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07~2012年勘查與發(fā)掘簡報

2021-08-30 08:33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07~2012年勘查與發(fā)掘簡報

選自《考古》2015年05期,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2003~2006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在運城盆地東部開展了拉網式區(qū)域系統(tǒng)調查,旨在探索晉南地區(qū)早期國家與文明起源等相關問題山。周家莊遺址就是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并確認的先秦遺址中最大的一處。在前期調査及小規(guī)模試掘的基礎上,自2007年開始我們對周家莊遺址進行了持續(xù)的勘查與發(fā)掘,本文主要就2007-2012年的考古工作、主要發(fā)現(xiàn)和收獲進行簡要報道。

周家莊遺址位于山西絳縣橫水鎮(zhèn)周家莊、崔村及其附近地區(qū),地處運城盆地東北部的涕水河北岸黃土臺堀上,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地勢開闊。北靠紫金山與侯馬市、曲沃縣相鄰,南望中條山同垣曲縣相接(圖一)。遺址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里岡、周代、漢代等時期遺存,總面積500余萬平方米。其中以龍山期遺存分布面積最廣、堆積最豐厚,面積達450萬平方米(圖二)。這里主要報道龍山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他時期的遺存擬另文發(fā)表。

因周家莊遺址面積很大,為了對遺址有全面的了解和總體把握,2007-2008年在有選擇地發(fā)掘的同時,對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鉆探。鉆探集中在周家莊村北地勢開闊平緩的梯田上,往北延伸到了崔村的部分地段,鉆探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但大部分區(qū)域探孔較稀疏,探孔間距約10米。周家莊村南坡度漸陡,僅小范圍進行了鉆探。在有了一定線索后,經過加密鉆探、追蹤,并結合地表地貌的勘察,在遺址周圍發(fā)現(xiàn)并確認了環(huán)壕的存在,這是鉆探、勘查取得的最大收獲之一。

一、周家莊遺址近年考古工作概況

周家莊遺址正式的田野考古發(fā)掘與鉆探始于2007年秋季。根據(jù)最初鉆探發(fā)現(xiàn)的跡象,2007年秋首先選擇在周家莊村東北、遺址中部偏東南處進行了發(fā)掘,共布設10米x 10米探方4個,揭露出數(shù)處房址和眾多墓葬(圖三)。隨后兩年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鉆探和對遺址布局的了解,但在2011和2012年我們又返回到這個地方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揭露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這里在龍山較早時期主要是一片與生產陶器相關的居址,到龍山較晚時期變成了一片墓地(下面稱為“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區(qū)”)。這批資料將另文報道。

2008年春秋兩季,對深埋于地下的東部壕溝進行了解剖性發(fā)掘,共布設探溝5條(TGI、TG2、TG3、TG5、TG6),證明環(huán)繞遺址的長壕溝確實存在,而且周家莊遺址存在一處龍山期大型環(huán)壕聚落。為進一步了解該壕溝不同地段的結構,以及溝內與溝兩側的堆積狀況,2012年春我們又加設兩條探溝(TG12、TG13),對東部壕溝再次進行了解剖發(fā)掘。受篇幅所限,關于壕溝的解剖情況也將另文報道。

為了對周家莊遺址不同方位的堆積有初步的了解,2008年春在遺址東南高地“走馬嶺”布設了一條探溝TG4,2009年秋在遺址中部、周家莊村北布設了10米x 10米探方5個,并在其東南布設了兩條交叉的十字型探溝TG7、TG8,2010年秋在遺址中部偏東近壕溝處布設探溝TG9,2012年春在遺址中部偏東南布設TG10、TG11和TG14。這些探溝或探方都是根據(jù)鉆探提供的線索,基于不同目的進行的解剖或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除了位于遺址東南走馬嶺的TG4,其他探溝和探方都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周家莊村北和東北,即遺址中部及其偏東南的一片地域。下面概要介紹這些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層堆積、遺跡與遺物的出土情況。

二、遺址堆積與遺跡

通過幾年的鉆探和發(fā)掘可知,周家莊遺址規(guī)模大,文化堆積分布較連續(xù),埋藏也較深,但各地點文化堆積狀況不盡相同。遺址中南部的地層堆積一般深2~3米或更深,而一些壕溝、灰坑等遺跡深則達4、5米以上,遺址北部及邊緣地帶相對較淺。不同地段遺跡的種類、分布的密度也都有差別,反映出遺址不同功能的區(qū)劃和形成過程的差異。下面分區(qū)域報道文化層的堆積和出土遺跡的情況(上文所述“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區(qū)”和東壕溝的解剖情況除外)。

(一)2009年發(fā)掘區(qū)

首先介紹2009年秋集中發(fā)掘的一片區(qū)域的堆積狀況。此片區(qū)域靠近遺址中部,共布設5個10米x 10米探方(IIT6545、IIT6644、IIT6645.IIT6744.IIT6745),實際發(fā)掘面積約450平方米。此地文化層堆積很厚,地表距生土深一般為3米左右,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灰坑、房址、陶窯,并出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具體堆積情況以IIT6645南壁剖面為例,簡要介紹如下(圖四)。

第1層:淺灰褐色土,質地疏松,水平狀堆積,厚0.15-0.2米。包含植物根莖、瓷片等,為現(xiàn)代耕土。

第2層:淺灰黃色,質地疏松,堆積較平整,厚約0.4米。出土物有青花瓷、碎瓦塊、鐵釘?shù)?,為近現(xiàn)代堆積層。

第3層:淺褐色土,質地疏松,堆積高低不平,厚0.45-0.75米。出土物有青花瓷、碎瓦塊、鐵釘?shù)?,為近現(xiàn)代堆積層。

第4層:淺黃色土,質地疏松,厚0.4~0.7米。包含物有白瓷碎片、瓦塊等,為宋金時代堆積。

第5層:淺紅褐色土,質地疏松,厚0.12~0.3^o出土少量陶片,為龍山期堆積。該層下疊壓的遺跡有H77等,H77又打破H93。

第6層:黑褐色土,較致密,厚0.3~0.45米。出土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盆、肆、甌,為龍山期堆積。該層下疊壓的遺跡有H78,H78又打破F12。

第7層:分布于探方中部區(qū)域,南壁不見。淺黑色土,較致密,呈坡狀堆積,厚0.1~0.4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屬龍山時期堆積。

第8層:淺褐色土,質地疏松,主要分布在探方內北部,厚0.2~0.45米。出土少量陶片,為龍山期堆積。

本發(fā)掘區(qū)龍山期的遺跡主要有6座房址、1座陶窯和眾多灰坑(圖五)。房址規(guī)模都很小,有地穴式和半地穴式,形狀有圓形袋狀、圓角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室內有灶,有的無灶,除個別發(fā)現(xiàn)零星柱洞,多數(shù)則沒有柱洞。個別的有白灰地面,多數(shù)則無白灰地面,顯得比較簡陋,其中有些不像是普通的居住房屋。在該區(qū)域中部發(fā)現(xiàn)一個巨型灰坑H82,在坑南壁上建有一座陶窯Y2。H82內分為多層堆積,其中很多是燒窯的殘留物。在本發(fā)掘區(qū)的東部邊緣還有含大量灰燼、燒土的灰坑,或許與發(fā)掘區(qū)以外的其他陶窯有關。這里的大部分遺跡中很少見到保存較好或可復原的器物,這與該遺址其他發(fā)掘區(qū)的情況相同,反映在聚落使用過程中人們很少因各種活動而有意埋藏或丟棄完整物品,而最后廢棄也是人們主動遷移或人為干預的結果。以下介紹幾種典型遺跡。

1.房址介紹2座。

F13位于IIT6645東部,是一座地穴式房址,疊壓于第7層下,被H88打破。開口為圓形,袋狀坑,直徑1.3、底徑1.96~2.9、深約2.15米。底部中心略偏北處有一長方形灶面,經解剖可知,該灶面為長時間燒結形成的紅燒土。已發(fā)掘部分未見明顯的門道(圖六)。房內堆積為黃褐色土,土質疏松,出土遺物很少,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

F14位于IIT6644中南部,部分在探方南壁外,是一座半地穴式房址。該房址被H97、H98打破,自身又打破生土,壁微斜,殘存最大徑1.9、殘深0.56米(圖七)。房內近中部有一柱洞,直徑0.22、深0.32米,橫截面為圓錐形,洞底部填充有碎陶片,較為堅硬。房內堆積為紅黃色花土,土質疏松,夾雜有料硬石、木炭等,出土物有陶片、石塊、獸骨等。

2.灰坑介紹2個。

H89位于IIT6645中部偏東,疊壓于第8層下,被H82打破,自身又打破H96。為圓形圜底坑,坑口徑2、深0.7米。坑內堆積為黃灰色土,質地較疏松,包含陶器、石器等遺物(圖八)。陶片多為夾砂灰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可辨器形有鬲、罐。石器有鑿、刀等。

H99 位于IIT6645中部,疊壓于第8層下,被H82、H95打破??涌谄矫娉蕡A形,為桶形平底坑,口徑2.35~2.6、底徑2~2.3、深1.25米??觾榷逊e為黑褐色填土,質地疏松,出土物較少(圖九)。

3.陶窯僅介紹1座。

Y2建于H82南壁。H82是Y2的操作坑,很可能也是取土坑,坑內的部分堆積當來自燒窯的廢棄物。H82開口于第7層下,被H84打破,并打破H96。H82為跨越4個探方的巨型不規(guī)則形坑,長14、寬11.7、深3余米,已清理部分的堆積可分為9層(下面還有少部分堆積未清理)。第1~4層為水平狀堆積。第1層為淺紅褐色土,較致密,厚0.15~0.4米;第2層為紅黃色花土,略疏松,厚0.55-0.9米;第3層是淺灰褐色土,質地疏松,厚0-2~0.5米;第4層為黑黃色雜土,質地緊密,厚0.25-0.5米。這4層堆積均出土一些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可辨器形包括鬲、學、罐、豆、扁壺等,第2層還出土數(shù)塊扁平狀類似鋪地磚的器物。第5~8層呈斜坡狀堆積,大多存在局部交錯疊壓現(xiàn)象。第5層為淺灰色土,較疏松,厚0.2~0.5米;第6層為紅褐色土,質地疏松,最厚處0.45米;第7層為黃褐色土,土質致密,最厚處0.6米;第8層為紅褐色土,質地疏松,厚0.55米。這4層包含物甚少,僅見少量陶片,器形多不可辨。第9層為深褐色土,土質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等。從坑內堆積的形狀和包含物判斷,第5層以上部分,特別是第3、4層含有較多的燒土,當與陶窯使用時的殘余堆積有關,而第5層以下部分形成的時間或許早于陶窯的建造和使用時間。

陶窯由火膛、火口、火道、窯室等四部分組成?;鹛艦殚L方形豎坑,長約0.6、寬約0.34、高約0.5米,四壁均為青色燒土,火膛以三個火口與火道相通至窯室?;鹂谖挥诨鹛彭敹?,寬0.47、高0.25米。窯室內有三條主火道,每條寬0.1-0.2米,兩邊的主火道外側還各有兩條分支火道。窯室略呈圓形,弧壁袋狀,上部已遭嚴重破壞,底部直徑約1.54米。Y2內堆積為淺灰褐色土,質地疏松,夾雜較多炭屑及青紅色燒土,出土少量陶片、骨頭、石塊等(圖一0)。

(二)TG14

TG14發(fā)掘于2012年春季,位于2009年發(fā)掘區(qū)東南500余米處,距東壕溝近300米,長60、寬3米。該區(qū)域地表距生土面深度一般為1.2米左右,屬遺址中埋藏較淺的區(qū)域,地層堆積簡單,遺跡也較稀疏,耕土層下便是龍山時期文化層及少量灰坑、房址等遺跡。其中包括龍山期灰坑17座、房址4座,一些灰坑含大量灰燼、燒土和碎陶片,為附近房內居民的生活垃圾。盡管只有零星房址發(fā)現(xiàn),但也說明當時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只是由于時間短或人員少,導致遺跡不多?,F(xiàn)將這一區(qū)域內比較典型的房址和灰坑介紹如下。

1.房址僅介紹1座。

F40位于探溝中部,疊壓于第2層下,被H280和H296打破,同時又打破F42和F43。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殘長2.2、寬2、殘深0.7米,坑壁陡直,底部平整且堅硬,應是長期踩踏使用所致。在房址中部偏西發(fā)現(xiàn)直徑約0.7米的圓形灶面,殘厚約0.1米。房內堆積可分兩層。第1層為黃褐色土,夾雜少量黑色花土、白灰面碎片,土質疏松,厚0.2~0.3米。第2層為紅褐色土,夾雜褐色花土,厚約0.4米。兩層堆積出土遺物基本相同,均包括大量陶片及獸骨,陶器可辨器形包括鬲、罐、扁壺等(圖一一)。

2.灰坑僅介紹1個。

H287位于TG14中部偏西,疊壓于第4層下,打破H289。該坑為圓形直壁平底坑,直徑0.9、深0.8米。填土為淺灰色土,土質較疏松,岀土少量陶片和獸骨。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夾砂灰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素面陶,可辨器形有鬲、罐等(圖一二)。

(三)TG9

發(fā)掘于2010年秋季,南北長30、東西寬4米,位于遺址東部,西距TG14約250余米,靠近東壕溝。這里的龍山期遺跡包括1座陶窯、14個灰坑,其中包括體量較大的灰坑,形狀不甚規(guī)則,或與燒窯取土有關文化堆積以TG9東壁北段剖面(圖一三)為例介紹如下。

第1層:黃褐色土,土質疏松,厚0.25~0.35米,包含較多植物根系、料磕石。出土一些陶片、瓷片等,為現(xiàn)代耕土層。

第2層:淺灰褐色粘土,局部有較為明顯的踩踏面,在探溝東部較厚,西部漸薄至消失,厚0.25-0.9米,夾雜有料疆石。岀土少量陶片、瓷片及瓦當,為宋金堆積。

第3a層:深灰色土,質地疏松,厚0.25~0.9米,夾雜料僵石、炭粒、燒土塊等。出土較多陶器、石器和骨器,為龍山期堆積。

第3b層:分布于探溝南段,東壁北段附近不見。深灰褐色土,土質疏松,厚0.35米,含有少量料疆石。出土少量陶器、石器、骨器,為龍山期堆積。

第4a層:分布于探溝西北部,不見于東壁附近。黃褐色花土,較致密,夾雜料僵石、炭粒等,厚0.5米。出土少量陶器和石器,為龍山期堆積。

第4b層:灰褐色粘土,較致密,最厚處0.75米,含少量料珊石。出土一些陶器、石器及獸骨,為龍山期堆積。

第5層:分布于探溝西部,不見于東壁附近。淺灰色花土,土質致密,厚0.3米。出土少量陶片,為龍山期堆積。

第6層:黃褐色粘土,土質疏松,厚().2~0.5米。出土少量碎陶片,為龍山期堆積。

TG9中的遺跡舉例介紹如下。

1.灰坑僅介紹2個。

H105位于TG9西北部,部分延伸進入西壁,疊壓于第5a層下,打破F15、Hlllc平面略呈圓形,坑壁袋形,底部較平,直徑約3.1、底徑約3.7、深1.75-2.95米??觾榷逊e為灰褐色花土,質地疏松,包含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多為夾砂灰陶,紋飾包括繩紋、籃紋等(圖一四)。

H1O7位于TG9西南部,部分延伸進入西壁,疊壓于第4b層下,打破H108、H109,從顯露部分看略呈橢圓形,直徑約3.3米:灰坑的北壁上部為直壁,下有三級生土臺階與坑底連通:南、東壁不甚規(guī)則,西南部存有臺階'J南、東壁相接,最深處約2.3米??觾榷逊e為灰褐色土,包含人骨和少量陶片C人骨靠近灰坑東壁,上距坑口約1.2米,無墓坑,骨架完整,仰身直肢,頭向南,面朝東:出土陶片多為夾砂灰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可辨器形有鬲、罐、盆、豆等(圖一五)。

2.陶窯僅介紹1座:

Y3位于TG9中部略偏東北,部分壓在東壁內,疊壓于第3a層下,被H106打破。平面略呈卵圓形,操作坑已被破壞殆盡,殘存火膛、火口、火道、窯室四部分?;鹛艦闄E圓形,直壁,平底,短徑0.75、長徑1.35、高約1.15米。窯室已被破壞,殘存底部,內有三條主火道及兩條支火道,主火道寬0.1-0.14米。Y3內堆積為深灰褐色土,夾雜青色窯壁燒結塊及紅燒土塊,出土少量陶片,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少量籃紋,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圖一六)。

(四)TG4

TG4位于遺址東南部當?shù)厝朔Q為“走馬嶺”的一塊高地上,處在龍山期東部環(huán)壕以外,是一處在環(huán)壕以外的發(fā)掘區(qū)。該區(qū)域內有較多漢魏等時期的墓葬,但大多已被盜掘-從地層堆積看,現(xiàn)代耕土層下就有漢代、龍山文化層*其中第4~10層為龍山文化層,下面疊壓的龍山期遺跡主要有一段寬而深的壕溝G4,內有多層堆積,但其總體長度和走向還不清楚。另外,還發(fā)現(xiàn)幾座疑似墓葬的長方形小坑,坑內僅有少量散碎人骨,不見隨葬品。該區(qū)域還有少量灰坑等遺跡,只清理了1座漢代墓葬。

G4位于TG4南部.疊壓于TG4第9層下,打破生土,略呈東南-西北走向,寬3.9~7.4米。溝壁不甚規(guī)整,北壁為斜壁,南壁東部為袋形,西部則是斜壁或斜直壁,平均深度約3.4米,溝底西北高、東南低。溝上部有數(shù)層堆積蔓延到溝外,暫編為地層。溝內堆積可分15層,各層堆積大多為質密而堅硬的紅白花土,其間夾雜少量疏松的灰褐色花土,出土大量龍山期陶片、殘碎的動物骨頭及少量殘石器等(圖一七)。

(五)TC7、TG8

根據(jù)鉆探提供的線索,我們了解到在遺址中部偏東南,即I區(qū)“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區(qū)”的北面存在很大一片特殊的灰褐色土分布區(qū)(約長60米以上、寬40余米),并且可能與其南面發(fā)掘區(qū)內的G1和向東延伸的一條壕溝相連。在此布設一組十字形探溝(TG7和TG8),因埋藏較深,探溝狹窄,而且下部堆積較單純,故此未解剖到底,下部的堆積僅通過鉆探了解其質地和深度。從已發(fā)掘部分看,兩條探溝的堆積可分為11層,其中第8~11層為龍山期堆積。龍山期堆積均有比較明顯的靜水環(huán)境產生的“蟲孔”現(xiàn)象,而各層大致均為質密、堅硬的灰褐色土,推測這里曾經是蓄水的池塘,總深度約為5.6米。以下選取TC7南壁西段剖面(圖一八)介紹如下。

第1層:黃褐色土,土質疏松,厚0.15~0.25米,為現(xiàn)代農耕土匸

第2~4層:分別為淺黃褐色、黃褐色和黃土,土質均較致密,普遍分布于TG7、TG8之中,厚度均在0.14~0.4米:這3層的包含物相似,均見有煤渣、碎瓦塊、青花瓷片及鐵器等,為明清至近代人類活動的堆積。

第5層:淺黃色土,土質致密,夾雜少量顆粒較小的料礎石,偶見煤渣,厚0.45-0.77米。出土物有布紋板瓦塊、泥質素面灰陶罐片和黑白釉瓷碗片等,推測為宋金時代的堆積。

第6層:淺黃褐色土,土質致密,厚0-0.4米。出土含少量繩紋和素面陶片,還有一些厚瓦塊等,應為漢代堆積,

第7層:淺灰褐色土,土質緊密,厚約0.32米,主要分布于TC8的東西兩邊。出土少量泥質和夾砂陶片,可辨器形有高柄豆、罐等,為東周時期的堆積。

第8~11層:大體呈灰褐色土,各層僅土色深淺有異,土質致密且堅硬,有靜水環(huán)境下產生的“蟲孔”現(xiàn)象,各層厚度均不超過0.55米。包含物也比較接近,均為少量陶片、燒土塊和獸骨。陶片除素面外,紋飾有繩紋、籃紋等,可辨器形有肥足雙鑒鬲、圈足罐、單把杯等,為龍山期堆積。

三、遺物

周家莊遺址所見龍山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經過初步整理,根據(jù)遺跡間的疊壓打破關系和各類器物的變化規(guī)律、共存關系,可將本遺址龍山期遺存分為早晚兩大期。因本文涉及的各發(fā)掘區(qū)出土陶器多很破碎,可復原的器物很少,這里的介紹暫不分期。

(一)陶器

陶器質地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少量夾砂褐陶和泥質黑陶等,除素面外,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籃紋、弦紋、方格紋和附加堆紋等。陶器多為手制,僅少量泥質陶器有輪制痕跡,器類有雙鑿鬲、單把鬲、斂口肆、顛、折肩罐、溜肩罐、鼓腹罐、圈足罐、深腹盆、淺腹盆、豆、圈足盤、單耳杯、單把罐、碗、扁壺等。

鬲均為夾砂陶,多為灰陶。飾繩紋,大多三足連襠處貼泥條加固??梢苑譃殡p鑿鬲、單把鬲兩類。雙鑿鬲又可分為肥足鬲、瘦足鬲兩種。

肥足雙鑿鬲領較矮,高襠,領下接三個模制肥袋足,領腹間置雙鑿。H84①:3,侈口,斜方唇。唇上飾橫向繩紋,領上部粗繩紋局部被手指抹壓,領下部貼一周附加堆紋,腹部飾粗繩紋??趶?8、殘高8.8厘米(圖一九,6)。H89:5,領較直,唇面近平。唇部繩紋被抹,領飾斜行繩紋,腹部飾粗繩紋??趶?8、殘高8.8厘米(圖一九,7)。

瘦足雙鑿鬲均為侈口,袋足略瘦,領相對較高,襠相對較您,雙鑿置于領部或上腹部。G4⑧:5,高領,尖圓唇,三袋足略外撇。沿外側繩紋被抹,腹部飾中繩紋??趶?6、高25厘米(圖一九,4)。H96:2,高領微外翻,方唇,微束頸。通體飾繩紋??趶?1.2、高34.2厘米(圖一九,9)。H82①:4,高領微外翻,方唇,領部有雙鑿,三袋足微內斂。唇部及沿外側均飾紋理清晰的中繩紋,腹部飾印痕較深的中繩紋??趶?8.4、高32厘米(圖一九,10)。

單把鬲形制與瘦足雙鑿鬲相近,但無雙鎏,在口沿外側和上腹部之間置一橋形把手,領部大多較高。H96:5,侈口,束頸。通體飾繩紋。口徑14、高20厘米(圖一九,1)。H96:6,侈口,斜高領,束頸,鼓腹,單把較寬。腹部飾方格紋。口徑12、高22厘米(圖一九,2)。G4⑨:6,高領,尖圓唇,口微侈。腹部飾繩紋??趶?2、高21.6厘米(圖一九,3)。

甗數(shù)量較少。TG9③a:21,夾砂灰陶。器體上部已殘,整體較肥胖,腹部微鼓,袋足鼓凸,腹部置雙鎏。袋足為模制,捏制足跟,甌腰內側有隔。通體飾印痕較深、紋理清晰的弦斷中繩紋。殘高35厘米(圖一九,12)。

斂口斝均為夾砂灰陶。器體飾繩紋。折肩,多數(shù)器身呈斜腹盆形,少數(shù)器身略直呈罐形,下接三個袋足。依據(jù)口沿特征可分兩種,一種口沿外側為素面,另一種口沿外側飾弦紋,制作相對精美??谘赝鈧葹樗孛嬲撸鏗103②:1,肩微鼓,上腹部置雙鎏。沿外側繩紋被抹成素面,腹部飾弦斷繩紋。口徑32、殘高9.6厘米(圖一九,5)。H110:2,肩腹交接處飾一周附加堆紋,上有一周斜向戳刺紋,腹部飾中繩紋,腹與袋足交接處亦有一周附加堆紋,袋足飾繩紋??趶?0、殘高15.6厘米(圖一九,8)。口沿外側飾弦紋者,如G4?:1,唇部飾一周弦紋,沿外側飾三周弦紋,肩飾雙壑,腹飾中繩紋,腹與袋足交接處繩紋被抹,袋足飾繩紋,印痕較淺,不甚清晰??趶?4、殘高19厘米(圖一九,11)。

折肩罐多為泥質灰陶。均為侈口,折沿,尖圓唇。G4⑨:2,肩部飾麥穗狀壓印紋。口徑15.2、殘高16.4厘米(圖二O,2)。G4?:6,素面??趶?7.2、殘高5.2厘米(圖二O,13)。

溜肩罐為泥質或夾砂灰陶。均為侈口,折沿。H89:8,尖唇,口部表面經磨光??趶?8、殘高9.2厘米(圖二O,3)。H84①:6,沿外側飾一周附加堆紋,上腹部飾一道弦紋??趶?4、殘高7.2厘米(圖二O,4)o H89:9,圓唇,沿面較寬。沿外側飾籃紋,肩部為素面??趶?6、殘高8.4厘米(圖二O,6)。

鼓腹罐大口,腹微鼓,無明顯肩部,形體較胖。TG9③b:3,夾砂灰陶。方唇。沿外側繩紋被抹,腹部飾印痕較淺的中繩紋,上部飾兩道弦紋。口徑32、殘高10厘米(圖二O,5)。Fl 1③:1,泥質灰陶。圓唇內翻:.沿外側飾藍紋,腹上部為素面,腹中下部飾籃紋??趶?2、殘高28厘米(圖二O,I)。

高領球腹罐H82⑨:1,泥質灰陶。侈口,圓唇。領部飾一周弦紋,領腹交接處飾一周弦紋,腹部為素面。口徑11.2、殘高8.8厘米(圖二。,19)。

單把罐為泥質或夾砂灰陶。形體較小,侈口,尖圓唇,鼓腹,有一連接口、腹的橋形耳。腹部一般飾斜向網格紋。G4⑥:1,折沿??趶?0、殘高2.8厘米(圖二O,14)。H82②:11,底部微凹??趶?.6、高11.2厘米(圖二O,15)。

圈足罐TG9③a:22,夾砂灰陶。殘存卜腹及圈足,圜底,圈足上有三個圓形孔。

飾印痕較淺的弦斷中繩紋。圈足徑13.2、殘高12厘米(圖二O,24)。

盆均為泥質灰陶。敞口,寬沿,平底。H77:8,圓唇,弧腹微鼓。素面。殘高6厘米(圖二O,23)。TG9③a:25,尖圓唇::素面??趶?4、殘高6厘米(圖二。.20)。

豆均為泥質灰陶。H103①:6,殘存豆盤,盤外側為素面??趶?4、殘高4.4厘米(圖二。,17)。G4⑨:7,盤腹微鼓,柄較粗矮。盤外飾弦紋??趶?2、殘高4.8厘米(圖二O,18)。C4⑦:7,盤外側殘存輪制痕跡。素面。口徑16、殘高2.8厘米(圖二O,25)。

圈足盤F12③:9,柄較粗。表面經磨光。底徑22、殘高8.4厘米(圖二O,21)。

碗均為泥質陶。尖圓唇,斜腹,平底。G4⑧:4,素面??趶?0.1、底徑4.9、高5.9厘米(圖二O,7)o TG9③a:17,素面??趶?.9、底徑6.4、高6.5厘米(圖二O,8)o TG9③a:15,腹部籃紋被抹??趶?4、底徑9.2、高6.2厘米(圖二O,9)。

單把杯均為泥質陶。侈口,圓唇,平底。素面。H95:3,灰陶。斜腹。口徑11.6、底徑6、高6.4厘米(圖二O,10)。H82⑧:1,黑陶。斜腹。表面經磨光??趶?2.4、高5.6厘米(圖二O,11)O H95:2,黑陶。曲腹??趶?2、底徑5.4、高7.2厘米(圖二。,12)。

三足杯TG9@a:3,灰陶。敞口,尖唇,雙把,腹中部收束,下腹部凸岀,平底下有三個乳狀實足??趶?.8、高8.4厘米(圖二O,16)。

扁壺均為夾砂灰陶。方唇,口部略呈半橢圓形。H103①:3,直口。唇部繩紋被抹。殘高4厘米(圖二O,22)o H96:3,侈口,一側沿外有兩鑿,微束頸,鼓腹,平底。通體飾繩紋(圖二O,26)。H96:1,侈口,一側沿外有兩鎏,微束頸,鼓腹,平底。通體飾繩紋(圖二O,27)。

紡輪均為泥質灰陶。整體呈圓形,中部有一小穿孔。nT6645⑦:1,整體扁平,制作粗糙。直徑4.5、厚0.9厘米(圖二一,1)。TG9③a:4,器身一面凸起,一面扁平。通體磨光。直徑4.4、厚1.2厘米(圖二一,3)。

磚狀物均夾砂褐陶。器體扁薄,一面磨光,看起來像是鋪地磚。H82②:2,一面邊緣齊整。殘長13、殘寬11.7、厚3.3厘米(圖二一,5)。H82②:3,殘長14、殘寬7.8、厚2.5厘米(圖二一,4)。

管H89:4,通體磨光。長4、直徑3.7、壁厚0.7厘米(圖二一,2)。

(二)石器

石器包括刀、嵌、鑿、錚等,其中以刀和鐮的數(shù)量為最多,制作方法是先打制成毛坯,再磨制而成。

刀均為扁平狀,刃部在一側,為雙面刃。通體磨光。根據(jù)刀背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刀背經修整,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窄平臺。H103①:2,中部有一圓形凹陷,當為未鉆成之孔,兩側各有一半圓形缺口。長8.4、寬5.5、厚1厘米(圖二二,3)。G4?:1,中部對鉆一孔,刃部已殘,使用痕跡明顯。殘長10.6、寬5.4、厚0.5厘米(圖二X,6)。Y2:2,中部有一孔。殘長5.7、寬4.9、厚0.8厘米(圖二二,4)。

B型:刀背吳尖圓形。H89:2,中部有一孔,已殘斷。殘長6.5、寬4.3、厚0.6厘米(圖二二,5)。

鑿G6?:1,較小,為圓角長方形,兩側打制痕跡明顯,弧形雙面刃。通體磨光。長10、寬3、厚2.2厘米(圖二二,1)。DT6745?:7,形體窄長,頂部弧形,雙面刃。通體磨光。長16.3、寬3.8、厚1.5厘米(圖二二,2)。

錛 打制痕跡明顯,單面刃。H84∶1,整體呈梯形。通體磨光。長7.9、寬4.4、厚 1.6厘米(圖二二,8)。H101∶1,為長方形,制作較為粗糙。長14.4、寬5.2、厚1.7厘米(圖二,7)。

球 F12②∶2,琢制。直徑5.9厘米(圖二、9)。

鏃 圓形鋌。G5②∶1,器身雙脊隆起與鋒等高,呈四棱體。通體磨光。殘長5.3、寬0.9厘米(圖二三,2)。T6645⑦∶7,柳葉形,前鋒起脊,兩側刃鋒利,鋒已殘。殘長5.7、寬1.3厘米(圖二三,3)。

(三)骨器

骨器包括鏃、卜骨等,其中鏃的數(shù)量最多,這些骨器多用哺乳動物的骨骼磨制而成

鏃依據(jù)整體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前身呈三棱體,圓錐形鋌:H89:3,制作粗糙,鋌部磨光。長6.3、寬0.7厘米(圖二三,4)。H82①:1,一面起脊,前鋒收束較緩,鋌亦扁平,末端略呈圓錐形。長7.1、寬1厘米(圖二三,6)G5⑦:1,三棱體已殘。通體磨光:長7.5、寬0.8厘米(圖二三,1)。

B型∶前身呈四棱體,圓錐形鋌。G4⑨∶1,鋌身交接處不甚明顯。通體磨光。長6.4、寬0.9厘米(圖二三,5)。

卜骨 TG9③u∶1,羊肩胛骨。白部、左右側及肩胛岡均未加工,正面有直徑約0.7厘米圓形灼痕。長 20.5、寬11.6厘米(圖二四)。

四、結 語

2007~2012年,我們對周家莊遺址連續(xù)進行了大規(guī)??碧胶陀嗅槍π缘目脊虐l(fā)掘,發(fā)現(xiàn)了環(huán)繞遺址的大型壕溝(南部暫缺),并通過探溝發(fā)掘的方式對環(huán)壕進行解剖,初步確定周家莊遺址為一處龍山期大型環(huán)壕聚落。壕內面積約300余萬平方米,龍山時期遺存分布總面積約450萬平方米。這幾年的發(fā)掘主要集中在周家莊和周家莊新村北面開闊平緩的臺地上,這一帶位于遺址中部和中南部,并與東部壕溝較接近。

通過勘探和發(fā)掘,對周家莊遺址龍山時期的聚落概況和遺存有了一些初步認識。從出十陶器來看,周家莊遺址龍山期遺存的文化面貌與臨汾盆地內的"陶寺文化" (或稱"陶寺類型")很接近,年代與陶寺"中晚期"大體相當。兩者共有的主要器類有肥足雙毅兩、瘦足雙鑒鬲、單把鬲、斂口暈、金灶、瓢、折肩罐、鼓腹罐、圈足罐、深腹盆、淺腹盆、單把罐、單耳杯、豆、碗、扁壺等。但周家莊與陶寺也石在一些差異。陶寺的夾砂小口鼓腹罐、大口缸、高領罐、鑲、折腹盆、效口釜形暈等在周家莊少見或不見;陶寺有較多的扁壺而周家莊較少;周家莊相對較多的溜肩罐、圈足盤在陶寺較少或不見;周家莊的單把鬲大多為高領、形體較高,而陶寺的單把鬲則大多為矮領、形體也較矮胖??傮w來看,周家莊遺址的龍山期遺存可歸人"陶寺文化"(或陶寺類型),但又有一些自己的特點。過去一般認為陶寺文化只局限于臨汾盆地,而運城盆地屬于"三里橋文化(類型)" 的分布范圍。周家莊遺址的發(fā)掘可以修正這種認識,現(xiàn)在明確至少運城盆地的北部(可能以盆地中部的鳴條崗為界)仍然是陶寺文化所分布的區(qū)域。

周家莊遺址規(guī)模龐大,龍山時代的文化堆積豐厚。幾年的勘探和發(fā)掘表明,這里龍山期的堆積連續(xù),聚落的發(fā)展存在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有著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管理,聚落內大型環(huán)壕的出現(xiàn)親證明了其背后強大的公共權力的存在。迄今已發(fā)現(xiàn)多處居住區(qū)和幕地,而且制陶等手工業(yè)生產也分散在多處。其中墓葬的發(fā)掘還揭示了社會等級存在一定的差異。周家莊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為時不長,關于遺址的內涵、聚落格局等很多問題還不甚清楚,這些都有待將來持續(xù)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去解決。

附記∶ 本發(fā)掘項 目得到國 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2013-2015)"之"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區(qū)域聚落與居民研究"(課題編號2013BAK08B05)的資助。周家莊遺址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山西省運城市和絳縣各級政府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謝!本文線圍由王文武、呂趙力、申紅俊繪制。

執(zhí)筆者 戴向明 田 偉 莊麗娜

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07~2012年勘查與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庆云县| 汝城县| 太仓市| 台州市| 蒲城县| 澳门| 邛崃市| 宜丰县| 绍兴市| 白水县| 大庆市| 东丽区| 那坡县| 宁武县| 洛阳市| 岳阳县| 南康市| 左云县| 怀化市| 客服| 启东市| 泰和县| 津市市| 专栏| 克东县| 自贡市| 湾仔区| 广丰县| 黑龙江省| 城口县| 大理市| 馆陶县| 马公市| 漳平市| 美姑县| 丁青县| 鸡西市| 边坝县| 钟祥市| 新宁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