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讓你生病、受苦、吃虧,只為了給你這4個“暗示”

佛說:人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
這八苦,基本每個人都需要經(jīng)歷一次。正如李叔同大師所言,人這一生,不過是“悲欣交集”罷了。悲苦的,是經(jīng)歷。欣喜的,是心境。
人,為什么非要經(jīng)受這八苦的磨練呢?難道說,不吃苦就不行嗎?很遺憾地說,普通人降生到紅塵俗世當(dāng)中,必然要吃苦受罪。
其實(shí)很好理解。大自然有兩塊金子,三個人類,這三個人就會為了兩塊金子而爭來爭去。痛苦,就由此產(chǎn)生了。
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泵總€人的苦,都各有各的不同。每個人的不幸,也各有各的特點(diǎn)。
老天讓你生病、受苦、吃虧,也許是為了給你這四個暗示。

一、對于自然規(guī)則的敬畏。
枯榮興衰,生老病死,本就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
對此,有一位禪師說過,必然要經(jīng)受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只要坦然接受就好,沒必要想太多,也沒必要糾結(jié)太多。就像死亡,本就不可避免。
又有誰能超脫生死呢?沒有人可以做到擺脫生死,這就注定了,每一代的人類,都會消失不見。舊的一代沒了,新的一代又出現(xiàn)了。
正如唐代詩人張若虛所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是誰第一次看見了月光,江月又在什么時候照到了人類呢?人類族群代代更替,無窮無盡,而江水和月亮永恒不變。這,便是自然的規(guī)律。
在大自然中生存,我們所需要做到的,就是順其自然,敬畏自然的規(guī)律。該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行了。

二、讓人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人性當(dāng)中最大的缺陷就是:認(rèn)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認(rèn)為已經(jīng)得到的,都是沒有價(jià)值的。所以,人間才會有諸多的悲劇。
就拿“活在當(dāng)下”這件事來說,有些人覺得,自己月入幾千塊,活得沒有別人月入過萬幸福,就悲觀地活著,漠視了生命的意義。
要想改變這種觀念,只需要生一場病就可以了。在病痛當(dāng)中,人們的觀念就變了,覺得只要健康了,那就足夠了,有錢沒錢,能活就好。
沒有生過病,就不會重視自己的性命。沒有失去過一切,就不會珍惜眼前人和眼前事兒。人類就是如此,等失去了,才格外珍惜。
普通人,沒必要奢求什么,也沒必要有太多的欲望。面對生活,盡力而為,好好珍惜,那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要理會太多了。
要知道,一切存在的人與物,都是暫時的。當(dāng)下不珍惜,等失去了,就后悔莫及了。

三、嘗遍酸甜苦辣咸,修身養(yǎng)性。
人間就是一個道場,我們都是這個道場當(dāng)中的修道人。到底可以修到哪一步,就要看個人的悟性和本事了。
有些人修了一輩子,還是糊里糊涂,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有些人修了一輩子,越活越通透,也看透了人間的本質(zhì),這是他們自己的本事。
一代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早年特別相信“格物致知”的說法,就對著園子中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隨后,王陽明就患了嚴(yán)重的大病。
臥病在床的這段時間里,王陽明就在思考,這“格物致知”,真的就有道理嗎?后來,他給出了自己的觀點(diǎn),萬化根源總在心。
就是說,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你的心如何想,那你就會如何做事。心如花海,那你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花海。心如深淵,那你的人生就漆黑如深淵。
歷經(jīng)世間多少事,不過是為了修心修身罷了。把心修好,才是我們這一生的功課。

四、聽從本心,痛快活一場。
生死,確實(shí)很可怕,但它也特別公平。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在生死面前,其實(shí)都一律平等,終究是要離開的。
古時候的王侯將相,有權(quán)有勢有地位,不也要魂歸黃土嗎?普通人啥都沒有,可能連房子都買不起,最終也跟王侯將相一樣,塵歸塵,土歸土。
對此,有人會說,既然人生如此辛苦,如此不公平,最終還要死去,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想,意義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聽從自己的本心,好好活下去。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及時去做什么,千萬不要讓人生留有遺憾。
人活一世,也僅僅只有一世,不過百年的時間,倘若沒有聽從本心,為了自己而活一場,做點(diǎn)自己喜歡的事兒,那就真的辜負(fù)天意了。
很喜歡這么一句話,每個人活著,都需要給歲月,增添一點(diǎn)顏色和光彩。至少,不要讓這幾十年的人生歲月,太過于黯淡。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