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靠近一點
每當我充當一名傾聽者的時候。
我總是希望彼此近一些。
因為傾聽的時候,
我最好就沉默,偶爾應和。
要把更多的空間和自由留給真正需要說的人。
這種時候,不打斷是最好的尊重,也是最大的溫柔。
但是我什么都不說,時間長了,總會讓人覺得我志不在此。
所以我想,近一點就好了。
最好最好是面對面,我們就隔一張桌子,桌子也不要大,如果面對面尷尬的話,我們就同側坐在一塊吧。
這樣我就不必像在社交軟件上要不停的發(fā)送附和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打斷對方的陳述以證明自己在聽著。
這樣我就能和對方擁抱,或者接觸,傾聽者就在近旁,本身就是一件很慰籍的事情。
我很討厭這種情況下去應和。
說一些“理解理解”,“我懂的”,這樣的話。
“自己的事情終歸是自己最清楚,你不是我你怎么能夠真的理解我的悲傷?”
這樣的邏輯很簡單,所以這樣的話總是讓我覺得很尷尬。
我當然不會完全懂某人的悲傷,但是如果在這種時候說:“我不懂/我不是很懂”當然都不適宜。
所以說和不說都不好,思來想去,還是我們近一點最好,這樣我就可以繞過這種應和,避免這樣進退兩難的問題。
我們足夠近的話,你就可以偶爾看看我,靜默無聲的確認我存在著,看看我的神情,很自然的曉得我在聽著。
這樣就很好。
說到底我肯定不會完全懂你,或者別的什么人的悲傷。
但是我仍然很建議你或者別的什么人和我說。
因為人多的是抱團取暖的時刻,重要的并不是我有沒有完全懂,重要的是不管懂不懂,都能夠傳達到的認同與激勵,都能夠做到的分擔與鼓勵。
我當然不是什么超級英雄,但是偶爾幫你,或者別的什么人遮遮風,擋擋雨,還是全然做的到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