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音樂筆記】『樂器法』豎琴演奏法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據(jù)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xiàn)于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
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diào)性有限。現(xiàn)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制造家S·埃拉爾于1810年設(shè)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diào)性。
由于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美麗的音質(zhì),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nèi)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yōu)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的起源極早,是一種用手指撥奏的多弦樂器,它從十八世紀在歌劇樂隊中出現(xiàn)后,大多作為裝飾性樂器,即主要用以模仿詩琴或六弦琴的音響,使聽者在想象中恢復(fù)古代的形象。由于豎琴的音域很廣,技術(shù)性能相當豐富,演奏快速樂句、琶音、和弦和滑音等,都十分靈活,所以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作曲家便廣泛地把豎琴用于交響樂隊中。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圓舞曲樂章使用兩個豎琴的著名聲部奠立的技巧性風格,至今一直是經(jīng)典性的范例。豎琴在樂隊中很少用兩個以上。瓦格納的《萊茵黃金》使用了六個豎琴,那是少見的例外。豎琴一般位于舞臺右方,在大提琴的后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