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讀懂孟浩然,首先要讀懂他的孤獨
盛唐詩壇? /? 布衣詩人孟浩然(三)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01
千余年來,孟浩然在世人眼中就是一個不問世事的隱逸閑人。
可仔細耙疏孟浩然的生平,便會發(fā)現(xiàn)隱逸的身份怎么看都極有水分。是,三十歲前的孟浩然是一直在鄉(xiāng)下老宅避居苦讀,可他并未因此而斷了交際。相反的,在他讀書期間,不僅與張氏子弟等一干好友往來頻繁,甚至還屢到川蜀、江西等地游學(xué)。
中年落第之后,這老先生更是任性外出游歷,一入?yún)堑?年,與當(dāng)?shù)貦?quán)貴、文士廣泛交游,哪里有半分隱居的意思。而他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不是在病榻上度過,就是以無聊的幕僚生活打發(fā)時間。
那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世人對其誤會至深?
我想,應(yīng)該是他詩歌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份獨一無二的靜謐和幽獨罷。
02
孟浩然最膾炙人口的兩首詩歌是《春曉》和《宿建德江》,都是短小精悍的五言絕句。
這兩首小詩,孟浩然根本就沒下功夫雕琢,喃喃自語一般的平易語言里,卻藏著他最深的孤獨,以及最真實的自我。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意漸深,一夜好眠,被婉轉(zhuǎn)啁啾的鳥鳴聲叫醒,不知道天光有沒有放曉。昨夜風(fēng)勁雨疾,也不知道滿架薔薇花落了多少。
此詩被后世詩評家瘋狂點贊,通篇都是“妙悟”“清新”“婉約”之類的評語。私以為《唐詩鏡》的點評最為獨到精妙:“喁喁懨懨,絕得閨中體氣,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細細讀來,二十個字的簡妙里,確實掩藏著細膩婉轉(zhuǎn)的六朝余韻。
這是孟浩然在拂曉蒙寐之際的呢喃自語,卻被他寫出了清新悠遠的獨臻妙境。
整首詩里唯一的主角就是清晨早起的鳥兒,它們早早地在雨后的清晨里醒來,啼聲在空幽的春曉里婉轉(zhuǎn)應(yīng)和,悅耳動聽。它們也是春的信使,把我們引向了生機勃勃的鬧意春景。下了一夜的雨,靜夜中的沙沙聲響讓人仿若置身于如煙似霧的凄迷意境,也不禁讓人遐想微雨后的眾卉新姿。想必有芬芳零落一地,也想必有新卉綻放于枝頭。
孟浩然這一生既滿懷濟世壯志,又追慕隱士高逸。這種動蕩和寧靜并存的矛盾性格,也微妙地通過文字傳遞了出來。他的隱逸秘境里永遠都有一股不寧靜、不甘心的活力。
03
我們再來看看他最著名也最雋永的一首小詩《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經(jīng)》有句:“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暮黃昏,仿似就是歸家的信號,總是會催生游子更多的惆悵和思鄉(xiāng)之情。
他的行舟停泊在煙霧迷蒙的富春江畔,如畫的風(fēng)景并沒有消減他心中的惆悵,夕陽西沉,反而讓他更想家。于是他在難以排解的寂寞中,到自然中尋求溫暖。極目之處,礦野無邊無際,低矮的樹木便覺得尤為可親;江水清澈見底,晃晃悠悠地將一輪圓月送到你的身旁。
這是獨屬于孟浩然的盛世里的孤獨,所以他把矮樹和圓月都扯了進來,用以排解這份孤獨。
04
唐宋兩代里把孤獨寫得極好的詩人很多,但能把孤獨寫得如此圓融生動的,在他之前也只有一個天才王勃。王勃的山扉往往有“澗戶風(fēng)前竹,山窗月下琴”。孟浩然的孤獨顯然和他一樣,都生機勃勃而又興味悠長。
或許是富裕安寧的盛世背景,才讓他的這份孤獨有了別樣的意味。仔細品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孟浩然的詩作有清寂,但沒有柳宗元那種“千山鳥飛絕”的孤絕;他的詩作有清幽,但沒有韓愈那種“山石犖確行徑微”的奇峭;他的詩作有清雅,但沒有王維那種“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的清瘦;他的詩作中有清逸,卻沒有柳永那種“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的市井氣。
開元盛世里的孟浩然是孤獨的,也是失意的,但他平和、從容、恬淡,用一筆素淡寫出了盛唐詩壇的別樣春秋。
05
孟浩然有個鄉(xiāng)友丁鳳,兩人家境相似,又同為莘莘學(xué)子,所以特別有共同話題,也常常結(jié)伴同游散心。
孟浩然在家鄉(xiāng)苦讀期間,非常喜歡到禪寺和山院度假靜心。有一段時間他住在業(yè)師山房,好友丁鳳知道后便相約拜訪,結(jié)果到了約定的日子,丁大卻遲遲不至。就是這么個尋常日子里極不起眼的小漣漪,卻也被他寫成了詩。
《宿業(yè)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夕陽漸漸從西嶺消隱,轉(zhuǎn)瞬之間群峰成墨色。如剪影一般的松樹無端讓人生出了些許涼意,萬籟俱寂,唯有泉聲叮咚。山道上漸漸看不到樵人的身影,暮靄中鳥雀們紛紛歸巢,幾乎聽不到聲響。
這是何等清寂又何等幽遠的境地。
他就這樣用明暗的交接,動靜的相替,來揭示時間的流逝,將黃昏的寂寞形象地傳遞到我們眼前。
對于好友的來訪,他隱隱有些期待,所以攜琴親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丁大久久不至??墒窃娙瞬]有因此而焦躁,也沒有因此而不耐。他抱琴獨立于長滿女蘿的小徑,在暮靄里靜靜地享受著這份不期而至的孤獨。
這一刻,孟浩然將自己完全消融在了這份靜謐里,并在這份亙古的靜謐里悟得了一份超妙自得之趣。
06
所以清人翁方鋼才會說“讀孟公詩,且毋論懷抱,毋論格調(diào),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舉唐初以來諸人筆虛筆實,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
善于寫孤獨的孟浩然,他最好的作品都創(chuàng)作于他“想一個人靜靜”的時候,《春曉》是,《宿建德江》是,包括這一首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宿業(yè)師山房期丁大不至》也是。
所以,要想讀懂孟浩然,首先要讀懂他詩歌中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