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問題:AI能取代人類伴侶嗎?

人天生擁有需求,而人的價值取決于被需求。拉康將愛翻譯為人的需求,黑格爾翻譯為人的相互滿足,利維翻譯為人的被需求(客觀所需求的人)。
需求永遠不可能全部滿足,因此拉康觀點下的兩派學者,一者認為AI機器人完全能夠滿足被異化了的人的需求,一者認為AI機器人自身沒有需求,因此也不能滿足人類(默認了機器人服務人類滿足了機器人原本的需求,所以說機器人沒有“那東西”)。
人的相互滿足,對于人而言是片面的滿足(全部滿足那還要社會干嘛),因此人在相互滿足中產(chǎn)生的愛本身是依賴主體性的,只有主體性才能提供這種片面性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如果是這樣,并不能夠充分地解釋對愛的關系的需求的普遍性,因為愛不是必要的需求。但是這種說法是最符合直覺的,因為人傾向于承認自身的主體性,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人在追求相互滿足的愛是為了追求人的主體性證明,即愛使人變得更自由,在愛的過程中人得到辯證的發(fā)展就是這個意思。
人有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這是客觀的自然對人的挾持,換句話說,如果把人分解為純粹科學的存在,那么人的一切在科學之內(nèi)都可以實現(xiàn),無論是需求或被需求。(這個說法在相信科學的人眼中是符合直覺的。)
最后提出我的觀點。
愛不是自由的證明,不是被客觀需求,不是主動尋求的幻想。愛是自由的化身,客觀下的愛被表現(xiàn)為人的主體性的證明,但其形式是幻想,因為人的主體性本身相對于客觀也是幻想(緣起性空)。愛在社會層面表現(xiàn)為一種關系,它意味著兩個人在愛的關系下,擁有相互確定的自由性,即我確定你對我的行為是自愿的。這也是為什么牛頭人不可接受。愛是來源于人本身的自由,如果愛有本質(zhì),那么就是自由的關系。
那么人與AI能否產(chǎn)生愛呢?可以,直到AI擁有自由的那一刻,它擁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需求的能力。否則,它就只是工具,我們一般稱呼喜歡上工具的人為戀物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