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線路】輸電線路設計總結之110kV電纜終端塔的設計施工

EPC設計總是覺得自己是從現(xiàn)場來的,應該對現(xiàn)場和圖紙比較熟悉了,就忽視了工程經(jīng)驗的總結,隨著近年來工程的復雜性越來越大,有必要對近期所做的一些典型工程做個必要的總結,那么就從自己最不熟悉的地方開始。
110kV架空電力線路在變電站兩端由于地形或者布置形式的要求,經(jīng)常會采用電纜進出線,那么就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電纜終端塔和電纜進變電站站電纜的設計,市區(qū)內(nèi)工程尤其的多,工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是有些地方會容易忽視,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
工程介紹如下:
某地,電壓等級110kV,GIS布置,電纜進變電站,導線型號2×JL/G1A-240/30,地線為兩根OPGW光纜。

電纜采用排管設計,站外電纜不設余量井,余量預留在站內(nèi)電纜夾層內(nèi)(似乎站內(nèi)有所規(guī)定,不允許預留電纜,但是沒有找到相關規(guī)定,可能是地方差異問題)。站外電纜終端塔采用16棱鋼管桿,下設置電纜平臺,設置電纜圍欄。

如上圖所示,左邊是CAD畫的單線正視圖,右邊是桿塔組立起來之后隨手拍的圖片,對于沒有現(xiàn)成經(jīng)驗的人來說,這就是學習的寶貴經(jīng)驗,整體就是這么個樣子,看起來似乎不是太漂亮,沒有達到CAD畫的那么圓潤,也許是拍攝視圖的原因,實際的比圖紙上看起來比較瘦小,其實如果站到面前拍攝,還是比較高大威猛的。
這張圖上面的部分就是一個串掛上就可以了,不用過分的關注,主要是電纜平臺如何和架空線路的連接,同時滿足規(guī)程規(guī)范和相關管理部門的要求,同時又準確的統(tǒng)計出施工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設備清單,下面就我關注的細節(jié)來進行一一的論述。


對于導線的下引線到電纜終端這一塊,我們一般采用這種方式引下,還有很多種方式的引下都是可以的,主要能保持電纜終端的穩(wěn)定,保持引下與塔身的電氣安全距離即可。
這種引接方式看起來有3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跳線引接串的方式

這個地方采用的是并溝線夾和重錘片的引接方式,看起來比較擁擠,可以換成間隔棒的引接方式,應該可以更漂亮一點。示意圖如下:


因為對應的電纜終端的接線端子伸出來的銅鋁過渡設備線夾的尺寸為200mm的間距,我們可以把跳線串更改為跳線間隔棒的跳線串,這樣子看起來更是平滑和美觀。 電纜在終端接線端子的尺寸如下:


下面插一句,接線端子的連接是銅排上打孔,以現(xiàn)場打孔居多,銅排的寬度為800×800,配套的銅鋁過渡設備線夾如下圖所示:

主要是電纜終端的A值和銅鋁過渡線夾的A值的配合即可,至于上面的開孔大小和開孔距離現(xiàn)場開孔也好,或者直接在工廠加工好也可以,這個不是決定因素。
并溝線夾更換為跳線間隔棒

以本工程為例,所用的并溝線夾為JB-4,間距大約1.5m用一個,更換為FJG-220/22子線間間隔棒,則間距不變,跳線串跳線線夾更改為 XG-4028。本工程ABC三相分別用FJG-220/22子線間間隔棒的數(shù)量為12-18個(1.5-2米之間都可以)。
避雷器端子和導體的連接


如上圖所示,對于CAD圖上和實際運行之后的差距,用一個T型設備線夾相連,但是對于連接導線的選擇是不是正確呢?是選擇跟下引線導線一樣的截面還是選擇單根軟導線即可?還是要選擇扁鋼(銅排)相連呢?這點我有疑問。

如上圖所示的接法也可以,那就是直接用扁鋼連接避雷器和電纜頭的接線端子。孰優(yōu)孰劣,只有在以后的工程實踐中才能夠繼續(xù)地總結完善吧。
接地電纜的型號和長度的選擇,按照一般規(guī)定,接地電纜一般選用YJV-10-1×240mm2,交聯(lián)聚乙烯單芯銅電纜,主要用來是接地線和接電纜外護套和接地箱,一般這個電纜型號可以隨著電壓等級和輸送容量的變化而變化,截面積從150-240mm不等,長度基本上按照圖上距離或者現(xiàn)場量取即可,如下圖所示位置:

長度根據(jù)圖紙和現(xiàn)場測量為保護箱到電纜終端處長度為9-10米一根,一共三根,電纜接地箱至地面接地點處一根,長度為10米左右,那么一個回路電纜長度大約40米,一共兩個回路,長度一共80米。站內(nèi)電纜終端至接地箱參考站外考慮。
電纜終端塔及其排管工程所用材料明細表:(根據(jù)工程可以適當調(diào)整)。

工作之余的總結,僅供自己工作的參考,如有雷同,絕對的抄襲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