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關(guān)于文人琴的一些思考
文人琴的開創(chuàng)者為至圣先師孔子,孔子刪述六經(jīng)以教導(dǎo)門人,至現(xiàn)在,基本全部失傳,而琴作為樂的具體表現(xiàn)得以完整流傳下來,自古以來,士人彈琴不求悅耳達意,而是通過琴來實現(xiàn)修正身心、涵養(yǎng)德性的目的,所謂文人琴,并非是通過悅己、或者彈琴主體是文人來定性,而是以是否有益于德性來定性,文人琴與藝人琴從來都不是矛盾的,但是德性與欲望確是矛盾的,藝人彈琴可以是為了德性,文人彈琴也可能是為了欲望,此理易明。 儒門的修心法門為省察克治、篤行不怠,蓋心人人皆有,見之何難,使其常明則尤為不易,若欲使之長明如圣,則必行省察克治、無時而可間之功,此乃困知勉行之人必行之路,孔子推琴,必由于琴具此功,蓋琴韻高古,乃天地正音,確有收攝心神之用,一按一泛,頓覺神識漸明,可知琴音確實有助于見心。不獨琴音如此,任何美的事物皆然,蓋心應(yīng)物所發(fā),無所不美。 何為省察克治?曰在具體事物上依良知而非思維判斷事物或指導(dǎo)行為,故先需明心,琴音能助我明心,然亦是助,而非能,有此一助,則可借力明心,心之明與無明,以琴自證,如何自證?以琴事言之,則有其四: 一、以音之和合心之和 二、以節(jié)奏之自由合心之無執(zhí)無相 三、以曲意之正合心之正 四、以琴風之希聲除娛耳之弊病 有此四合,如以耳聽之,則似彈棉花之聲,頓感無趣,如以心聽之,則是太古之音,如處羲皇之世,眾妙歸焉,能得太古之妙,足證心之已明,此琴之二助。 心之即明,存之則是,然如上所述:見心不難、存心難,蓋困知勉行之人,塵垢深厚,遇事即倒,故必于每日閑暇之余,常常撫琴,勤養(yǎng)不斷,存的一分天理,則去的一分人欲,以求遇他事時,無助力而能行省察克治之功,此中道理如同吃飯,撫琴即是精神食糧,按時服用則精氣日漸壯大,省察克治之功自然日趨簡易,待到無事可省、無私可克,自有質(zhì)變。此為琴之三助。 琴不愧為圣人之器,一日不彈,頓覺身心邪惡滋生,“無故不徹琴瑟”,非妄言也。然亦要警惕執(zhí)著于琴,常思存天理,與每一件具體的事物上努力省察克治,方是主要,琴只是輔助,不可本末倒置也。 故而對于文人琴的學(xué)習(xí),如上所述,主要有三項需要注意: 1、基礎(chǔ)指法的運用,目的是使琴能發(fā)出它最完美的聲音。 2、音準練習(xí),目的是使音程和諧。 3、琴風的感受,這個最難,現(xiàn)在可參考資料不多,幾乎是完全憑借自身感受所謂的大音希聲,因其為美學(xué)范疇,又無固定指法處理可供參考,好在吳門琴派還有傳承,溪山琴況等琴學(xué)論著也有涉及,多聽多看多感受應(yīng)該也不是難事。 這是我對文人琴的一些思考,歡迎各位同道指正,相互學(xué)習(x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