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事業(yè)單位考點預測⑥: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民法的概念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橐龇ā⒗^承法、民法通則、收養(yǎng)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民法的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平等原則是民法中首要的原則,是民法作為私法基本法的關鍵,是其他基本原則的基礎和前提,當事人地位不平等,則其他原則根本無從談起。
二、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即私法自治原則或意思自治原則,是核心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意思自治原則是民法的基石,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三、公平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在合同關系中直接體現(xiàn)為等價交換原則。
公平原則在侵權法中體現(xiàn)為公平責任。
四、誠信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誠實信用原則為最高法律原則,因此稱為“帝王條款”。
一方面,它要求民事主體在履行自己的義務時誠實可信,主要在合同法領域適用;
另一方面,它要求民事主體具有毋害他人的心理意識,通稱為善意,主要在物權法領域適用。
五、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常見例子:
雙方離婚后約定禁止另一方當事人剩余;
約定斷絕親子關系;
夫妻在離婚時約定禁止任何一方在離婚后再婚;
立遺囑將個人財產給“情人”;
六、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原則(綠色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