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心理咨詢師若杉分享了一個故事。
7歲的兒子很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覺得生了我以后,你過得一點都不好?!?
媽媽問孩子原因。
兒子眼里閃爍著淚水解釋:“你要每天早起,準時送我上學,
一年到頭都睡不了懶覺,還要送我去鋼琴班,
有時候為了誰送我的問題,還要和爸爸吵架,回家還得陪我寫作業(yè)。
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過得很輕松呀!”
媽媽當場愣住了,她從來沒有想過,兒子會感覺自己是累贅。
因為工作壓力大,媽媽便時常跟兒子說生活的辛酸,說掙錢的不易。
媽媽的本意是希望激勵兒子好好學習,體諒父母,沒想到兒子把媽媽的訴苦理解成了:
我是媽媽的負擔,是我讓媽媽這么苦。

想起一位媽媽說的,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無意間的訴苦,
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你訴苦、抱怨帶來的負能量,是孩子稚弱心靈無法承受之重。?
不要訴說家庭貧窮。清華教授彭凱平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 “如果告訴孩子家里'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
它會讓孩子產(chǎn)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父母愛哭窮,孩子一生難抬頭。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奇葩說辯手席瑞,曾自曝從小聽到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家里沒錢,你媽一個人養(yǎng)你不容易?!?/p>
這句話是事實,也是跟隨他整個童年的咒語。
所以每次跟著大人去超市,他總是低頭看地板,因為害怕看到想要的東西。
有次沒忍住,他盯著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還摸了一下,恰巧被姥姥發(fā)現(xiàn)了。
姥姥猶豫了一會,還是買下了。
但回去的路上,姥姥嘀咕了一句:這瓶罐頭七塊九,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晚,明明是甘甜的罐頭,他卻只嘗出了苦味。
長大后的他,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卻始終如影隨形。
父母和孩子哭窮,也許只是隨口一句抱怨,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情緒壓迫,
讓孩子習慣性壓抑自己,把需求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
哭窮,限制的不是孩子想要買的欲望,而是孩子認知的邊界。?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nèi)心會充滿力量,
會感覺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任何時候,一個溫暖有愛,積極向上的家庭,才是我們最該給孩子的禮物。
愿父母們都能明白:不管生活多么艱辛,我們揚起的眉毛,微笑的嘴角,
松弛的情緒,積極的心態(tài),就是照進孩子世界里的陽光。
為孩子撐起一片明亮晴朗的天空,陪伴孩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