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摘錄4-略陽、武都、西和
九、穿越祁山道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相對寬闊的通道,叫祁山古道。這條道從東南漢中盆地西源起,指向西北,形如走廊。走廊南墻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陰平在此)。北墻是北秦嶺,完全是穿山巡地而行,蜿蜒曲折,最后抵達祁山。到了祁山,等于除了山區(qū),一路開闊可抵天水。
走廊除了兩端,還有兩個出口:
一個在成縣,連通散關(guān)故道,可直抵陳倉(暗度陳倉線路)。
一個在文縣(陰平),有一條七百里山路,直通綿竹。
所以,無論諸葛亮去祁山還是走散關(guān),這里都是必經(jīng)之路。五次北伐,四次都走這條走廊。
西漢水和嘉陵江,與祁山古道、散關(guān)故道幾乎重疊。尤其西漢水,流經(jīng)地區(qū),就完全是蜀漢進攻隴西的路。
略陽,三國時代叫沮縣,位于西漢水和嘉陵江合流處。
杜甫于乾元二年在天水待了幾個月,也是走這條道入蜀。他一路觀景一路吟詩,加上天水寫的,共117首,統(tǒng)稱為“隴右詩”。后世學(xué)者考證隴西地區(qū)、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這些詩成為重要佐證。
東漢安帝朝虞詡,曾任武都太守,抵御羌人。他主持開漕,效果驚人。
漢水:發(fā)源自紫柏山(在留壩和鳳縣之間),從略陽至勉縣叫沮水,到了勉縣叫沔水,流到南鄭附近開始稱漢水。漢水和西漢水并不相通。
《漢書·高后紀(jì)》記載,略陽在公元前186年2月22日發(fā)生一次地震。寧強縣陽安關(guān)附近山體發(fā)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江把西漢水奪走了。從此西漢水、漢水再不相通。而且地震導(dǎo)致氐道、羌道嚴(yán)重受損,到了虞詡時代才重新修通。
試想,如果西漢水和漢水想通,等于把益州、漢中、祁山和隴西四個區(qū)域完全連成一片,物流更為順暢,北伐說不定會是另一番局面。
略陽太小了,因此蜀漢并沒有著意經(jīng)營,只設(shè)了一個武興城(周長五百余步,只開西北一門,外面還有壘倉,儼然一個單純的軍事要塞)。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的主要戰(zhàn)略目標(biāo)是拿下武都、陰平二郡,以保證祁山道側(cè)翼的安全。
諸葛亮派陳式進攻二郡,誘出魏將郭淮,然后親自帶兵駐屯建威,威脅天水后方。郭淮知道諸葛亮之意不在天水,而在二郡,于是很干脆地放棄救援,回天水了。
諸葛亮這次大勝后,重新恢復(fù)了丞相職位。郭淮也沒挨罵,因為二郡人口已經(jīng)搬遷一空,雞肋一樣,早晚得放棄。皆大歡喜。
前三國時期,名將雄師打得熱鬧,可戰(zhàn)事并不專業(yè),雙方敞開廝殺,贏會贏得十分華麗,輸會輸?shù)脽o比凄慘。
到了諸葛亮北伐時代,長時間的軍事沖突給各國鍛煉出了一批職業(yè)軍人。他們指揮打仗很有章法,未必驚艷,但不會有大問題。

仇池古國:
三國時期,西和縣一帶居民以氐族為主,大戶楊姓,號稱氐王。馬超、韓遂反曹時,叫上楊家,結(jié)果一戰(zhàn)大敗,一半人跟著馬超投奔蜀漢(《后出師表》里提到的青羌,很可能有楊氏部屬),一半人被曹操逼著遷徙到天水一帶。西晉年間,八王之亂,老楊家偷偷回老家,開國,國號仇池。舉事地點在西和縣大橋鄉(xiāng)仇池山中。
仇池國招惹了苻堅,被前秦滅了;淝水之戰(zhàn)后,楊家趁亂跑回家,又起了一個后仇池國,招惹了拓跋燾,被北魏滅了。楊家不死心,先后建了武興國、武都國、陰平國。北周大象二年,陰平國王楊法圳傾舉國之兵,響應(yīng)益州總管王謙號召,討伐北周權(quán)臣楊堅……