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距傅里葉變換與小波變換

上回我們說到短時距傅里葉變換

短時距傅里葉變換提供了獲取頻率隨時間變化的二維時頻圖。

但是,這個方案真的好嗎?上次說到,短時距傅里葉變換對時間、頻率的精確度,取決于窗函數(shù)的長度,越寬的窗對頻率分辨越好,但對時間分辨越壞;

因此,我們需要根據頻率的范圍,選擇合適長度的時窗。
并且由于不確定性原理,時間-頻率的不確定性總是一個長方形。

由于時窗長度是固定的,當時間信號的頻率范圍很大時,我們就無法根據頻率范圍選擇合適的時窗長度。
以高斯窗為例,我們看到參數(shù)a決定了窗函數(shù)的長度,a越大,時窗函數(shù)越寬。

再看高斯窗的頻域函數(shù):a越大,高斯窗的頻域函數(shù)越窄。

可以看出,高斯窗本質上是一個低通濾波。因此當我們的信號頻率范圍相差數(shù)倍時,我們無法選擇合適的時窗長度,因此會造成操作上的不便。
此時,一種根據頻率自動選擇時窗長度的方法——小波變換誕生了。它和短時距傅里葉變換源于完全不同的知識分支。
1910年,一個叫Haar的人想到,能不能把信號分解為一組寬度不同的矩形時窗,以此擬合信號的形狀。答案是,可以的


Haar把它的小波定義為:

那么當我們對小波進行拉伸和位移變換,就得到:

實際上,Haar的思想就是構造一組規(guī)范正交基,把信號在正交基上展開。
首先我們定義基小波(wavelet):

再通過對基小波進行時間域的拉伸(參數(shù)a),和平移(參數(shù)b),生成一組小波。

再用這一組小波完全展開信號。

小波變換就是把時間信號變換到由伸展系數(shù)a和位置系數(shù)b組成的二維相空間中。
反變換如下:

那么如何用小波變換得到時頻圖呢?小波變換還滿足下圖關系:

也就是說,從時間信號的頻域函數(shù),同樣可以得到相同的Wf(a,b)。因此,我們可以先把時間信號變換到(a,b)空間,再反變換回頻率空間,就得到了頻率隨時間的分布。
由傅里葉變換的性質

我們發(fā)現(xiàn)小波變換實際上是對信號進行一系列的窄帶濾波。

每一個小波基的時寬、頻寬都不同,

小波變換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小波基含有不同長度的時窗,因此可以自動根據頻率選擇合適的小波基。
那么,基小波的具體函數(shù)呢?我舉幾個例子
Morlet小波

它是一個復數(shù)小波。它在時間域上是一個對稱振蕩函數(shù)。仔細觀察其函數(shù)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衰減的高斯窗乘上一個振蕩的正弦波,因此就形成了下圖左邊的樣子。而右圖是Morlet小波的傅里葉變換結果,可以看出Morlet小波在頻率域上相當于一個帶通濾波器。



還有柯西小波

它在時間域上不一定對稱,但它在頻率域上是一個左偏帶通濾波。

我們利用小波變換,對信號進行變換,也就是進行一系列窄帶濾波操作,由此可以得到對高頻和低頻同時精確的、逼近不確定性原理極限的時頻圖。
在matlab里自帶cwt函數(shù),就是小波變換函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