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觀影
看完太晚了,遲來的觀影感,對于只會背詩的我當真是不錯啊
《長安三萬里》就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不知何時起。我對李白的印象除了兒時背書的痛苦外,就記得他是灑脫的謫仙人了,殊不知他也是人,一個商人之子,報國無門,對月長嘆;對于杜甫,是那個窮困潦倒,憂國憂民的草堂詩人,卻忘記他也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和”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頑皮;對于高適,不好意思,真的不是很了解,至少輸入法打進去要翻頁才能找到的那種,唐代成就最高的詩人?那也要加上唐,再加給南字,南唐李煜,那可是當過皇帝的尼,笑;倒是安祿山,第一反應竟是《雪中悍刀行》里面的祿球兒;揚州嘛,兀地聯(lián)想到《九州》里面的江淮,特別是偷花跳板大棗子那,和李白搶了舞姬就跑那如出一轍。
我無意評判《長安三萬里》里人物塑造的好不好,真是不真實,唯真求史不是我所擅長的,我所接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所了解的不全面,可那有有什么關系,李白能讓力士脫靴,那力士也能讓你不得寸進,李白能“欲上青天攬明月”,也能”低頭思故鄉(xiāng)“,“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心“,這種事哪朝那代不會發(fā)生?能者無數(shù),才高政治思想就一定高?文中那么多耳熟能詳?shù)脑娙水嫾?,皆落長安,生當如此盛世,當為鵬舉(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想的卻是這句)。
(下設劇透,介意勿看)
至于劇情而言,大框架根據歷史走向其實已經確定,小故事則由編劇掌控力度,168分鐘的電影的確是一次突破,而且由于本人歷史不好,多數(shù)知識也是從品論區(qū)補習來的。故事從高適的視角視角出發(fā),從直區(qū)長安,叩天子門,到一言不合就回老家;而李白,從開始的追逐毛賊,到父親離世,到啟用,到入道在到最后入永王,李白一直是那個恣意的李白,說到一直不變,文中的王維才是吧。回到故事本身,一條解圍線,從故意放走小兵就知道大體意思了,手法不算高明,從哥舒贊寧死不降后反而小兵說假意開城門,還特意說出兩天的時間誘敵急攻就知道結果了;一條回憶線,從年少輕狂到歷經滄桑,讓詩人跳脫于字面,成了活生生的人,黃鶴樓,曲江宴,將進酒,一段又一段的詩酒,訴說者大唐最好的年華,時人以詩交友,以詩見人,詩酒年華,豈不快哉。文中意難平的還有裴十二,不知是虛構還是卻有其事,盡得真?zhèn)鲄s是女子,把高適又一次打擊回老家,還有只能入宦官列傳的小宦官,雖然說歷史上不是很好就是。然后說一下,畫面很棒,配音更絕,特別是最后的長安古詩誦讀很好聽,可惜留下來聽的人不多。最后說一下看電影的感受,雖然就是在大學旁邊,但旁邊的人手機沒靜音,體感不是很好,好在小學生不是很多,背誦聲只是偶爾傳來。
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但只要詩在,長安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