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備戰(zhàn)公考筆試(1)3%之外,毫無意義

很多小伙伴在公眾號后臺留言說自己基礎不太好,想了解下「從零開始」備考公務員該怎么辦。
西瓜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大家最需要的應該是「看得懂、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思路」,不僅僅是知道大致的備考計劃,更想知道怎么才能盡快提升自己的實力,真正達成「上岸」的目標。
大家的這種想法非常積極也非常好。西瓜自己也進行了思考,發(fā)現(xiàn)之前推送中重視「題目分析」的內容較多,對于「零基礎」的小伙伴來說并不是很友好。
因此,西瓜在這里開一個專門的系列,從宏觀的角度來全面分析公考筆試的情況,之前的備考系列就暫時先不更新了。這一系列可以讓大家更清晰地認識公考的本質,幫助「零基礎」小伙伴快速提升。
這里的第一篇強調「認識公考本質」尤其是「百里挑一」的艱難性(在3%之外,毫無意義),共分為4個部分:
一、公考作為選拔考試的特殊性
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簡介
三、申論簡介
四、近年題目的「反套路、反機構」思路
全文字數(shù)較多,希望各位小伙伴耐心看完。
一、公考作為選拔考試的特殊性
「零基礎」必須認識到公考的殘酷性,這樣備考時才能嚴格要求自己。
公考是「選拔考試」,本質是類似「零和博弈」的游戲——贏者通吃。
統(tǒng)計顯示公考的「報考錄取比」大約在1∶60左右。排除一些過于偏遠、冷門的職位,可大致認為值得報考的崗位至少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為方便大家理解,可直接將「報考錄取比」簡化為一個模型,即:
每次公考都有100人報名,3人進面試,錄取1人
在這一前提下,成為這100人中的前50名、前30名甚至前10名的結果都一樣——落榜。
想要成功上岸,就一定要力爭第1,至少進前3(有面試機會),在前3%之外,毫無意義。
對于(非頂尖名校、頂尖專業(yè))的考研和英語考級來說,能夠在考生中進入前10%,已經很出色了;但對于公考來說,前10%遠遠不夠,必須力爭前3%甚至1%。
正因如此,公考的備考是不能騙自己的。
如果一個人公考也隨波逐流,別人報班我報班,別人刷題我刷題,渾渾噩噩,沒有自己的想法,那最好情況也就是在一個競爭不夠激烈的崗位上混進面試,面對稍好點的崗位,是毫無優(yōu)勢的。
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
省流版:(上岸級考生)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完絕大部分題目,并保證不同難度的題目都盡量有較高正確率,簡單題基本做對,中等難度題大部分做對,難題正確率較高。
想要上岸,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簡稱行測)的能力就要達到上述要求。用百分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話,是這樣的:
數(shù)量關系題目完成率≥50%
其他板塊題目完成率≥90%
統(tǒng)計正確率≥60%的題目,正確率≥90%
統(tǒng)計正確率30%~60%的題目,正確率≥70%
統(tǒng)計正確率<30%的題目,正確率≥50%
行測的解題時間往往不夠,因此想考高分的話,題目必須盡量做完。
在這一前提下,「數(shù)量關系」成為優(yōu)先放棄的對象。
如果參加公考的小伙伴是零基礎,那更要明白這一點——「數(shù)量關系」題目絕對難度最高、解題耗時最長,推薦放在最后做,實在解不出來可以直接純蒙。
其他板塊的話盡量要做出來,個別情況下有一兩道難題可以放棄,但「資料分析」必須100%解出。
「零基礎」備考時,各板塊都有幾個關鍵詞,接下來會詳細解析。這里先簡單展開下:
(1)「常識判斷」——積累、追問、推理
積累:「常識判斷」的日常積累極為重要,效果比突擊背知識點要好很多。舉例來說,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和「三農」有關,如果把它們對比學習,則會很輕松找到重點并記住關鍵數(shù)據(jù)和政府重點關注的內容,但如果單純突擊背相關知識點,就很容易因為數(shù)量多、雜而記不牢。
追問:「常識判斷」會考查很多大家看似熟悉,卻不知道具體含義的知識點,如果「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做錯,因此要學會「追問」知識點,將其徹底掌握。代表例子就是「供給側、需求側改革」,基本上重要會議次次提,公考真題年年考,百度一下5分鐘解決的事,就是有很多考生做不對。
推理:「常識判斷」經常會串聯(lián)不同板塊的知識點。比如把文學、歷史和氣象串聯(lián);把古代詩詞和建筑、物理串聯(lián);把科技和名人名言串聯(lián)等。有的知識點較為冷門,但如果結合具體環(huán)境進行推理,則難度會大幅降低。某種程度上來說,「推理」用的好不好決定了考生的最后得分。
(2)「言語理解與表達」——快、準、狠
快:「言語理解與表達」是難度最低的板塊,做題速度必須足夠快,否則「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兩個板塊很可能做不完。
準:因為該板塊難度低,所以做題正確率要足夠高,80%正確率是基本要求,最好到90%以上。為了達到這一水平,必須優(yōu)先鍛煉「概括全文大意,找到關鍵表述」的能力。
狠:在「二選一」時果斷出手且正確率很高。所有「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難題基本都是「二選一」型,即「4個選項能輕松排除兩個,另外兩個難以抉擇」。當你能夠有一套成熟的理論解決這個難題時,就說明「言語理解與表達」板塊的實力已經很不錯了。
(3)「數(shù)量關系」——分類、歸納、放棄
分類:想要上岸的話,單純刷「數(shù)量關系」遠遠不夠,必須學會分類。分類的目的是看「數(shù)量關系」時一眼判定題目具體分類和大致解題思路,并想到類似的題目,最好做到短時間內判斷其是否為難題。
歸納:在平時練習時,把所有做過的「數(shù)量關系」題都刻在自己腦海中,將類似的題目、類似的解析思路甚至類似的陷阱都歸納一遍,可以幫助自己越做實力越強,而且不容易感到枯燥。
(4)「判斷推理」——規(guī)律,突破,訓練
規(guī)律:「判斷推理」的所有板塊都特別注重「規(guī)律」,比如「圖形推理」的「7點逐排法」,就是在總結了多年的公考真題后提煉出來的,用這種思路去做「圖形推理」就特別舒服,絕大部分題能迅速解出。
突破:「判斷推理」的難題特別講究「突破口」,無論是「圖形推理」中圖形的特點,「定義判斷」中定義關鍵詞的表述,「類比推理」中的交叉關系和從屬關系,「邏輯判斷」中加強削弱的邏輯等,都需要通過「找到突破口」快速解題。
訓練:「判斷推理」小板塊最多,題型類別也最多,總共加起來的訓練量最大。這個板塊如果練得少,除非是高中學習成績特別好或者特別有天賦,否則就一定考不好。
(5)「資料分析」——枯燥、速算、簡化
枯燥:「資料分析」就是純粹分析數(shù)據(jù),方法是固定的,速算技巧也就那么幾種,沒有任何取巧的方法。只有認識到資料分析的「枯燥」本質,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提得了水平。
速算:「資料分析」至少95%的題目都不需要硬算,而是有各種不同的速算技巧,核心思路是「取整求約(盡量取整數(shù)或整十、百等數(shù),求一個大約的值)」,最常見方法是「乘法反推(乘法比除法簡單,通過反推可以減少很多筆算的步驟)」。
簡化:解題思路要簡化,速算過程要簡化,從「讀題」到「找到具體計算式」的步驟也要簡化,千萬別背什么「基期現(xiàn)期增長率公式」,這純粹是給自己提高考試難度。
三、申論
一個考生想要上岸,其申論的能力要求應當是:
能夠快速、準確解讀給定資料,找到資料重點并有條理歸納、針對性分析問題,根據(jù)題目要求寫出應用文,在高考作文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活、黨政常識和對熱門問題的深刻認識寫出優(yōu)秀的大作文。
根據(jù)申論題目,理論上可分為「歸納概括」「對策建議」「綜合分析」「應用文」「大作文」5個板塊,實際上用「3種能力」來概括更合適,這3種能力分別是「給定資料的解讀能力」「小題的審題與字數(shù)把握能力」「大題的全面能力」。
(1)給定資料的解讀——精準、簡明
想要「零基礎」學好申論,最重要的不是做題,而是先學會解讀「給定資料」,尤其是學會把1500字左右的「給定資料」精準壓縮到300字左右(保留所有要點),使其變得簡明,在此基礎上再學習解題。
(2)小題(「歸納概括」「對策建議」「綜合分析」)——審題、字數(shù)把握
申論中的「小題」相對難度較低,即使「零基礎」也能得到不低的分數(shù),因此大家的學習重點一定是「盡量得高分」。因此學會準確「審題」,并把握好字數(shù)(比如題目要求300字以內,答案腳可以寫到280字左右)是最關鍵的。大家解題時切莫因為追求「面面俱到」而讓答案支離破碎,而是要在解題開始就盡量得高分,甚至得滿分。
(3)大題(「應用文」「大作文」)——全面
大題對考生的文字能力要求極為全面,包括審題、熟悉所有應用文、準確使用應用文中的格式與稱呼、大作文選材要有新意、做到「虎頭豹尾豬肚」、文章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要將黨政常識和大作文有機融合。
四、近年題目的「反套路、反機構」思路
在本文結束前提醒大家一下,公考有明確的「反套路」題型,尤其是近幾年來出題者水平越來越高,通過「將簡單題變難」「將難題的干擾項故意出的『反套路』」等思路,讓盲目迷信輔導機構的考生吃了大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