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哲學課堂:王陽明心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全8講字幕)

聽了一會,終于明白了,王老師的用意何在。
1.秦以后,荀學一家獨大(有人想了解荀學為什么一家獨大,可以去看趙岐的孟子章句,說秦焚書坑儒導致“孟子徒黨盡矣。”),荀子其實我也感覺他的高度沒有孟子那么高,他沒有觸碰到孔子的本質——仁心自何處來。荀子自己認為是外在的,不是人內在的心中本就有的。是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所以要用禮去深化這個規(guī)則。這最終導致了,大量“鄉(xiāng)愿”人格的產生,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注:鄉(xiāng)愿就是不是發(fā)自內心去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那種人,說白了就是現(xiàn)在人常常批判的“偽君子”。
2.其實批評荀子,也沒有必要,他的唯物思想也沒什么不好。他的禮制思想,在國家制度設計方面就比孟子好,他的兩個學生,也是善于制度建設的法家人物,韓非李斯。
外儒內法,法家的那點東西,成為了兩千多年黑暗的核心。
3.禪宗的心學,給了宋代哲人啟發(fā),聯(lián)合禪宗,他們從孟子中,獲得了答案,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宋明道學。
此時由于荀學,很多士大夫,都是“鄉(xiāng)愿”人格。其實大丈夫還是有的,屬于少數(shù),就比如說范仲淹,號稱“真儒”,
4.宋明道學的根本目標,按王德峰老師的理解,就是要破去荀學千年時間所造成的一個巨大的惡果——“鄉(xiāng)愿”人格。這種鄉(xiāng)愿人格,在宋明社會隨處可見,思想家們,選擇用“心學”,幫助天下人,擊潰這個心中的“賊”。
就是要把對于道德的遵守,回歸于本心,比如有個弟子問陽明,我侍奉父親盡到了很多禮節(jié),算孝順嗎?陽明答道“你只要內心存一下孝字,就可以了!”這就是在破心中賊。
5.可惜,清軍入關,強行中斷了這個過程,鄉(xiāng)愿程度不減反增,士大夫紛紛選擇明哲保身。
其實乾隆就說過:“你們漢人士大夫有個壞毛病,就是喜歡以天下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