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為何優(yōu)于步射?
騎射為何優(yōu)于步射?
這是一個當代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尤其是當代有步弓射經驗的人還挺多。有騎射經驗的人相對要稀少的多。
我個人弓射經驗有一點但不算很豐富(還有一些槍械射擊經驗和射獵經驗)。綜合相關文字記錄,也和一些優(yōu)秀弓射手有過交流接觸(包括參加過國際騎射比賽的蒙古人)。就此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其實也談過很多次了,在b站也發(fā)了很多視頻。今天稍微再總結一下)
首先,古代騎射手通常具有豐富的追獵動物經驗。也就是說,他們都有很強的動態(tài)射擊經驗。無論飛禽還是走獸,都是快速運動的。能射中飛奔或飛翔動物的騎射手,射人其實是很容易的事情。畢竟人的速度比動物要慢,而且目標更大。而且古代步兵多拘于陣型,幾乎是靜止不動的。對騎射手來說,這些步兵簡直就是呆靶子。
相對來說,步弓手的訓練多局限于靶場。主要射固定目標。他們的射擊經驗,尤其是射擊活動目標的經驗,遠不能與射獵活物的騎射手相比。
(經常有人將固定靶標命中率與動態(tài)目標命中率混為一談。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另外,還要考慮到作戰(zhàn)距離和“射擊校正”。和現(xiàn)代射擊一樣,古代弓射一般也不會首發(fā)命中,而需要多次射擊以校正射擊方位。
舉例說。騎兵和步兵,彼此相距100米。這一般也是騎兵開始沖擊的距離。
馬的沖擊速度一般是每秒10米以上。不妨設定為12米。從100米開始沖擊,逼近到10米的極限距離,只需要8秒鐘時間。
這么短的時間,騎射手和步弓手,一般只有三次射擊機會。
假設80米雙方發(fā)出第一箭,基本來說都不大可能命中。約50米第二箭,也不會有很高命中率。
但相對來說,在50-80米,要射擊每秒12米的高速運動目標,肯定要難于射中靜止不動的目標。
所以基本判斷,在中遠距離,騎射手的命中率依然要略高于步弓手。
但決勝是在超近距離。約10米左右。
當騎射手從100米沖到10米之際,他已經通過前兩次射擊進行了校正,第三次射擊又是在10米這樣的超近距離,如果又富于動態(tài)射擊經驗,幾乎不會失手。尤其是,步弓手在這數(shù)秒內,方位幾乎是不動的。射擊靜態(tài)目標,校正很容易。
而對步弓手來說,面對以每秒12米快速移動的目標,校正是很困難的。
(尤其是騎兵往往會采用不規(guī)則運動軌跡,要預測其軌跡進行校正極為困難。所謂提前量的掌握很困難)
還要考慮到心理因素。
對騎射手來說,從100米沖到和步射手只有10米的距離,沒有多大心理壓力。射完以后,即使沒有命中,他也可以策馬迅速脫離目標。
而對步射手來說,如果在中遠距離沒有命中(實際上,命中的可能性非常?。吹綌橙蓑T馬沖到10米近的距離,必然極為恐慌。因為即使騎射手沒有射中你。這么近的距離,騎兵也可以直接拿出冷兵器來沖殺你,甚至直接撞擊你。
所以,步射手不大可能極近距離射擊。多數(shù)情況下,一旦中遠距離射擊失效,射手會選擇逃跑。但他也不可能逃過騎射手的追殺。
唐代規(guī)定步射手在30米距離就要放棄射擊,轉而使用冷兵器。否則就會來不及應付對方的冷兵突擊。
而騎射手沒有這方面的限制。他們可以輕松沖到10米才發(fā)出致命一箭,然后高速脫離對方的冷兵殺陣。
換言之,在90米這段距離內,步弓手一般只有中遠距離的兩次射擊機會,而往往沒有第三次近距離射擊機會。
中遠距離,即使是穩(wěn)定狀態(tài)下,想命中都非常困難。要破甲就更難。
而10米左右的騎射,不僅命中率奇高,破甲也更容易。
(還是那句話:射擊學的訣竅,想提高命中率,最好的辦法就是靠近了射。遠距離無法擊穿的盔甲,近距離或許就能擊穿)
另外還要考慮陣型因素。
多數(shù)情況下,步兵無法預測騎兵從具體什么方位來攻。于是就要四面展開,隊形往往拉得很稀疏。
而騎兵一般是集中攻擊(步兵陣型的某個局部或側翼)。局部弓射密度往往可以壓倒步兵。
請參閱我的b站視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