砧上產生火星,火星點燃藥池內的藥引,藥引燃燒之后從一個傳火孔傳入膛內點燃發(fā)射藥。
那么遇到下雨天,最麻煩的事兒就是藥池內的藥引被雨水打濕。而我們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火砧下部平時是充當藥池蓋的,但這蓋子擋雨能力有限,所以還是得做一些防護措施才能避免藥池被浸濕。
那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一層防水的玩意把整個擊發(fā)組件給套上,等需要開火的時候再打開射擊。比如下圖這樣的
這是一種歐美近代打仗或者打獵時常見的裝備,就一層牛皮套在擊發(fā)組件上,由于套上之后長得很像牛的膝關節(jié),所以他們也將這種皮革稱之為"Cow's Knee"(靠死你)
當然,光是這樣還是很難避免水從槍管和槍身的縫隙中淌到藥池位置,所以還需要用防水材料,比如蜂蠟在藥池以及接縫的地方涂抹一番。
(蜂蠟涂在藥池周邊,防止水滲到藥池內)
縫隙處理↑
然后問題來了,套這層牛皮太麻煩了,開火的時候還得先取下來,而且打完之后不還得濕么?到時候藥池又得重新擦干,然后再上藥。其實解決方案也是有的,比如在整個發(fā)射組件外邊套一個盒子。
這么一來,即便不用取下來都可以擊發(fā),上藥引和扣下?lián)翦N的時候還能打開蓋子操作,超級方便。
這個是沒錯啊,不過這玩意看起來很累贅啊,拆卸都不方便,下雨天干仗畢竟是少數(shù),而且真正的貴族大爺怎么可能帶這么一坨看起來很蠢的玩意呢?
那么貴族們的解決方案是啥?細節(jié)處理!
上圖這把叫曼頓雙管防水燧發(fā)槍,英國佬的發(fā)明,畢竟那地方整天下雨,貴族大爺們萬一碰上個雨天又想打獵啥的,這種防水槍就派上用場了。
可能有人會問,這看起來不就是一把雙管+雙發(fā)射機組的燧發(fā)槍么?看不出啥防水細節(jié)啊,實際上原理也很簡單。
這槍上方有兩個排水孔,當雨水往擊發(fā)部件這位置順下來的時候就會通過排水孔從下方排出。兩側的藥池則是懸挑出來的,在排水孔正下方,因此槍身上雨水無論從哪個方向都不會往藥池這個地方滲。
另外它火砧下方的藥池帽也極盡可能的和藥池配合,表面也盡可能設計出向外的排水坡度,如果再在藥池周邊抹上一點蜂蠟,那么下雨天開火就基本沒啥問題了。
當然,前提別是那種狂風暴雨。所以說,防水燧發(fā)槍依舊是沒徹底解決防水問題。
但話再說回來,這槍出產的時候已經是1815年,同時期,防水燧發(fā)槍的設計師約瑟夫·曼頓自己搗鼓了一種早期火帽,這么一來,防水就再也不是問題了...
(曼頓的雙管火帽槍↑)
恩,既然解決不了燧發(fā)的防水問題,那就解決燧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