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裝史考研筆記總結:(中世紀)羅馬式時代服飾—《西洋服裝史》第二版李當岐

羅馬式時代(11-12世紀)(第一個國際性大都市)
背景
為了滿足封建主對財富和土地的欲望,在宗教的掩飾下進行了大規(guī)模軍事殖民戰(zhàn)爭,即十字軍東征。這場殖民戰(zhàn)爭一方面嚴重破壞了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生產(chǎn)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將東方的珍寶和華美的服飾帶回了歐洲,東方服飾那華美的魅力征服和影響了西歐人,模仿東方封建主的豪奢生活成了西歐封建主階級的風尚。歐洲服飾文化打破了中世紀宗教禁欲思想控制的枷鎖,進入下一個絢麗多彩的哥特式時期。其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意義在于教會的傳播和擴散更為廣闊,而文化意義在于它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西歐新興的封建國家,在掠奪了拜占庭帝國的財富和土地之時,也將豐富多彩的拜占庭紡織和服裝業(yè)引入了西歐,逐漸接受并融合了華貴絢麗的拜占庭服飾文化,客觀上為歐洲多彩的哥持式服飾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服飾特征
新興的日耳曼人在不斷擴張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吸收羅馬文化、拜占庭文化,并結合了基督教“君權神授”的宗教精神,其服裝文化是南方型的羅馬文化與北方型的日耳曼文化和由十字軍帶回的東方拜占庭文化的融合。在形式上,一方面繼承了古羅馬和拜占庭的寬衣、斗篷、風帽和面紗,宗教服、儀禮服原封不動地承襲了拜占庭樣式;另一方面,保留了日耳曼那系腰帶的丘尼克和長褲等緊身的窄衣樣式。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褲子外幾乎無明顯的性別差。(總的來說就是日耳曼人在長期接觸羅馬文化及拜占庭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吸收其營養(yǎng),再加上基督教的普及所產(chǎn)生的宗教精神的影響,而形成的南北方、東西方文化的混合物。)基本品種有內(nèi)衣一鮮茲、外衣一布里奧,斗蓬一曼特爾。男子穿褲子布賴斯寬松內(nèi)褲,女子穿無袖背心科爾薩基。
男服
1°鮮茲、布里奧
2°布賴斯寬松內(nèi)褲,原是窄身褲子,這時期變得寬松,并穿在長長的貫頭
的束腰外衣里面,成為一種內(nèi)褲,褲腿較寬松,無襠,兩條腿分別套上,在上口用類似吊襪帶的繩子系在腰里。到14世紀中葉因原來的長統(tǒng)襪“肖斯”越來越長,最后變成緊身長褲,布萊隨之發(fā)展成短褲。
3°曼特爾小披風,是一種無神的卷纏狀或披肩狀的披風,是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形狀有圓形和長方形,在胸前和肩部固定,也有套頭式的。用織錦和綢緞等制成,面子和里子采用對比色,邊緣飾以金、銀絲線。這種披風的長度從膝蓋演變到腳踝成為身份等級的標志之一。
女服
1°鮮茲和布里奧都是長長的筒形丘尼克式衣服。
2°鮮茲束腰內(nèi)衣,一種內(nèi)外兼用的貼身衣服,一般用白色細亞麻布制成,長及腳踝,有窄長的袖子、緊袖口,袖口有精美的刺繡和緞帶,領口也有幾排凸條紋和金銀線繡,與袖口呼應,整體較輕柔貼體。
3°布里奧束腰外衣,是從達爾瑪提卡演變來的這個時代特有的外衣,較鮮茲短,一般用輕薄的毛織物或絲綢。其著裝特征是一條長長的腰帶,外形是平肩、V字領、略收腰,類似旗袍的形狀,再加上直袖,袖口處拼一個大的斜三角袖口。12世紀后期,束腰外衣更加優(yōu)美,收腰身。其袖子變化很多,成為這個時期服裝上最具特色和精彩的部分。寬大的蝙蝠袖式造型,寬大的裙擺,收緊的腰身,開始顯露女性的身材,比前面所有時期都體現(xiàn)出女性的優(yōu)美。


4°緊身背心科爾薩基,穿在布里奧束腰外衣外面的御寒胴衣,也是裝飾性的胸衣。緊身無袖,和布里奧束腰外衣同樣是領口、下擺滾邊裝飾,胸前飾花,背后開口,穿時用繩或細帶凸現(xiàn)人體的曲線美。
文章內(nèi)容為個人考研時期的筆記總結,僅供參考,如有需糾正補充的可在評論區(qū)留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