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丞相,三人被處死,一人致宰相制度廢除!
宰相,是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各國基本建立了宰相制度,秦朝時正式定官名為丞相。宰相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秦朝正式確立后歷代多變,有丞相、太宰、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同平章事、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侍中、納言等多種名稱,這是君權(quán)、相權(quán)之爭導(dǎo)致的,到明朝初年,傳統(tǒng)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廢除,延續(xù)了一千六百余年。

編輯
明初,政治制度基本承襲元制,設(shè)中書省,以左右丞相總領(lǐng)百官,朱元璋對此不是很滿意,于洪武十三年(1368年)廢中書省,規(guī)定不再立丞相,由皇帝總領(lǐng)六部,加強(qiáng)了中央集權(quán),宰相制度名義上被廢除了。從明朝建立到宰相制度被廢除,大明僅有四個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徐達(dá)、胡惟庸、汪廣洋,除了徐達(dá)外,其余三位均被處死。

編輯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人,明朝開國功臣,官至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位極人臣。

編輯
李善長可以說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在大明建立過程中功比蕭何,是明初淮西集團(tuán)的首腦,深受朱元璋寵信,是明朝第一位丞相。李善長于洪武四年就辭官歸鄉(xiāng),按說會得以善終,但李善長可謂作死的典型,他辭官后還戀棧權(quán)勢,被胡惟庸案牽連,朱元璋免其株連后,李善長擅自向湯和借兵三百,終于觸動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jīng),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賜死。
徐達(dá),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統(tǒng)帥,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徐達(dá)一生戎馬生涯,敗陳友諒、滅張士誠、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堪稱大明第一功臣,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其死后被封中山王,謚“武寧”。

編輯
胡惟庸,濠州定遠(yuǎn)人,明初重臣,先后任參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為百官之首。胡惟庸是李善長同鄉(xiāng),受李善長賞識,被李善長推薦給朱元璋,得以升任丞相。

編輯
胡惟庸當(dāng)了丞相后遇事小心謹(jǐn)慎取得了朱元璋的歡心,但逐漸的囂張跋扈起來,有傳聞是其將劉伯溫毒死。劉基死后,胡惟庸越加跋扈,逐漸的心生異志,后事敗被殺,株連三萬余人,朱元璋也因此廢除了宰相制度。

編輯
汪廣洋,字朝宗,江蘇高迪人,明朝開國功臣,官至右丞相,封忠勤伯。汪廣洋是元末進(jìn)士出身,深受朱元璋器重,李善長辭官后升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汪廣洋與胡惟庸同為丞相,但其隨波逐流,朝政都被胡惟庸把持,胡惟庸案發(fā)后,汪廣洋受牽連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