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 李白歸心在濟寧
太白入魯
掌上濟寧訊(記者 李勝男 通訊員 朱寧)“海鳥知天風,竄身魯門東。臨觴不能飲,矯翼思凌空。”太白詩風的雄豪之氣,即便是不熟悉唐詩的人,也能感受得到。詩中的“魯門東”,指的就是位于魯郡東部的任城。
太白樓
離安陸居任城 詩酒豪情廿三載
一座城市,往往會因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而提升品格。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正值壯年的李白離開湖北安陸,攜結發(fā)妻子許氏和女兒平陽,先至太原后入魯,沿汶水而行,遷居濟寧(唐稱任城)。或許他也未曾預料自己會在這座城市生活23年,在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從36歲到59歲,度過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在此寫下了五十余首經(jīng)典詩篇。他的兒子在這里出生,女兒在這里長大,妻子許氏在這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李白寓居任城所作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無疑是《任城縣廳壁記》。李白應任城縣令賀知止(賀知章族弟)之邀而作的這篇千古名文,即興寫在任城縣衙記事大廳的墻壁上。此文一問世便風傳一時,成為李白傳記類文章的代表作。
李白在文中考究了任城的淵源和歷史沿革,滿懷深情地記述“地博厚,川疏明”之壯美,城中“香閣倚日,凌丹霄而欲飛;石橋橫波,驚彩虹而不去”之雄麗。作為一部傳記類詩歌,《任城縣廳壁記》對研究濟寧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工商交通以及歷史變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描寫了濟寧的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yōu)越以及名人輩出;第二段描寫了濟寧的人文風貌、商業(yè)繁榮,并夸贊賀公的氣度恢弘、才華橫溢;第三段則是說賀公執(zhí)政獎罰分明,真正給百姓帶來了實惠。文章的最后一句“白探奇東蒙,竊聽輿論,輒記于壁,垂之將來,俾后賢之操刀,知賀公之絕跡者也”則為點睛之筆。李白說自己贊美賀公的政績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偏聽偏信、阿諛逢迎,而是來自輿論的公議,政績的取得和良好的口碑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人吹捧出來的,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及贊譽,才是真正的政績,才會流芳百世。
《任城縣廳壁記》讓一生未能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李白,借文闡發(f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績觀。今天看來,仍有相當?shù)膬r值。
南池公園 李杜攜游
李杜千秋情 三約在濟寧
在浩瀚的詩海中,李白和杜甫,作為光輝燦爛的唐詩文學里最耀眼的雙子星,他們的相遇是偉大的,被聞一多先生稱為“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詩仙與詩圣,雖然一生中總共只見過四次面,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真摯而深厚,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經(jīng)典佳話。
李白和杜甫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返家任城時,途經(jīng)洛陽,與杜甫相遇。之后,他們相約詩人高適,共同游歷了許多地方。除了這次見面,李白和杜甫其他的三次見面都是在任城或其周邊。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夏末,李白、杜甫復會于兗州,他們同高適一起拜謁了北海太守李邕。是年秋,李白和杜甫在任城再次相會。他們“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或縱酒高歌,語驚四座,或醉態(tài)百出,豪放不羈。他們曾相約任城許主簿在古南池游玩過,杜甫還留下過著名的詩篇《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漫游過任城后,二人又同去了曲阜、兗州、東蒙等地,在石門分別,李白還留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寫的就是兩人才剛剛分別,李白就已經(jīng)迫切地想要跟杜甫重逢了。不過,很可惜的是,李白并沒有如愿,因為自這次石門之別后,他們有生之年再也沒有見過面。
兩位大詩人雖然相差了11歲,但他們情深意篤,分別之后相互懷念,對彼此的感情越發(fā)深厚。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中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對杜甫的思念之情正如那滔滔不絕的汶水,浩浩蕩蕩地追隨著杜甫一同南去。而杜甫則是說“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這時候的杜甫與李白,一個在渭北,一個在江東,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杜甫一直期盼著他們能夠再次同桌飲酒,討論詩作。
浣筆泉遺址
醉飲太白樓 弄詩浣筆泉
根據(jù)歷史記載,唐代的文人、道士、士大夫都喜歡隨身佩劍,送別時也往往以佩劍留贈摯友,作為永久紀念。李白與劍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十五歲就練了一手好劍術。來到任城后,更是跟隨裴旻學劍。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迸釙F是東魯人,后遷居任城,因其劍術高超,被稱為“劍圣”。
李白一生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詩增酒趣,酒揚詩魂。美酒激發(fā)了李白的創(chuàng)作靈感,增添了他詩歌的浪漫神韻。詩人給靜態(tài)的美酒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酒在詩人的筆下成了抒發(fā)情感、傳遞友情的媒介和平臺。李白一生中共寫了一千多首詩,有一百多首都提到了酒,他的一生與酒可謂是密不可分?!遏斨卸紪|樓醉起作》便是李白再次醉酒后的佳作,詩中寫道“昨日東樓醉,還應倒接蘺。阿誰扶上馬?不省下樓時。”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說李白昨日在汶上的東樓喝醉了,不僅歸來的時候頭巾戴倒了,意識還“斷片”了,誰把他扶上的馬?他完全不記得了。
因為酒,李白與太白樓結下了不解之緣。太白樓坐落于城區(qū)古運河北岸,太白樓中路的舊城墻上,原是唐代賀蘭氏經(jīng)營的酒樓。李白遷居任城后“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消遣,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jīng)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名“太白酒樓”,益發(fā)聞名于世。
元朝至元年間(癸未,1283年),京杭大運河改道東移,濟寧由此成為“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水上交通樞紐,途經(jīng)濟寧城區(qū)的河道,恰在太白酒樓附近。那時兼任濟寧監(jiān)州中書右丞冀德芳看到酒樓偏僻殘破,便將原來的酒樓移建至新開運河北岸,修于濟寧南城墻上,這便是當下太白樓之所在。1391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濟寧左衛(wèi)指揮史狄崇修建濟寧州城墻時,以“謫仙”寓意,將此樓重建于南城墻上。并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
李白的詩歌聞名遐邇,書法也別具特色,眾所周知,李白只留下兩幅真跡,其一是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陽臺帖》,其二便是太白樓院內(nèi)的“壯觀”碑刻,這飄逸灑脫的兩個字如今已成為太白樓的靈魂,無聲地展呈著詩仙當年的筆鋒。
李白熱愛故土,也同樣熱愛任城。開元年間,李白入了任城戶籍,并自稱是“任城人”,也由此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在濟寧,隨處可見李白遺留的蹤跡,除了太白樓,還有浣筆泉。后來,為了紀念他,任城區(qū)還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太白樓路、太白廣場、太白小區(qū)等??梢哉f,李白文化,已經(jīng)成為濟寧任城與運河文化齊驅(qū)并駕的兩大核心文化之一。
開元年間,李白寓居任城時,其住所院中有一清澈泉眼,每日提筆作詩后,他都會來泉眼洗筆浣墨,這個泉眼也因此成為我市的古八景之一,也就是如今的浣筆泉。據(jù)《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浣筆泉”原名“墨華亭”,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主事白旆在泉邊筑一亭,供賓客游覽駐足,憑吊古人。至明代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主事胡瓚重修時,浚泉池,砌石欄,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書“墨華”,從此有了“墨華亭”“墨華泉”之稱。后經(jīng)明末清初多次重修,直至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州席恒軒捐資修葺,在堂房旁邊增建配廳、中筑門,開鑿方、圓二池,皆曰“浣筆”,自此,“墨華亭”更名為“浣筆泉”。
如今,位于城區(qū)浣筆泉路南首的浣筆泉,已經(jīng)成為濟寧人人皆知的歷史古跡。據(jù)《全河備考》記載,浣筆泉在州(濟寧)東關外,泉分為大泉頭和小泉頭。大泉頭池圍八丈八尺八寸,小泉頭池圍五丈五尺。兩個泉頭有渠相連,渠長五十六丈,通長三百八十丈,會楊家壩至通心橋入運河?,F(xiàn)存的浣筆泉是大泉頭,相傳當年泉水沸鼎,水色墨黑,四季涓涓不息。小泉頭位于墨華亭的東南方向,遺跡已經(jīng)看不到了。后人有詩云:“浣筆經(jīng)千古,涓消水自流,太白筆何在,即此泉水是。”
李白走遍了濟寧大地,留下了眾多的遺跡和不朽的詩篇,在很多詩中都表達了“我家寄東魯”的眷戀之情。在他的詩中,既有對濟寧厚重歷史的感嘆,也有對親情、友情的真情流露;既有抒發(fā)對大自然的摯愛情懷,也有對濟寧風土人情的詳細描繪?!昂螢橄壬溃壬廊招?。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崩畎纂m已逝去一千多個春秋,但是在濟寧的每一寸土地上,詩仙詩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