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的方式里,藏著父母的智慧
前幾天偶然刷到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的一個視頻,頗有感觸。
她說自己小時候其實從沒做過什么出格的事,要說不聽話,頂多也就是書桌太亂、跟大人說話時語氣不夠尊重之類的小事。
但她的父親為了懲罰她,每次都是一頓暴打。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她還清楚地記得父親關(guān)起門來打她的畫面。記得那種非常暴力的氛圍,記得在她泣不成聲時,還要被父親逼著認錯的恐懼和羞辱。
李小萌坦言,之所以咬著牙把這個故事說出來,就是希望給父母們提個醒:
“你以為教育了孩子,但其實根本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樣。相反,她要在非常漫長的人生中,花非常大的力氣,去抵抗這種印跡。”

是啊,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錯誤的懲罰,比錯誤本身更傷孩子。
教育家錢志亮也曾指出,懲罰需要技巧和方法。如果沒有把握好懲罰力度,或是懲罰方式不當(dāng),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懲罰,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讓孩子長教訓(xùn),考驗的是父母的智慧。
懲罰孩子的方式里
藏著父母的層次
先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
江蘇鎮(zhèn)江,深夜11點,男孩因為沉迷手機游戲,慘遭父親暴打。
父親下手比較狠,男孩頭部受傷、當(dāng)場血流不止。
但父親第一反應(yīng)卻不是把孩子送醫(yī),而是將孩子被打后的慘狀拍成視頻,發(fā)到班級群里,借此撕毀孩子最后的自尊和面子。

肉體上動粗,精神上凌遲,無疑是最暴力的懲罰。
此刻,家的港灣淪為刑場,父母變成了敵人,親子間沒有親情,只剩瘋狂泄憤的父親,和受傷的孩子。
第二個:
湖北武漢,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戒掉游戲癮,直接讓孩子休學(xué)在家,專打游戲:
制定kpi,每天玩夠16個小時,中午晚上要對游戲戰(zhàn)績總結(jié)復(fù)盤,完成任務(wù)才能睡覺。
有一次,孩子晚上一兩點才完成任務(wù),第二天早上六點就被喊起來打游戲。
最終,計劃進行3天,孩子崩潰了4次。

變相懲罰,看似不打不罵,卻是披著“為孩子好”的外衣,實施報復(fù)和虐待。
“這么愛玩,就讓你一次玩?zhèn)€夠,玩到吐,玩到怕!”
最后懲罰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厭惡游戲的同時,卻也厭惡上了父母。
第三個:
浙江杭州,凌晨3點,男孩還在玩手機。
父親發(fā)現(xiàn)后沒有打罵兒子,而是帶著兒子去了菜市場。
凌晨4點,雖然城市還在沉睡當(dāng)中,但環(huán)衛(wèi)工借著微光,已經(jīng)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市場的那些小販,也熱火朝天地忙開了,從他們的眼里可以看到,盡是掩飾不住的無奈、疲憊與困意。
一處角落,買菜奶奶頭戴著照射燈,講述著自己凌晨2點起來摘菜的不易......
看著這些凌晨就在忙碌的人群,爸爸問兒子,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床凰X嗎?
兒子搖了搖頭,沉默不語。
爸爸告訴兒子:“他們不是不想,而是為了生活,為了賺錢養(yǎng)家,根本沒覺睡?!?/p>
男孩很受觸動,當(dāng)下就承諾要改正自新。

3個孩子,一樣的錯誤,不同的懲罰,最后走向了不同的結(jié)局。
父母的層次,高下立判。
低層次的父母,只會用外力去壓迫孩子;高層次的父母,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識到錯誤。
兒童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犯了過錯的人應(yīng)該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過錯,而是為了讓他們?nèi)蘸蟛辉俜??!?/p>
懲罰的手段,其實重在教,而不是罰。
懲罰的目的,也重在喚醒,而不是泄憤,更不是報復(fù)。
智慧地懲罰,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效的懲罰
一定基于愛和規(guī)則
在《姥爺,我們天上見》一書中,蔣雯麗曾寫下自己幼年被懲罰的經(jīng)歷。
她說:“姥爺不輕易打我,但每次打都是記憶深刻的。那一定是我撒了謊,或者是做了有悖道德的事情?!?/p>
打她前,姥爺會讓她去拿戒尺,為什么打,打哪里,打幾下,蔣雯麗都清楚得很。
打,是真打,因為底線不可破,必須讓她長教訓(xùn)。
但姥爺從不多打,永遠只打三下。雷聲大雨點小,更多的是溫柔。
懲罰從來不是姥爺?shù)哪康?,姥爺只是希望她能知道,有些事情,永遠也不能做。
所以后來再犯錯,她都主動拿來戒尺,讓姥爺懲罰自己。

在有了孩子之后,她也習(xí)慣在孩子的房間放一把戒尺,用來管教孩子。
教育學(xué)專家傅維利曾說:
“懲罰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訣是真愛,讓愛產(chǎn)生教育的智慧?!?/p>
教育,沒有懲罰,沒有規(guī)則,孩子很難有敬畏。
但教育若只有冷冰冰的管教,孩子也很難知錯就改。
有效的懲罰,一定是有管、有罰、有愛。
教育家錢志亮就曾指出,這種有溫度、又理性的懲罰,可以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父母針對的只是你的行為,對你的愛不會改變。
但你必須要認識錯誤,對它負責(zé)。而我們,會陪你一起面對?!?/p>
愛孩子不等于放縱,同樣,教導(dǎo)孩子也不等于收回父母的愛。
最好的懲罰教育是:有原則,卻也有愛。
懲罰很有必要
但是不能“亂罰”
任何時候,管教孩子都應(yīng)該以“糾正行為”為出發(fā)點,以“塑造孩子”為目的地。
那么,我們該如何科學(xué)地懲罰孩子呢?
《懲罰孩子也要講藝術(shù)》一書總結(jié)了4個點,給父母們參考學(xué)習(xí)。
1. 言說有道
《爸爸去哪兒》里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夏天負責(zé)守護冰淇淋,卻因為抵擋不住誘惑吃了冰淇淋。
胡軍問夏天,要是村長發(fā)現(xiàn)怎么辦。
夏天第一反應(yīng)是:告訴他們好了,說對不起,不會有下次。
而夏天之所以敢于承認錯誤,不怕懲罰,其實離不開爸爸夏立克的功勞。
平時夏天犯錯,夏立克都會耐心和她溝通,引導(dǎo)她思考,明白錯在哪里,怎樣才是對的,最后才實施懲罰。

所以夏天的認錯態(tài)度很好,同樣的錯誤她很少再犯第二次。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教育的最好時機。
為什么錯了?為什么要罰?讓孩子明白道理和規(guī)則,他才不會一錯再錯。
2. 懲罰有招
《懲罰孩子也要講藝術(shù)》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孩子不管犯什么錯,媽媽都懲罰他寫字。
因為媽媽覺得,這樣不僅處罰了孩子,還能讓孩子練字、學(xué)習(xí)生字,簡直是一箭雙雕。
但結(jié)果卻是,孩子的壞習(xí)慣沒改掉,還對寫字心生厭惡。
其實,孩子的錯誤不同,懲罰也應(yīng)該各有各招。
人民日報就曾總結(jié)9個懲罰孩子的小妙招,父母們可以拿來就用。









3. 實施有方
后臺經(jīng)常有父母問,知道孩子要適當(dāng)懲罰,可每次還沒罰,孩子就哭鬧耍賴,怎么辦?
看過一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高鐵上,男孩坐在座位上動來動去,還不時踢前面乘客的靠背。
警告無效后,媽媽一臉嚴肅地把男孩拉到了車廂空地罰站。
期間,男孩又是撒嬌求饒,又是大哭大鬧,各種發(fā)脾氣。
但自始至終,媽媽沒有發(fā)火生氣,也沒有心軟放過,而是態(tài)度堅定地陪男孩站完15分鐘。
再帶著他給周圍乘客一一道了歉。
之后,男孩再也沒鬧過。
懲罰時,父母不情緒化、不心軟、不妥協(xié),孩子才能知敬畏,明底線。
父母溫和堅定地執(zhí)行,懲罰才能行之有效。
4. 體罰有度
很多時候,因為懲罰力度不夠,難以起到警戒作用。而體罰,往往就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小的時候,我總是不守餐桌規(guī)矩,每次被媽媽罰站后,沒兩天我又再犯。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不小心越過爸爸的筷子去夾菜,我還沒反應(yīng)過來,手就被爸爸用筷子狠狠地打了一下。
之后,這個錯誤我再也沒有犯過。
爸爸很少打我,但每打一次,我當(dāng)下就改過,決不犯第二次。
我們常說體罰好用,但要有個度。
這個度,一是力度不能過度。體罰太狠,孩子就會有對抗情緒,不會想變好。
二是次數(shù)不能過度。體罰太頻繁,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傷害親子關(guān)系,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說教為主,體罰為輔,懲罰才不會變成泄憤。
很認同一句話:優(yōu)秀孩子多是優(yōu)質(zhì)教育的結(jié)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chǎn)物。
孩子犯錯時,恰恰是考驗父母的時候。
不當(dāng)?shù)膽土P,可能迫使孩子屈服,但孩子內(nèi)心不服,只會把他們推得更遠。
有效的懲罰,一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寬嚴有度,愛與規(guī)矩并行。
唯有如此,孩子才不會輕易被錯誤打垮,才能從挫敗中保持自我修復(fù)的力量,無論何時都能在錯誤中獲得智慧,完善自我,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