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回 資治通鑒:如何巧妙回答別人的問題,才不招致對方反感?
《資治通鑒》第一卷 周紀(jì)一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jì),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
武侯曰:“善?!?/p>
【譯文】
魏武侯在西河泛舟順流而下,船行到河中心對吳起說:“好美?。「呱酱蠛尤绱穗U要,這是魏國的珍寶??!”
吳起回答說:“國寶在于國君施行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當(dāng)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jì)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面,羊腸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qū)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黃河經(jīng)過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p>
魏武侯聽罷說道:“對?!?/p>
【材料解析】
上述材料簡單介紹了,魏武侯和吳起一起乘船在河里溜達(dá),魏武侯突然對吳起發(fā)出感嘆——魏國山河壯麗險峻。吳起并沒有隨聲附和,而是講出在德不在險的大道理。魏武侯并沒有反駁,而是直接稱贊吳起說得對。
這段簡單的私人對話,司馬光為什么要將其載入史冊呢?又有何意義?經(jīng)過三天反復(fù)琢磨,終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它看似平淡無奇,實(shí)際上司馬光在教我們?nèi)绾温牰捴性?,同時也要避免成為類似吳起這種超低情商的人。
什么是話中話,為什么說吳起的情商非常低呢?
上文魏武候跟吳起說:“好美??!高山大河如此險要,這是魏國的珍寶啊!”
第一級別的人,聽完后,不知道對方表達(dá)什么意思。
就好比初中課本有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讓一個小學(xué)畢業(yè)的人來讀,他基本都能讀完,畢竟每一個字都認(rèn)識。但是讀完后,他未必能夠清楚表達(dá)其中的意思。同樣的,相信很多成年人看完魏武侯和吳起這段對話,也只是當(dāng)故事看完,并不清楚對方到底想表達(dá)什么意思。
第二級別的人,能聽懂話中的表層意思,但是言外之意是什么卻不知道。
同樣還是魏武侯那句話:“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大部分人都明白,這是在夸贊魏國河山之美,作為魏國大王,他感到自豪。大多數(shù)人在與人交流過程中,能達(dá)到這個程度,也就是話中的表層意思。
第三級別的人,能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以及對方說這話的目的
聽懂人話的分水嶺在這里開始分化。不光表層意思能聽懂,同樣能夠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聯(lián)系說話者所表達(dá)的意圖。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可以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推出人是關(guān)鍵因素,因此要聚人。又比如上文提到,魏武侯與吳起的對話,在那種情況下,魏王顯然不僅僅是在跟吳起夸贊山河之美,而是在暗示吳起,魏國有如此大好河山,到底是你吳起的功勞還是我魏王的功勞。然而吳起智商高,情商低,不僅沒有恭維魏王反而開始教育對方,說什么江山永固在德不在險。
第四級別的人,不僅能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還能把控對方的心術(shù)和價值觀
魏武侯是三家分晉后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yè)再一次推向高峰。未成年時,魏文候就安排田子方等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師,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國、平天下。在父親的精心教導(dǎo)與栽培下,他逐漸成長為一名知書達(dá)禮、頗有才干的政壇新人。
這種德才兼?zhèn)涞木?,在與臣子交流時,難道只是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領(lǐng)?顯然不是。因?yàn)槲桓邫?quán)重的人,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天下生靈,他之所以表面上跟吳起夸贊魏國山河秀麗,實(shí)際上向?qū)Ψ絺鞑プ约旱膬r值觀————人是靠不住的,國家最大的屏障是自然險要。魏國后期君王也正是因?yàn)檫@個價值觀,導(dǎo)致很多人才流失,最后國家由盛及衰。
為什么說吳起在和魏王聊天時,表現(xiàn)出超低的情商呢?
在對話中,魏王表層含義只是表達(dá)一下對險峻山河的喜愛之情。就好比我們跟張三一起參觀我們的子公司,看見員工都在認(rèn)真做事,隨口夸贊一下。正常人會跟著隨口附和一下,聰明的人會拍馬屁這些都是領(lǐng)導(dǎo)的功勞。然而吳起不僅沒有隨聲附和,而是反手說出自己的大道理,說什么在德不在險,最后來一句威脅的話。
本以為滿懷期待,讓對方給出自己滿意的回答。結(jié)果對方不僅沒有接過自己的話,反而借題發(fā)揮來教育自己,這種情況,給誰聽了都不舒服。
吳起回答的有錯嗎?沒有錯,因?yàn)閼?zhàn)國是一個尊崇武力的時代,大家都在追求更多的兵力、更鋒利的武器,搶奪更多險峻的軍事重地。吳起的眼光能夠穿過“唯武力論”,直接落在政治之上,提出“在德不在險”的觀點(diǎn),這是非常厲害的。不過我認(rèn)為,吳起口中的“仁德”,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手段,而不是道德標(biāo)準(zhǔn)。吳起帶兵打仗出身,在戰(zhàn)場上廝殺,不是一個天真的人。他的觀點(diǎn)來自對經(jīng)歷的總結(jié),而不是書生論調(diào)。吳起的政治思想,是一種兵家思想的升華,有點(diǎ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意思。他從側(cè)面教導(dǎo)魏王,人才很重要,如何靈活運(yùn)用政治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更重要。后來,吳起在楚國主導(dǎo)政治改革,讓楚國成為天下強(qiáng)國,充分說明了吳起的政治水平。
【啟發(fā)】
1、與人交流時,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盡量多說好聽的話,這樣雖然不討人喜歡,但是也不會讓對方記恨。如果對方跟你說話,你動不動懟對方啞口無言,表面上自己贏了,實(shí)際上以后沒有人跟你交換信息。
2、無論面對誰,都不要教育對方,雖然為對方好,但是人只有被影響,不會被教育。靠語言勸說的意義不大,反而招致對方反感。因?yàn)閷Ψ經(jīng)]有咨詢你,沒有被事情教訓(xùn),再好的建議對方也只會當(dāng)耳邊風(fēng)。
3、與人交流要看客下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不要口無遮攔,一視同仁,這樣只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4、聽他人說話時,要多聽言外之意,不要僅圖表面,聽不懂時暫且不要急于回復(fù)對方,否則只會弄巧成拙,讓自己出洋相。有時候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思。
閱讀更多文章,請關(guān)注首發(fā)公眾號:【鑒史悟道】,免費(fèi)獲取10萬冊電子書 。
和20萬歷史愛好者共同研讀《資治通鑒》,學(xué)點(diǎn)通鑒智慧,少走十年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