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唯獨漏掉了一個人,最后被他奪去了宋朝江山
君臣相處向來就是一件非常令人為難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兩敗俱傷。
在權力的驅使下,君王很難對大臣完全信任,而“伴君如伴虎”更是讓大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絞盡腦汁去揣測君王的意圖。

農民企業(yè)家劉邦和朱元璋身無長物,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不要命的流氓精神,在一群老兄弟的幫襯下坐穩(wěn)了皇位。
可轉過臉來,他們就對老兄弟們下了毒手。
這些曾經經歷了血雨腥風的老兄弟們,原以為從此能夠過上富裕的日子,卻沒有幾個能夠逃得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然而凡事也有例外,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以一杯熱酒就收回了老兄弟們的權力,然而他卻漏掉了一個人,結果最后他的江山被奪走了。
黃袍加身
自宋朝以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一直是歷代帝王學習的典范,也是市井小民所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之一。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寬厚仁義、武藝高強,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他的經歷和思想。
也正是這些關鍵因素,才決定了他走上了一條跟其他帝王不同的道路。
他出生于官宦家庭,祖上在唐朝的時候就是地方長官。
多代人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氛圍就決定了他不會成為一個普通的人。
當他出生的時候,天下已經大亂,以往繁華昌盛的大唐已經不復存在。

汴梁節(jié)度使朱溫原本反賊黃巢的大將出身,他投機鉆營投降了大唐。
等他獲得了大唐天子的信任之后,又殺害了大唐天子,竊取了李唐神器,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朝——后梁。
然而朱溫品行敗壞,荒淫無道,他剛一死,沙陀族人李克用就出兵消滅了后梁,假借大唐天子的名義建立了后唐。
趙匡胤就出生在后唐明宗時期,他的父親正在唐明宗李嗣源的帳下掌管禁軍。
如果李嗣源御下有方,國家穩(wěn)定,那么趙匡胤很可能在父親的影響下,逐步的走上仕途,擔任一名文官。

然而唐朝“安史之亂”之后的藩鎮(zhèn)割據(jù)一直延續(xù)到后唐,李嗣源雖然英明神武,但是卻無力改變現(xiàn)狀,最終天下又亂了起來。
趙匡胤就是在這種朝代更替的大時代下成長起來的。
朝代的頻繁更替,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和皇帝也是人心惶惶彼此猜忌。
后漢隱帝劉承佑疑心甚重,他時常懷疑禁軍將領郭威有不臣之心。
正所謂“君疑臣,則臣必死;臣疑君,則臣必反”。
在劉承佑的逼迫下,郭威的屬下柴榮和趙匡胤趁勢給郭威披上了只有皇帝才能穿著的明黃袍。

郭威眼見無奈,只能帶兵殺進皇宮,改朝換代,建立了后周。
這種現(xiàn)場演示版的黃袍加身,令趙匡胤大開眼界。他的擁立之功,也為他帶來了更高的官爵。
自古以來,將士們都是在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建功立業(yè),而這種只需要除掉身邊的皇帝就能夠輕而易舉獲得高位的做法就會對將士們產生極大地刺激。
在這種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中原的五代和南方的十國一直不斷地上演著王朝的交替。

郭威死后,他的內侄柴榮繼位,這兩個武將出身的皇帝不僅有韜略,又能夠身先士卒,因此后周成為了當時版圖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也為趙匡胤建立大一統(tǒng)的北宋奠定了物質基礎。
然而天不祚爾,柴榮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柴宗訓繼承皇位,
眼熱的將領們又開始了騷動。
歷史屢次上演的逼宮慘案,自然讓大臣們把眼光掃向了手握禁軍大權的趙匡胤。
趙匡胤雖然想當一個忠臣,但是歷史卻不給他這樣的機會。

屢遭猜忌之后,他只能打著外敵入侵的幌子把軍隊帶出了汴梁。
可是剛到陳橋驛,屬下的將領們就拿出了準備已久的明黃袍,半推半就的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杯酒釋兵權
一而再,再而三的兵變,自然引起了趙匡胤的擔心。
他也害怕未來有一天,屬下的將領們也會重演這一幕,盡管他善待了柴氏皇族,但是其他人會善待自己的后代么?
他一邊繼續(xù)進行著統(tǒng)一大業(yè),一邊苦苦思索著打破歷史格局的辦法。
他知道如果貿然剝奪屬下的兵權,那么他不但要背負上一個忘恩負義的名聲,更會令統(tǒng)一大業(yè)前功盡棄。
他想到了千里為官只為財,這些擁立他的兄弟們常年奔波,腦袋別再褲腰帶上過日子,不如客客氣氣跟大家開誠布公的說明白。

他準備了豐厚的酒宴,把那些手握重兵的結拜兄弟全部約到皇宮里面暢飲一番。
在臨別的時候,他趁著大家都有了酒意,就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告訴了大家。
這些將領以往雖然跟他兄長弟短,但是今天已經君臣有別,聽到這番話猛然驚醒,紛紛跪下表達忠心。
趙匡胤只顧著這些異姓的兄弟,卻忽略了旁邊還站著自己的親弟弟趙光義。
這是歷史的偶然,更是歷史的必然。
其他人都放棄了兵權,帶著豐厚的獎賞回歸鄉(xiāng)野,而趙光義這個趙匡胤的親弟弟,又能去哪里呢?
趙匡胤不得已傳位趙光義

趙匡胤把趙光義安置在開封府當府尹,同時也能夠入朝幫助自己理政,
兄弟倆甚至還時常約著進宮面見自己的母親杜太后。
好景不長,趙匡胤壯年病危,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年齡還小,根本無法處理朝政。
歷史的魔咒似乎又一次要上演了。
杜太后建議趙匡胤把皇帝之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讓年長的趙光義守住趙家的江山。
等趙光義百年之后,再把皇位傳給他們的小弟趙廷美,最后皇位在接著傳給年長之后的趙德昭。
這樣就能夠避免主少國疑的慘劇。
面對無奈的事實,趙匡胤只能答應杜太后的建議。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死之后,趙光義卻背棄了杜太后的建議。
在權力欲的沖擊下,他讓人安插罪狀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趙廷美,更是讓自己的兩個親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死的不明不白。
就這樣,皇位的繼承權只能落到了自己后代的手里。
直到100多年之后,趙光義的直系后代全部作為俘虜被打包運往了五國城。
在臨安繼位的宋高宗趙構只能從流落民間的趙匡胤后代中間挑選出了繼承人。
如果不是趙匡胤百密一疏,在杯酒釋兵權的過程中,漏掉了自己的親弟弟,也許歷史又是一種新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