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 Dash 譜面賞析】Maxi Lv.10

譜面預覽見上
譜面信息:
曲目: Maxi
曲師: Nizikawa
收錄曲包: 放棄治療 Vol.7
譜師:Amami.A.Myamsar
BPM: 180

前言:
????以下的賞析是由常規(guī)寫譜思路出發(fā)撰寫的,僅代表我個人的、主觀的意見,并不代表最終譜面所呈現(xiàn)的效果和譜師的真實意見,且本人難以保證下述觀點完全客觀且正確。這段賞析僅供譜面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交流分享。若您認為分析有遺漏或謬誤,歡迎討論!
?
正文:
????這首歌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歌曲中各個要素十分豐富,節(jié)奏感很強,人聲采樣貫穿了整首歌。因此,如何選取各個段落的重點,對各個要素進行取舍并營造層次感和節(jié)奏感決定了這首歌的譜面質量如何。而這個譜面很好地完成了上述的任務,并且其巧妙地利用排列以引導玩家,使得譜面整體的觀感和手感再上一層樓。
?
一、0-15combo(下簡稱cb)
????譜面的intro部分。此處譜面并沒有以雙押或擺錘等非常強的配色表現(xiàn)重音,而是用大型相對自然地引入。同時這樣設計可以自然地與15cb的長條銜接。

二、16-48cb
????此處的譜面看似非常簡單,卻蘊含了非常精妙的設計,很好的融合了旋律和鼓點。先分析歌曲:此段落是歌曲的一個build-up段,旋律簡單明了而鼓點規(guī)律密集,總體來看是一個小過渡段。從整體譜面來看這一段落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表現(xiàn)build-up,或者說表現(xiàn)規(guī)律上升的鼓點。如圖所示,這個段落前半部分(以突襲為界,以下討論的都是前半部分)的設計非常規(guī)整,以高度強化玩家“規(guī)律感”的手法表現(xiàn)鼓點。
????1、這一段相似節(jié)奏型的note排列(見圖2.1)在短時間內重復了三次。這是表現(xiàn)build-up的常用手法。相比于相隔了幾個小節(jié)的譜面的重復,玩家非常容易感知到這種短時間內的多次重復。而這種節(jié)奏型的重復是音樂在build-up段中鋪墊情緒、構建上升感的主要手法。正因如此,在譜面中表現(xiàn)這類重復能很好地體現(xiàn)音樂的上升感。

????2、此處所有的16分note都放在了上軌,利于玩家讀譜的同時也構建了排列的層次和規(guī)律感。譜師在這里不以note類型區(qū)分層次,而是將不同節(jié)奏型的note區(qū)分排列。這樣操作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手感上玩家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不同軌道的手法是不一樣的,這種軌道之間手法的差異就帶來了手感上的層次;在觀感上由于這里主要使用的note只有中型一種,玩家也會更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在note的排列上。而上下軌區(qū)分的排列也起到了與配色類似的區(qū)分層次的作用。
????但是,以上所提到到并沒有完全解釋清楚這一段落的寫法。聽音樂可以發(fā)現(xiàn)此處重點需要表現(xiàn)的要素并不只有鼓點,而是鼓點和旋律兩者。此段是不是缺失了對旋律的表現(xiàn)?此外,仔細聽這一段的鼓點,會發(fā)現(xiàn)其節(jié)奏型并非與note的排列一致。難道這里多余的中型是插音嗎?非也。此處設計的第二個精妙之處就在于此:用插音和排列表現(xiàn)旋律。
????1、從插音的角度,可以發(fā)現(xiàn)所謂的虛空插音實際上正是旋律的音(見圖2.2)。這里譜師并沒有嚴格區(qū)分旋律和鼓點的排列,而是將旋律以插音的形式融入到了鼓點的排列之中。這里的旋律節(jié)奏型簡單而鼓點規(guī)律密集,在音的密集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再加以此處旋律與鼓點并無沖突,因此以鼓點為主確定節(jié)奏型,輔以旋律的音在鼓點節(jié)奏上的插音成為可能。反過來看,這樣的插音反而豐富了鼓點的節(jié)奏,在段落內營造了遞進感,是一石二鳥乃至一石多鳥的設計。

圖2.2 旋律的節(jié)奏型,圖中紅線標注了旋律的節(jié)奏
????2、從排列的角度,譜面中每一次切軌都采上了旋律的音,強化了旋律在手感上的強度。
如果說多樣的note類型組成了譜面的配色,那么排列就組成了手感的配色,而排列中最為重要的寫法是切軌。首先解釋“切軌”是什么意思:切軌即切換軌道,是在一段較為連續(xù)的note中變化note所處的軌道,而切軌的位置對應的note我稱為切軌note(見圖2.4)。切軌在譜面的應用中最典型的例子是“c.s.q.n.”大觸難度譜面464cb開始的音符段,譜面大量運用了16分的連續(xù)異軌音符表現(xiàn)鋼琴音中較強的琶音(見圖2.3)。16分的換軌間隔對玩家的跳躍時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把琶音的力度和音長表現(xiàn)了出來。同一譜面472-554cb的段落(見圖2.4),譜面的切軌頻率逐漸提升,以切軌表現(xiàn)漸強的旋律。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譜面的切軌往往與音樂的強度相聯(lián)系。切軌的音對應強音,而切軌的頻率對應著音樂整體情緒的強度。


????這種聯(lián)系是怎么產(chǎn)生的?類比音游arcaea中的天軌和地軌,這種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手指的位移上。將天軌比作喵斯的上軌,地軌比作下軌,天軌與地軌的切換要求玩家的手指從天判定線和地判定線之間做更大的位移(相比于在同一判定線上的位移),而這種位移無疑提高了譜面的難度,對玩家的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一段連續(xù)交互中頻繁切軌,就構成了大家熟知的天地交互配置。在喵斯中同樣如此。特別是對二指交互的手法,一次切軌在手法上對應一次大位移,能大幅加強切軌note手感上的強度。而頻繁的軌道切換需要玩家根據(jù)節(jié)奏快速的在軌道之間切換。即使不是雙指交互的手法,這種切換給手法帶來的變化也是相當可感的。
????回到本譜面,這一段落的設計點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用切軌強調旋律的音。如圖2.2,幾乎所有切軌的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用排列強化旋律的存在感。而在本段落中切軌的運用還將前面提到的設計全部有機結合了起來。首先,切軌為譜面平衡了上下軌的比重。一拍一次的切軌頻率均勻地切分了節(jié)奏型,使上下軌的note密度相對均衡。切軌的note將16分note和8分note分開不同軌道,構造手感的層次。切軌的位置還以三段相同的鼓點節(jié)奏型構造出了一致的排列,強化了段落的上升感。切軌、插音的設計融為一體,從多個維度設計譜面,精妙地構造了build-up段的上升感,為譜面帶來了優(yōu)秀的手感和觀感。
?
????前半段note的插音和排列是一大妙筆,而中間的突襲則是另一大妙筆。乍看之下,這個突襲擺的有點不合常理:明明是在build-up段落中,背景中鼓點的節(jié)奏也沒有改變,為什么這里不繼續(xù)采鼓點而轉為采人聲這個音呢?我認為采人聲理由如下:
????1、旋律驟變。此處旋律的節(jié)奏型變化,不再是一拍一個音這樣方便處理的節(jié)奏型。如果此時按照之前間隔一拍切軌的排列思路延續(xù)下去,換軌的點將與旋律的音錯開,反而會破壞譜面的流動感和譜面思路的一致性。而只用突襲這一note采音是符合音樂旋律的節(jié)奏的,也保持了“換軌即采旋律”這一譜面思路。
????2、突襲采的音是人聲采樣、鼓點和旋律三種音的重合,是非常重的音。前后空出半拍的空間能夠很強地突出這個音。
????3、突襲是前半和后半部分配置的過渡。一是將這一部分寫空可以給玩家足夠的反應時間,起到有效的過渡作用。二是突襲可以很好地引導玩家的注意力,其原理是突襲note的入場時間較常規(guī)note短得多。突襲和錘子的短入場時間會壓縮玩家的讀譜時間,提高玩家的讀譜難度,起轉移注意力的作用。以這一段譜面為例,(見圖2.5,圖2.6)入場的突襲會緊吊玩家的注意力,將玩家的注意力從先前的中型note瞬間轉移到突襲上。完成突襲的擊打后,后面的中型就已經(jīng)進入了玩家的讀譜區(qū)域內了,此時玩家的注意力絲滑地轉移到了下一小段上。在此過程中,突襲的存在讓玩家始終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會因為note密度的下降而破壞譜面的流動感。


????4.突襲note的運用是對音樂結構的表現(xiàn)。第二點提到突襲采的音是非常強的一個音,也是這一段音樂中非常特殊的一個音。如果你已經(jīng)有一定的寫譜(或聽歌)經(jīng)驗,你一定會注意到大部分音樂中相同的節(jié)奏或旋律不會重復3次以上。在多次重復后,音樂需要做出變化以創(chuàng)造出新鮮的聽感,譜面也應如此。在這一段落,相同鼓點的節(jié)奏型已重復多次,音樂在進行的鼓點中插入一個超強音(即人聲采樣)以沖擊聽感。這一變化在譜面上的體現(xiàn)就是采用突襲配色。突襲note的沖擊力非常強,其快速入場的特點能使譜面的入場方式更豐富,譜面觀感更靈動,常常在一個段落中起收尾或過渡的作用。這些特點和作用與音樂中插入音的是一一對應的,使用突襲采插入音正是譜面對音樂特點和音樂結構的表現(xiàn)。
????上述采“插入音”的突襲運用思路將會在后面的譜面中多次出現(xiàn),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后半部分的譜面即為常規(guī)的build-up段連續(xù)16分寫法,此處不深究。注意后8個16分note的切軌也表現(xiàn)了旋律的變化。
?
三、49-171cb
????我將這一段按照音樂結構分成三段:49-69cb,70-99cb,100-171cb。在音樂上,這三段結構統(tǒng)一,情感層層遞進,如何表現(xiàn)這兩點是譜面的重點。下面將逐段分析譜面。
????1、49-69cb
????首先分析音樂:在經(jīng)歷了一小段build-up后,音樂的情緒下降,旋律退場而鼓點凸顯了出來。譜面的采音則融合了鼓點和人聲兩個音軌。均勻而強烈的鼓點支撐著人聲,而人聲反過來豐富了鼓點的要素,兩者相輔相成。若用區(qū)分配色或排列等寫法強行分開兩個音軌,反而會破壞鼓點人聲兩者間的互補關系。從排列上看,這段延續(xù)了上一段的間隔一拍切軌的寫法,同時note的入場皆為異側入場,以強入場表現(xiàn)了音樂蓄勢待發(fā)的情緒。同時59cb采人聲24分note的插入豐富譜面的同時用切軌突出了大型所采的重鼓點。留意這里69cb的突襲與上文提及的過渡用法相似。

????2、70-99cb
????音樂上人聲的要素相較上一段更為豐富,結構與上一段相似。此處譜面延續(xù)了上一段的寫法。70-99cb的音樂中,鼓點對人聲的支撐作用更為明顯。如圖3.2,在14小節(jié)人聲的密度較低,鼓點則填補了人聲之間的空隙,使音樂的節(jié)奏感更強。譜面采音上融合人聲和鼓點寫法是對這一支撐結構的表現(xiàn),同時融合的音軌保持了8分的連續(xù)性(沒有高于8分的note間隔),保留了譜面的流動感??梢粤粢獾募毠?jié)有開頭的擺錘,音樂驟停后的擺錘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音樂的停滯感,原因是擺錘的力度很強而進場時間短。擺錘的強力度能夠反過來與驟停段的空白對比構造層次,而短入場時間能夠在驟停段引導玩家注意力,在驟停段保留譜面的流動感和連續(xù)感(與上文突襲類似)。

????3、100-171cb
????音樂從蓄勢待發(fā)的狀態(tài)爆發(fā),人聲進一步的豐富使其成為了音樂的主要部分,同時第一段退場的旋律在這一段落也爆發(fā)了出來。譜面上這一段仍舊延續(xù)了前一段落的結構,引入了更強的配色且將表現(xiàn)的重點從鼓點和人聲轉到了人聲和旋律。譜面很好地依托人聲旋律交替登臺“ABAB”的音樂結構,用短hold+突襲/擺錘的強配色采旋律并區(qū)分開中型為主的配色,在配色上構建層次以表現(xiàn)音樂上的層次與結構。同時豐富的人聲要素加以鼓點的插音使得譜面的流動感更為突出,與上一段形成遞進。段落結尾從間隔一拍切軌的排列思路陡變,錘子+16分小型的引入增加了讀譜難度也使譜面的密度陡升。與上一段譜面對比更為強烈的排列與配色進一步構建了層次,同時完成了進入高潮前的build-up。此段可以留意的細節(jié)有:129-132cb的所有note都排在了下軌。這種寫法尤其適合用于表現(xiàn)音樂的驟變,其原理是如此處理能使譜面密度驟降的同時與前后的均衡排列區(qū)分開。一般而言,在音樂正常流動的段落,譜面上下軌的note都會保持對稱均衡,這種最基本的對稱性能夠創(chuàng)造良好的手感,提高譜面易讀性,使譜面更具美感,也是音樂的均衡和流動性在譜面中的映射。正因如此,在均衡的排列中插入一段非均衡的排列是對正常流動的音樂驟變的表現(xiàn),是以譜面的“不和諧”表現(xiàn)音樂的“不和諧”,以譜面排列的層次和變化表現(xiàn)音樂要素的層次和變化。從玩家視角看,排列的變化帶來的是手感的轉變,比起配色的變化更可感。同時排列上的驟變也能自然地引導著玩家變化手法。


四、172-249cb
????最喜歡的一段,可以說是為了這碟醋包了這頓餃子。從音樂上分析,此時音樂來到了全曲第一個高潮部分,旋律和鼓點主導了音樂的流向,如何表現(xiàn)強有力的旋律成為了這段譜面的核心任務。下面以前2小節(jié)為例分析此段。
????1.采音上看譜面忠實地用boss子彈和中型采滿了旋律,并用幽靈表現(xiàn)了旋律中的弱三連音。(旋律中有大量的音低沉而模糊,不容易聽出來,因而這一段譜面看上去像是大面積的插音。實際上這一段的每一個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沒有用插音的寫法)譜面中沒有大量用雙押等強配色表現(xiàn)旋律中較強的音,這樣寫雖然會使譜面整體的力度不高,但能使譜面的連貫性和流動性更佳。旋律是這一段譜面需要表現(xiàn)的重點,這樣處理更能表現(xiàn)旋律的流動感,顯著提高譜面的與音樂的契合度。
????2.排列與配色。從最簡單的排列特征說起,譜面的切軌頻率與上一段相比幾乎翻了一番,而更高的切軌頻率表現(xiàn)了更強勁的旋律,也表現(xiàn)了音樂漸強的情感。此外譜面中切軌note都采了旋律的音,提高了note強度的同時使角色能隨著旋律上下跳動(即為元首曾提到過的“跑酷感”),更能提高譜面與音樂的契合度。有關切軌的原理此處不再贅述。
????這里引出一個問題:這一段落的中型有何用意?這個問題并非空穴來風。本段落采音的重點未曾改變,旋律中并沒有需要特別突出的音色或要素,完全以boss子彈的配色完成這一段落也是可以接受的寫法,而中型的插入似乎有些多余。這個問題簡單的解釋有二:一是中型能區(qū)分開旋律中八分和附點八分的節(jié)奏型,提高譜面的可讀性;二是中型1偏冷的色調與boss子彈的暖色調形成對比,能增加譜面配色上的層次感。這兩種解釋對應的都是較為通用的配色思路,但這是中型非用在這里不可的理由嗎?
????困惑不已時,答案往往在最基礎的東西中。這一段的音樂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可以發(fā)現(xiàn)音樂的旋律能劃分為4部分(如圖4.1),其中B1、B2部分旋律的走向完全一致。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即:要表現(xiàn)音樂中的相同要素,譜面中的要素也應當對應的一致。在音樂對應的 B1,B2部分,譜面的排列與配色是幾乎一致的,譜面以中型和boss子彈為主配色,與排列的走向一同組成了一個微觀的配置,并以之表現(xiàn)B1、B2段一致的旋律走向。
????如此中型用在這的理由就很明顯了:譜面旨在用中型1的配色將這一微配置與其他配置區(qū)分開來,以此提高其與旋律的關聯(lián)。若將這里的中型全部統(tǒng)一為boss子彈,乍看之下和原先的寫法區(qū)別不大,實際上統(tǒng)一配色之后這一配置就會混雜在譜面中無法區(qū)分,讀譜時玩家就難以感知到配置與旋律走向的一致性。中型note與boss子彈的明暗配色的對比將B1、B2部分旋律對應的排列與其他部分的排列區(qū)分開,在配色上創(chuàng)造了與排列對應的層次。而中型note同時也是這一微配置獨特的組成部分,中型note、boss子彈的獨特配色和排列組成的微配置與其他配置獨立出來,能讓玩家游玩B1、B2段譜面時明顯感知到兩段配置的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性與B1、B2部分旋律的關聯(lián)性是一一對應的,而譜面的要素與音樂要素的一一對應正是譜面演奏感的重要來源。

????微配置思路的運用廣泛存在于各個官譜中且能有效提升譜面的層次感和演奏感。其中一個我認為較為典型的譜面是同屬于放棄治療包vol.7的“Plumage”大觸難度譜面。譜面的主歌段開頭小型三連的運用和boss段齒輪的運用都是非常典型的微配置,很好地與音樂的要素對應了起來。這個譜面的寫法同樣非常經(jīng)典,日后有機會的話我會再寫一篇解析。
????此外,本段落譜面值得講的細節(jié)有三:一是195cb的boss子彈,(見圖4.2紅框標注部分)此處接在大型后的boss子彈沒有和大型錯開軌道,這似乎與前面的排列思路有沖突。實際上大型是音樂進入新段落的標志,此處排列上的小變化對應了音樂段落變化,能有效提升譜面演奏感。如果此處boss子彈與大型錯開軌道,大型前后的段落就容易“黏在一起”區(qū)分不開,玩家順著打下來會感覺不到隨著段落的變化而轉變的手感;二是203-211cb(見圖4.2藍框標注部分)。這里排列思路的變化與第一點一樣對應了音樂段落的變化和旋律的變化,同時譜面還使用了平入的小型這一新鮮的配色表現(xiàn)音樂情緒的下降。小型note平入的弱入場和突襲note異軌的強入場一強一弱形成對比凸顯層次。段落最后的突襲運用思路和前面解析的思路相近,此處不贅述;三是整個boss段中齒輪的運用。所有的齒輪都放在了非boss子彈的異軌,這樣處理能使boss始終處于發(fā)射的狀態(tài)而不會閑下來,同時齒輪也配合了前面提到的微配置,也是區(qū)分微配置的一個層次。

圖4.2 191-211cb譜面,注意標注部分排列的小變化
五、249-306cb
????副歌后的第一段主歌,情緒驟降,屬于boss段后的休息段。這一段譜面可以簡單劃分為249-264cb、265-306cb兩部分。
????1.249-264cb
????整體思路簡單。平入的小型采鼓,齒輪和音符的組合采snare,音符和小型分居兩軌以區(qū)分開鼓點和snare的音色。擺錘的引入是人聲引入的標志,同時起前后段落的銜接作用,其運用思路與前文提到的突襲用法相近。(順帶一提,個人意見認為擺錘寫在上軌更好)

????2.265-306cb
????這一段譜面可以看作249-264cb譜面的延續(xù)。譜面采音的重點從鼓點轉移到了人聲上,但snare的采音思路與上一段一致,將所有的采snare的小型安排在上軌(齒輪異側)。264-291cb的排列完全一致,譜面選擇在配色上做出變化以表現(xiàn)音樂的不同要素。292cb開始譜面采音從人聲轉移到旋律,這主要出于人聲節(jié)奏模糊而旋律強度漸高、節(jié)奏清晰的考慮。此處一個小細節(jié)是段落整體采用了同側的入場(即上軌和下軌的note都從一側入場),這種入場通常用于較為平緩、note密度較低的段落。使用在note密度較高、切軌頻率較高的段落會讓玩家難以讀譜。

圖5.2 264-274cb譜面,note均從上側入場
六、306-433cb
????這一段落與49-171cb“人聲為主,鼓點插音”的寫法相近,有關此段落的分析可參照本文的第三點。其中306-322cb與49-69cb近似,這里不再著重分析。注意318cb的擺錘采插入音,而擺錘后齒輪采人聲對應的思路為排列表現(xiàn)音樂驟變的思路。下面簡要分析322-361cb、362-386cb、387-433cb三段。

????1、322-361cb
????前文提到要表現(xiàn)build-up,構造相同的排列是較通用的寫法。本段落全段都緊扣了“間隔一拍切軌”的排列思路,將切軌note與鼓點建立聯(lián)系,更能凸顯音樂的節(jié)奏感。同時一致的排列思路也使譜面的流動感更佳。采音仍為“人聲為主,鼓點插音”的思路。352cb開始本段build-up結束,大型note為其結束的標志,譜面引入了小型和長條的新鮮配色以表現(xiàn)音樂的變化。

????2.362-386cb
????音樂開始新一段的build-up,人聲要素減弱而鼓點增強,此處從人聲為主的采音思路轉變?yōu)椤肮狞c為主,人聲插音”的思路。此處譜面在371-386cb采上了弱鼓點,以note密度和采音的變化表現(xiàn)鼓點和情緒的漸強。本段結尾的note變?yōu)榱擞撵`,表現(xiàn)鼓點的消失,同時也是段落轉變的標志。


????3.387-433cb
????386-420cb的譜面與16-48cb的寫法相似,有關此段的分析可參照本文的第二點,這里不再展開分析。下面稍微分析一下421-433cb的寫法。這段尤其顯眼的是采人聲的幽靈8縱。這里的幽靈配色同時還表現(xiàn)了鼓點和音樂結構的變化。進入421cb時,鼓點消失,譜面配色隨之轉為了較弱的幽靈;音樂結構上這一小節(jié)是build-up段到副歌段的承接段,音樂情緒從build-up結束時的極強到極弱,再從極弱進入副歌段的極強。對譜面而言,要想凸顯出音樂情緒的變化和層次,就必須在譜面前后的對比上做文章,因而譜面選用幽靈這一弱配色來降低這一段的情緒的強度。此外,譜面排列上從4縱到8縱的變化也表現(xiàn)了音樂情緒的變化。結尾的長條采人聲的同時銜接了副歌段,也屬于新配色的引入。

七、433-512cb
????主體部分與第一段副歌段寫法上一致,有關此段落的分析可參照本文第四點,此處不再展開分析。本段可以注意一下兩個銜接段的寫法。
????1.464-480cb
????紅框標注的排列思路(見圖7.1)與前文提到的排列表現(xiàn)音樂驟變的思路一致,而突襲采插入音的思路也與前文一致。此處不一樣的地方是空跳齒輪的運用。齒輪可以看作一個比幽靈強度更低的配色,而此處齒輪采的旋律沒有鼓點的支撐。齒輪的弱和突襲的強對比,更能凸顯出音樂的驟變和譜面的層次。

????2.499-512cb
????如果說第一段現(xiàn)階段的齒輪是以配色的極弱表現(xiàn)音樂情緒的極弱,這一段銜接段的寫法就是以排列和配色的極強表現(xiàn)音樂情緒的極強。擺錘標志著譜面的采音從旋律轉變?yōu)楣狞c,擺錘極強的配色采kick而小型采碎鼓,強配色的引入對玩家的視覺沖擊表現(xiàn)了這一段鼓點對玩家聽感的沖擊。本段的排列思路與前一段的微配置思路強烈地區(qū)分開,將采kick的擺錘和采碎鼓的小型分開兩軌,強化了擺錘note的強度。同時kick八分附點的節(jié)奏型對交互的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難度層面上進一步提高了譜面的力度。結尾長條表現(xiàn)了音樂情緒的驟降,同時絲滑銜接了前后的配置,使譜面的流動感更佳。

八、512-596cb
????全曲高潮段落,這一段落中所有的人聲和旋律都爆發(fā)了出來。音樂結構仍是前一段落的延續(xù),因此譜面的結構也與之對應的是前一段落的遞進。有關此段落的排列分析可參照本文第四點。本段落可以簡單分為512-553cb,553-596cb兩段分析。
????1.512-553cb
????整體結構與前一段落近似,這里主要分析兩者不同之處。從音樂上分析,音樂的主要部分從旋律轉為旋律與人聲,兩者節(jié)奏形成互補關系。譜面將人聲和旋律兩個音軌融合處理,把所有的八分2連依托人聲補成16分3連。本段譜面排列思路基本與前一段落保持一致,但補成的16分三連依托切軌進一步強化了在拍子上的旋律,使節(jié)奏感和手感更佳。本段結尾采鼓點的擺錘又是經(jīng)典的采插入音的思路,而且在擺錘前一拍(見圖8.2標注部分)鼓點消失,擺錘的引入更能夠表現(xiàn)鼓點再現(xiàn)給聽覺的沖擊感。值得注意的是擺錘和幽靈的配色組合。在擺錘段落鼓點、旋律和人聲三者節(jié)奏合一,形成較干的聽感。而由于幽靈視覺上“消失”的特征,其與擺錘note配合能夠補足擺錘的節(jié)奏而不會使擺錘段的配色復雜化,這與本段較干的聽感是對應的。


????2.553-596cb
????副歌段收尾。音樂上看旋律走向與前一段落一致,但鼓點的節(jié)奏型改變,鼓點從稀疏到密集形成密度的遞進。采音和排列思路與前一段相似,但鼓點的改變使旋律和人聲的聽感更干,譜面與之對應的將所有補成16分3連的采音退回到8分2連。同時譜面還引入了雙押note采鼓點,通過雙押密度的遞進實現(xiàn)譜面難度的遞進及表現(xiàn)音樂情緒的遞進。注意雙押配色上一次在譜面中出現(xiàn)還是在305cb,此處雙押配色的運用思路也屬于新鮮配色對觀感的沖擊。


九、596-690cb
????音樂的outro段落,與intro段落幾乎一致,有關本段落的分析可參照本文一、二點,此處不展開。注意此段落相比開頭的段落用幽靈補足了人聲的采音,形成遞進。(譜面結尾的16分可能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回觀整個譜面,貫穿全譜的設計是排列對玩家的引導和對譜面層次的構造。譜面極少用雙押表現(xiàn)具體的音,而往往將雙押用于段落開始或結束的標志。這種寫法或許可以歸結為譜師本人的譜風,但這也可能是譜師為了構建獨特的排列和配置做出的取舍。由于Muse Dash是雙軌音游,在常規(guī)寫法中雙押即為全押,雙押在觀感上分割了前后的譜面,對雙押note的頻繁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會限制排列的自由度和流動性。這里并不是在否認雙押對排列的積極意義,而是在探討排列在雙押之外的自由度,探討Muse Dash譜面設計里排列的可能性?;蛟S對于這種可能性的探究,才是這篇賞析真正意義所在。
?
后記
????從22年9月開始,撰寫這篇賞析的想法就縈繞在我心中。出于種種原因,直到半年后的今天這篇賞析才與大家見面,說來真是感慨萬千。這篇九千多字的賞析伴隨了我這半年來的譜面學習經(jīng)歷,期間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從困惑、誤解到領悟的循環(huán),可以說這篇賞析就是我個人半年來對譜面設計的經(jīng)驗總結,是我頭腦中的一部分了。
????非??上У氖?,我并沒有將這篇賞析寫成賞析的模樣,而是將譜面近乎暴力的肢解了,從采音、排列到配色的各個部分都單獨拆出來再拼起來,最終呈現(xiàn)的完全是解析的模樣了。這或許出于我對譜面設計背后原理的偏執(zhí),我總是試圖用語文閱讀理解式的語言將譜面帶給我的抽象感覺生硬地轉化為可以述說的文字,并嘗試構建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設計原理框架。但在我實際撰寫的過程中,我越發(fā)體悟到譜面中總有一部分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獨屬于這個譜面的、是難以言說的。當我試圖將完整的譜面肢解時,這種美便隨著暴力消散了。如果以一種把玩的姿態(tài)接觸譜面,仔細欣賞其中的美而不試圖解構,或許這篇賞析才能夠真正觸碰譜面的美吧。以我目前對譜面設計粗淺的理解,我還不能帶領來閱讀這篇賞析的各位體會其中的奧妙,只能寫出如此流于表面的賞析了,還請各位多多諒解。
????在完成這篇賞析之后,我或許不再會把譜面賞析寫成這樣的規(guī)模了。未來我依然會堅持寫譜面賞析,但我會盡量將賞析的長度控制在兩千字以內,而不再會像這篇賞析一樣事無巨細把我所有的想法一股腦寫下來了。這也算是我對未來的小小計劃。
????文章最后,特別感謝@Shiron_L對這篇賞析的指導。沒有他的指導,這篇文章或許就不會與各位見面了。以及最重要的,非常感謝能夠讀到這里的你!
?
作者:Cooler
2023.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