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第二十
《堯曰》這篇,我們要用另一個觀點研究了?!墩撜Z》這部書,有些是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的言行,到后來的幾篇是孔子的門人們,也就是再傳弟子的記載,有些是記孔子的話,有些是記孔子的大弟子如子貢、子夏他們的話。至于《堯曰》這一篇,孔子的話僅在最后一點點,而其余完全是講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應該說這一篇是歷史的書,或者歸附到五經之一的《尚書》中去,這是講堯舜之間的歷史。至于是不是孔子當時口說的,或者有這種舊資料,孔子當時用來教學生的,這暫不去考慮它,不過其中所講的,是堯、舜、禹三代禪位,“公天下”時候讓位的事情。 為什么要把這篇放在這里?嚴格研究起來,的確是個大問題,也是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第一,為什么《論語》的編排,拿上古史如《尚書》方面的資料放在這里?它的精神何在?又代表了什么?第二,這一篇所講堯舜之間的傳位內容,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有相同之處,不過描寫得更詳細。第三,它擺在這里要看什么東西呢?上面由“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一直連貫到這里,為什么把這樣大的東西擺進去?同上面一條一條的對話記載完全不同,這是為什么?如果作博士論文,仔細深入研究,鉆到牛角尖一研究,就會發(fā)現東西,有它的道理。中國文化所認為的一個儒者,一個知識分子,學問并不是文章,是做人做事。做人做事成功還不算,還要把自己的學問,用出來立人,有利于國家、社會、天下,既然利于國家天下,就需講究領導人的精神,也就是古代講的帝王政治。那么帝王政治真的精神在哪里?第四,我曾經再三提到司馬遷《史記》的《伯夷列傳》,這篇文章,大家都說好,但是光論文章該打手心,并不好讀,要通了才曉得真好,司馬遷把整個的歷史精神,統(tǒng)統(tǒng)寫進去,我們也可以強調地說,司馬遷的那一種精神,就是根據這里來的?,F在我們大概曉得了這幾點。如果真寫博士論文,還有許多要挖的,有許多值得發(fā)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