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九)越障理念與越障三階段 宋玉榮 王越隴編譯
起跳的第二部分
這個部分開始于后腿落地前腿舉起。在第一部分中,頸部和鼻子已經(jīng)抬起,并在該部分末尾已開始將鼻子向前伸出。在第二部分中,馬弓起身體將頸部和鼻子向里拉。當后腿開始伸直時向上推起,前額抬至正確的角度,后腿完全伸直時,頸部和鼻子再次向前向上伸出。馬開始弓起身體。
馬將頭和頸部向前向上移動,接著向后移,然后再次向前移動。在此過程中,騎手絕對不應干擾馬。趕到馬的前面的騎手,將根本無法對馬施加影響。他與韁繩沒有保持接觸。騎手的雙手已向前伸直,馬嘴里感到猛地一擲。
騎手的雙手應首先向后移并保持較輕的接觸,然后立即向前移以便與馬嘴保持持續(xù)的接觸。
馬的后腿關(guān)節(jié)的功能很象一根彈簧,壓縮后再放開。馬的力氣、臀部、大腿和背部的肌肉都參與協(xié)助這根“彈簧”。馬推起時所用的力量決定了馬能跳躍多高和多遠。
?
起跳的角度
起跳過程中重心的移動曲線由A:速度,B:肌肉力量,C:角度共同決定。角度等于騎手與馬的重心軌跡。馬必須調(diào)整角度以適應每個障礙物,而騎手則須確保正確的速度以給予馬每一份成功的機會。
50度的起跳角度可以獲得最長的跳躍距離。如果增加起跳的力量,跳躍的高度和長度會相應地增加。增大或減小角度會使跳躍的距離縮短;縮小角度同時加大起跳力量會使馬跳得更高,但不會更遠。
當騎手轉(zhuǎn)移他的重量(約占人與馬總重量的15-20%)時,他會給馬的越障帶來困難。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應該考慮到。尤其是當超越更高或難度更大的障礙物的時候。
?
在障礙物上方的懸空瞬間
馬承載騎手時應象無騎手時一樣地做越障動作,即:背部弓起,頸部伸長,下壓,鼻子前伸。幾乎所有高級別的馬做越障動作時都保持靈活的背部。使用背部下凹而越過較大的障礙物的馬如果能更好地利用它的背部的話,騎行起來定會更加安全和愉快。當馬在障礙物上方的時候,若他的外觀看起來和無騎手時不同,那么這是騎手的過錯,是早期訓練的過錯。嚴格要求自己的騎手不會滿足于僅僅越過障礙物而已。
騎手應腳跟始終向下壓,越過障礙時膝部和小腿保持原來的位置不變。如果腳跟向上移,膝部會跟著向上,平衡很容易被擾亂。當小腿向后移動時騎手會失去與馬的聯(lián)系,整個人會懸在馬體上方,唯一保持接觸的是韁繩。這樣不但令騎手感到不快,對馬也是如此。
背部弓起,頭位置降低,這表示騎手肯定是被落在后面了。經(jīng)常是雙腿向前移而臀部向后。為了不落在后面,騎手抓住馬鬃,但在這種姿勢下他無法給予馬頭部以自由,因而在越障和落地過程中干擾了馬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