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原來氣數已盡竟然是這種意思

氣數是什么呢。
氣數是指一種變化,同時也是一種必然。這種變化,是從極其細微之中開始產生變化的,并非是一時間產生的,但是等到某一階段,漸漸的會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并且爆發(fā)開來的。
氣數已盡,就代表著無可挽回了。
因為氣數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是本質,是全面的集體崩潰罷了。
氣數這東西放今天可能是迷信,其實是一種以微觀入手全面發(fā)展到最后的必然結局罷了。
明朝的滅亡很多人歸之于是氣數已盡。
貧道個人認為明朝滅亡還真是氣數已盡的一種體現(xiàn)。
首先封建社會家天下之中,是最顯示個人能力的地方了。(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尤其是明末那種千瘡百孔的時局,更需要一個力挽狂瀾之人。
可偏偏這個關鍵時刻,是崇禎帝朱由檢來力挽狂瀾的,可惜崇禎帝此人,如果放在平世里或許是一個守成之君,但亂世里并非是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
在最重要的一國之君位置上就坐了一個不能力挽狂瀾的皇帝
而下面更是一團糟。
因為明末好巧不巧的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北方大地是天災不絕,還有大規(guī)模的鼠疫。這樣一來使農民起義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使農民起義軍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最后明亡于農民起義者李自成之手。
詭異的是小冰河時期帶來的大規(guī)模天災還有鼠疫,在清軍入關以后的順治元年開始平息,自順治二年以后,北方可以說是風調雨順,小冰河時期正式過去。
再放眼歷朝歷代,氣數這東西還真是讓人不得不信。
大一統(tǒng)王朝中就沒有邁過三百年大關的。
像兩漢四百余年也是西漢和東漢合起來的,并非真的是四百年。
兩宋雖然是三百多年,但也同樣是北宋和南宋加起來的,而且兩宋也并沒有大一統(tǒng)中國。
最長壽的唐朝也不過是289年。
所以說大一統(tǒng)王朝不過三百年這個說法,是對的。
是大一統(tǒng)王朝沒有這個氣數嗎,非也。
氣數其實很多時候是來源于生活,結合于現(xiàn)實的。
像封建社會的體制,還有農耕文明局限性和衍生的土地兼并等巨大弊端,注定大一統(tǒng)王朝是難過三百年大關的。
所以王朝到了快三百年時候,自然是弊端叢生,說是氣數已盡也是正常。
明朝滅亡時已享國276年,所以稱之為氣數已盡也是正常。
當然,所謂的氣數已盡并非是推卸明庭本身存在問題的責任,因為任何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問題多多的,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解釋明朝滅亡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