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活得松弛的人,都經(jīng)歷過4個階段》 作者:艾菲的理想
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在自我接納的迷霧中看不清路。
?
一方面,我想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接納自己。但是,每當(dāng)事情沒做好的時候,我的頭腦中卻都會無一例外的出現(xiàn)批評自己的聲音。
?
而后,又會冒出另一個聲音——
?
“你為什么要那樣批評自己?你為什么不能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接納自己?”
?
就這樣,我被自我批評與“批評”自我批評這兩種聲音裹挾了。
?
原本,我想要的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接納自己,我想要的是無條件的愛自己,沒想到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適得其反。
?
在這樣的沖突里,我待了一年多,直到明白了其中關(guān)鍵,我才找到了走出去的路。
?
其實,這就像人的成長都要經(jīng)歷螺旋上升的過程一樣,“自我接納”也要經(jīng)歷螺旋上升的過程,而這就是自我接納的4層境界。
?
?
*
?
第一層:不接納自己
?
處于這層境界的表現(xiàn)是:對自己不接納。
?
也就是說,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很多地方,甚至討厭自己、否定自己、厭惡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低。
?
所以,你常會進行自我批評。
?
你可能會這樣說自己:
?
“你連這點事都做不好,還有什么用”;
“長這么胖,沒人會喜歡你”;
“你不應(yīng)該情緒化”......
?
這樣的自我批評當(dāng)然會給帶來痛苦。
?
它會讓你感到自己非常糟糕、很無能、甚至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不配得到他人的愛,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愛。
?
而這種感受,又會進一步加劇你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讓你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的越來越糟,越來越接近你的自我批評。
?
可是,這些對于自我的不接納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
?
引發(fā)不接納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從兒時起就有了,這主要與遺傳基因以及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
?
比如:有的父母喜歡打壓孩子,總說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這樣認為,認為自己很差勁,很糟糕。
?
引發(fā)不接納的原因,也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然出現(xiàn)的。
?
比如:在遭遇了一些人生中的重大打擊和挫敗,或是遭遇了職場PUA后;
?
開始進入自我懷疑的循環(huán),并最終發(fā)展成為對自己的嚴重不接納,甚至自信全無。
?
*
?
第二層:
想要接納自己,卻始終無法做到
?
當(dāng)一個人持續(xù)感受到自我批評與自我不接納的痛苦后,就會去尋求解決之道。
?
這時,他可能會聽到一個非常流行的詞——自我接納。
?
因此,就會開始嘗試去接納那個“一直不被接納的自己”。
?
他們意識到,那個做不好事情的自己、那個長得胖的自己、那個情緒化的自己,其實都是需要被接納的,之前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造成的。
?
但是,進入這一層級的人,往往很快又會陷入另一個“陷阱”。
?
就像我在文章開頭所寫:
?
一方面,我想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接納自己,但是,每當(dāng)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我的頭腦中都會無一例外的出現(xiàn)批評自己的聲音。
?
而后,又會冒出另一個聲音 ——
?
“你為什么要那樣批評自己?你為什么不能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接納自己?”
?
就這樣,我被自我批評與“批評”自我批評這兩種聲音裹挾了。
?
如果你沒有經(jīng)歷過這種狀態(tài),那你可以這樣理解:
?
最初,我不能接受自己不夠好,于是總在批評自己。
?
這時,就產(chǎn)生了兩個“我”——
?
我本身,與總在批評“我本身”的我。
?
之后,當(dāng)我意識到應(yīng)該接納自己,不該總是批評自己后,頭腦中就生成了另一個我,即“不允許自己批評自己”的我。
?
這時,頭腦中又有了兩個“我” ——
?
總在批評“我本身”的我,以及“不允許自己批評自己”的我。
?
這段聽起來非常繞口,我們可以“俄羅斯套娃”的感覺想象一下:
?
“我本身”站在那里,“我本身”的身后站著那個“總在批評我本身的我”;
?
而“總在批評我本身的我”的身后,又站著一個“不允許自己批評自己”的我。
?
你看,這是不是很像俄羅斯套娃?
?
這,就是自我接納的第二層級,也就是想要接納自己,卻始終無法做到的狀態(tài)。
?
*
?
第三層:消解接納與不接納的對立
?
?
據(jù)我觀察,絕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不接納自己”的第一層級,以及“想要接納自己,但卻無法做到”的第二層級;
?
他們在這兩個層級中的停留時間往往很久,甚至是一輩子。
?
那么現(xiàn)在,如果想從第二層級走出來,就要意識到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
?
“我本身”、“批評我本身的我”、以及“不允許自己批評自己”的我,其實都是“我”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
既然都是我的一部分,那就都該接納,否則又談何“接納自我”呢?
?
可見,接納自我,說的不僅僅是接納“我本身”。
?
接納自我,說的應(yīng)該是接納所有一切的我,包括我這些林林總總的念頭以及由這些念頭所構(gòu)成的多個“我”。
?
只有做到這點,才能稱得上是做到了自我接納。
?
因此,我們不僅要接納“我本身”,同時也要接納“批評我本身的我”,以及“不允許自己批評自己的自己”,我們要接納這三個“我”。
?
那么,具體又該怎么做呢?
?
比如,我先是看到頭腦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念頭:
?
“這點事都做不好,還能有什么用”;
“長這么胖,沒人會喜歡你的”;
“你不應(yīng)該情緒化”……
?
隨即,我又看到頭腦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些念頭:
?
“我發(fā)現(xiàn)我又不接納自己了,我不應(yīng)該這樣”;
“我發(fā)現(xiàn)我又在批評自己了,我應(yīng)該停下來”。
?
這時,我要做的就是:對所有這些念頭都全然接納,不抗拒。
?
這就意味著:
?
對所有這些來來去去的想法、批評和行為,我既不鼓勵它們發(fā)生,也不抗拒它們發(fā)生,而只是如實的看著它們的發(fā)生,并經(jīng)歷著它們的發(fā)生。
?
這種境界,就像那句話所說:“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p>
?
是啊,不論是花開,還是花落,不論是云卷,還是云舒,都是自然的,都是渾然天成的風(fēng)景,你又何必只喜歡前者,卻厭惡后者呢?
?
當(dāng)然,能夠達到這層境界是極不容易的。
?
而要做到這一層的關(guān)鍵就在于:
?
你已消解了“接納與不接納”的對立,它們沒有好,也沒有壞。
?
就像花開與花落,云卷和云舒一樣,它們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渾然天成,因此都該被看見,都該被欣然接納。
?
*
?
第4層:相忘于江湖
?
能夠達到上一層級,已屬不易,是否還有更高的一層呢?
?
關(guān)于這一點,我想講個小故事。
?
莊子里有這么一段話:“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p>
?
大致意思是,在干渴的河床上,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濕,彼此扶持。
?
真是讓人感動,這就是“相濡以沫”成語的由來,但是,在這句話后還有一句話,那就是“不若相忘于江湖”。
?
相濡以沫固然令人動容,但如果能讓這兩條魚身處江河湖海之中,而不是干渴的河床上,豈不是比相濡以沫來得更好?
?
事實上,真正的自我接納也是如此,當(dāng)一個人身處愛中,被愛充盈的時候,既想不起“接納自己”,也想不起“不接納自己”;
?
因為他就像是身處江河湖海的魚兒一樣,自然自在,早已相“忘”于江湖。
?
可見,真正的接納自己,就是“忘”。
?
忘了要接納自己,也忘了不接納自己,從而達到超脫的境界,并獲得真正的自由。
?
當(dāng)然,能夠達到這層境界的人極其稀少,它是在到達了第三層境界后最終自然而然進入的狀態(tài)。
?
當(dāng)?shù)竭_這層境界時,你反而會忘了當(dāng)初自己還有一個想要解決的自我接納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在無形之中被自然而然的解決掉了。
?
現(xiàn)在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哪里還有什么要接納和不接納的呢?
?
*
?
?最后的話
?
自我接納這個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
究其根本,是因為不知道自我接納需要經(jīng)歷四個層級。
?
以前無人指點,我在其中深陷許久,后來走出來了,了悟了,于是把這些經(jīng)歷轉(zhuǎn)化成方法論,分享給大家。
?
希望能幫更多人也從自我接納的迷霧中走出來,重新回到每一個鮮活的當(dāng)下。
?
從此,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