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賦予了任正非的人生底色!再讀《我的父親母親》,感人至深

任正非的母親是程遠昭,父親是任摩遜,兩人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
“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公司、對得起員工,我就是對不起我的父母?!?/strong>
對于父母,任正非是心懷愧疚的,特別是母親的去世,讓任正非悔恨了一輩子。
在華為創(chuàng)業(yè)階段,事務繁多,任正非身不由己,壓力很大,他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和心血都投入到了事業(yè)上。任正非一直想抽個時間,好好陪陪父母,在上個世紀末的最后一天,任正非買了回家的機票,去看望媽媽,他跟母親約好,這次過年的時候不工作,哪里都不去了,一家人好好團聚。
春節(jié)前,任正非還在國外出差,有一天他本來想給媽媽打個電話,但想到當?shù)貤l件差,母親在電話里又要嘮叨,關心他的身體,再加上很快就回家過年了,這個電話就沒有打。結果沒想到母親當天去買菜,路上被汽車撞成重傷,經(jīng)搶救無效去世。“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兩分鐘出門,也許就躲過了這場災難。這種悔恨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strong>
程遠昭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是自學成才,在鄉(xiāng)村學校擔任一名普通老師,她一邊要照顧孩子,“放下粉筆就要和煤球、買菜、做飯、洗衣……”,一邊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想一想就可以體會到其中的艱辛。
在任正非小的時候,家里經(jīng)常入不敷出,全家人都要為吃飯穿衣和學費發(fā)愁:
“我經(jīng)??吹綃寢屧碌拙偷教幭蛉私?-5元錢度饑荒,而且常常走了幾家都未必借到?!?/p>
任正非直到高中畢業(yè)都沒有穿過襯衣,天天都是饑腸轆轆,“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任正非說,“我們家當時是每餐實行嚴格分飯制,控制所有人的欲望的配給制,保證人人都能活下來。不是這樣,總會有一個、兩個弟妹活不到今天。”
正是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任正非體會到了什么叫“活下去”,什么叫無私。“我的不自私也是從父母身上看到的,華為今天這么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點關系?!?/strong>

物質的艱苦和心靈的磨難促使任正非的思想走向成熟。
“我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貧困、饑餓、父母逼著學中度過來的。沒有他們在困難中看見光明、指導,并逼迫我們努力,就不會有我的今天?!?/p>
任正非后來創(chuàng)辦華為公司,他財散人聚、分錢分權的無私精神,以及對人的寬容,可以說都是受到父母、家庭的影響。
我之所以說是母親賦予了任正非的人生底色,是因為任正非從小到大就看到母親整天在操勞:
“媽媽那么卑微,不僅要同別的人一樣工作,而且還要負擔七個孩子的培養(yǎng)、生活。煮飯、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這么大,自己卻從不多吃一口?!?/p>
我們都說母愛最偉大,這種偉大的內涵就是無私奉獻,母親為了子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始終如一的。
從母親身上,任正非感受到了無私的精神,體會到了什么叫艱苦奮斗,懂得了什么是寬容待人,這些品質都成為了他人生的底色。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于母親。
事實就是如此,一個偉大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深遠的,她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子女奠定了一種人生最底層的東西,這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從某種意義上講,任正非奮斗不息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以及樂觀主義,等等,都是母親遺傳給他的。

母親一直掛念著孩子,任正非是43歲創(chuàng)業(yè),人到中年,可在母親眼里仍然是個孩子。在去世之前,她曾告訴女兒,自己存了幾萬塊錢,“以后留著救哥哥”。
可憐天下父母心。
“回顧我自己已走過的歷史,捫心自問,我一生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無愧于事業(yè)與員工、無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對不起父母,沒條件時沒有照顧他們,有條件時也沒有照顧他們?!?/strong>
據(jù)說任正非在寫《我的父親母親》這篇懷念文章的時候,一邊寫一邊淚如雨下,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任正非這篇追憶父母的文章我讀過多次,每次讀都會潸然淚下。子欲孝而親不待,是人生莫大的遺憾和痛苦。百事孝為先,希望整天忙忙碌碌的我們,能夠抽出時間,多回家看看,好好陪陪日漸老去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